王 爭
(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南京同仁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
·經驗交流·
減重步行訓練對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
王 爭
(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南京同仁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目的 探討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采用減重步行訓練的康復效果以及對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狀況。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62例急性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減重步行訓練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HISS)、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運動能力評分(Fugl-Meyer)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結果 治療后研究組的NIHSS評分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且ADL運動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研究組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0.32%,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7.74%(P<0.05)。結論 急性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采取減重步行訓練康復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應用。
減重步行訓練; 腦卒中后遺癥; 偏癱; 康復訓練
急性腦卒中治療后因運動系統失去高位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平衡失調所致運動障礙,出現偏癱后遺癥,常規康復方法治療雖能緩解患者臨床病癥,但治療時間太長,不利于機體康復[1]。減重步行訓練(BWSTT)是一種新型的康復方法,主要利用懸吊、保護裝置負擔患者全部體質量,協助下肢不能負擔者處于直立狀態,經過反復訓練,可以改善患肢活動能力與平衡能力[2]。選取本院康復科收治的62例急性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分別采用常規康復治療與減重步行訓練,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康復科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2例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對照組各3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齡48~77歲、平均年齡(64.8±8.7)歲,平均病程(2.1±1.8)年。納入標準:(1)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的診斷標準[3];(2)患者于治療后30~60d內接受康復訓練。(3)所有患者均為急性發病期治療3個月以后,病情穩定。(4)簽訂知情同意書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肝腎功能障礙患者;(2)患有認知障礙、精神性疾病且難以配合者;(3)臨床治療不完善者。
1.2 康復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患者實施仰臥位下控制下肢伸肌痙攣訓練;步行訓練;上下臺階訓練;床上起坐、坐位起立等轉移動作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減重步行訓練進行治療,患者采用美國莫斯GZ8643減重步行訓練儀,其訓練初始減重量為患者體質量60%,運動平板速度為0.1~0.3 m/s,以患髖能伸展、患肢負荷能支撐最大重量為宜,且平板速度與減重量均可根據患者康復狀況逐漸減少。步行訓練周期為15~30 min,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選擇間歇訓練法,且由治療師指導患者矯正步態。
1.3 觀察指標及隨訪 于兩組患者治療8周前后,使用NIHSS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4];ADL測定總分為100分,良為60分以上、中度障礙為41~60分、重度障礙為40~21分、完全依賴他人為<20分。運動能力采用Fugl-Meyer量表進行判斷。臨床癥狀療效評價:基本治愈,NHISS評分減少90%~100%;顯著進步,NHISS評分減少46%~89% ;進步,NHISS評分減少18%~45% ;無變化,NHISS評分減少減少在l8%以內;惡化:NHISS評分增加l8% 以上。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生活能力、運動能力評分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的NIHSS、ADL、運動能力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8周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且ADL、運動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NIHSS、ADL、運動能力評分對比表,分]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病癥改善狀況 研究組患者接受8周治療后,其療效分布優于對照組,且臨床總有效率為90.32%,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7.74%(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布及總有效率[n(%),n=34]
腦卒中發病時會損傷運動細胞與運動傳導通路,減弱主動控制能力,降低肌肉功能,使得患者不能正常行走,出現行走緩慢、費力、穩定性差等表現[6]。腦卒中后約1/3~1/2患者在3個月內無法獨立步行,肢體運動功能存在障礙,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康復治療方面,臨床常使用步行訓練、轉移動作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等常規康復措施,雖然能夠改善患肢功能與步行能力,但需要大量時間幫助患者完成從床上運動、重心轉移至維持平衡,不利于患者機體康復。
減重步行訓練主要利用中樞模式發生器理論、運動控制動力系統理論與強制性使用理論,采用減重裝置,在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早期下肢肌力、關節活動能力與平衡力較差時,可通過懸吊裝置減少患者體質量對下肢的負荷,支撐下肢能力不足患者處于直立狀態,聯合跑步機,給予患者重復、節奏性的運動。并在治療師的輔助下進行下肢訓練。文獻指出[8],減重步行訓練利于患者大腦功能重組與神經可塑性的建立,是一種動態的有特定任務方式的訓練,讓患者不斷重復步行周期動作,促進正常步態模式的建立,利于行走功能恢復。訓練時通過傳送帶的強迫性運動使得髖關節被動過伸,恢復患者機體足、踝、膝、髖與軀干的神經、肌肉協同運動,利于髖部屈肌收縮,完成肢體擺動。傳送帶向后運動會強迫患者向前邁步,降低偏癱肢體肌肉張力,提高其肌肉收縮力,加強下肢負重力,改善關節活動度,調節患側肌張力。減重步行訓練時,患者在減重吊帶保護下站立、步行,改善機體平衡性,協調重心對稱分布,長期鍛煉有助于促進抗重力肌收縮,加強患側負重,鍛煉患側肌力。本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治療8周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ADL、運動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應用減重步行訓練康復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性優越于常規康復治療,能夠增強踝關節、膝關節與髖關節的穩定性,促進患者運動時各關節、肌群與神經的協調性,提高肢體平衡力,提高患者獨立步行能力,最大限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
[1] 李軍濤, 趙現, 霍會永,等. 減重步行訓練對腦卒中患者下肢運動能力恢復的影響[J]. 山東醫藥, 2014,8(29):40-41.
[2] 方征宇, 尤琪, 周寧,等. 足下垂助行儀聯合減重步行訓練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臨床研究[J]. 中國康復, 2013,8(6):443-445.
[3] 夏梵. 早期院內行減重步行訓練在腦卒中后輕中度偏癱患者中的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8(15):1669-1670.
[4] 歐陽賽. MOTOmed智能運動訓練結合頭皮針運動療法對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D]. 湖北:湖北中醫藥大學, 2013.
[5] 梁虎. 綜合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偏癱住院患者的療效影響[J]. 山西醫藥雜志, 2015,7(8):942-944.
[6] Yu H, Ohata K, Kitatani R, et al. Effect of 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 on gait parameters and gait emg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J]. Gait & Posture, 2014,1(39):139-142
[7] 劉曉玲. 社區減重步行訓練在腦卒中后下肢功能康復的意義[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3,7(16):108-109.
[8] 金建平, 吳秀清, 游毅,等. 偏癱患者減重訓練最佳開始時間的臨床研究[J]. 上海醫藥, 2014,6(4):62-64.
[9] 張麗華, 趙連成. 減重步行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康復療效分析[J]. 中國療養醫學, 2014,6(3):221-222.
R743.2
B
1000-744X(2016)07-0717-02
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