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萍
(長沙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湖南 長沙 410005)
?
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胃病的臨床分析
黃 萍
(長沙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湖南 長沙 410005)
目的 分析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相關性胃病的臨床特點及影響因素,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方法 NSAIDs相關性胃病159例,分析其臨床特點及致消化道出血的影響因素,并對其用藥和防治情況進行分析。結果 有消化不良癥狀的非出血患者108例(67.9%),消化道出血51例(32.1%)其中以出血為首發癥狀38例。年齡>65歲、長期服藥、患有慢性疾病者發病率高。消化道出血與年齡、聯合用藥、合并慢性疾病及幽門螺桿菌感染(Hp)有關(P<0.05)。NSAIDs用藥以低劑量阿司匹林(LDA)為主(51.6%),中、高危患者預防用藥僅43.4%。結論 應關注NSAIDs相關性胃病的危險因素,并重視對中、高危患者的預防性用藥。
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胃病; 消化道出血; 預防性用藥
隨著NSAIDs廣泛應用于臨床,NSAIDs相關性胃病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有研究[1]證實,在美國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中,21%為NSAIDs所致的胃腸道反應,長期接受NSAIDS治療的患者中,2/3內鏡下有不同程度的黏膜損傷,而其中50%~55%可無任何臨床表現,無癥狀潰瘍出血及穿孔可能是胃腸黏膜損傷的首發癥狀。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門診及住院診治的NSAIDs相關性胃病159例,總結其臨床特點,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住院及門診患者159例,其中男86 例,女73 例;年齡<65歲58例;合并多種慢性疾病116例,其中有消化性潰瘍病史21例;聯合用藥情況為多種NSAIDs聯合使用及合用氯吡格雷、肝素、華法林、糖皮質激素等藥物32例。
1.2 診斷標準 NSAIDs藥物史,服藥后出現腹痛、腹脹、惡心、噯氣、反酸、嘔血、便血等消化道癥狀。內鏡下呈現胃十二指腸黏膜多發糜爛、出血及胃、十二指腸多發淺小潰瘍或巨大潰瘍。
1.3 NSAIDs 消化道危險分層[2]消化道危險因素有:消化性潰瘍的病史,年齡>65歲,合并使用一種以上的NSAIDs(包括LDA),使用大劑量NSAIDs,抗凝藥。有1項危險因素(除外高危)為中危,有復雜性潰瘍、使用抗凝藥或2項及以上危險因素為高危,無危險因素為低危。
1.4 方法 分析NSAIDs用藥情況;患者在不同年齡組、服藥時間段、及有多種基礎疾病時的癥狀分布情況;將消化性潰瘍患者分為出血組和非出血組,分析年齡、服藥時間、聯合用藥、合并基礎疾病、幽門螺桿菌感染對消化道出血的影響。同時對患者預防性用藥情況及使用NSAIDs前幽門螺桿菌檢測及根治情況進行分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NSAIDs用藥情況及癥狀分布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82例(51.6%),傳統NSAIDs31例(19.5%),COX-2抑制劑14例(8.8%),聯合用藥32例(20.1%)。有消化道癥狀的非出血患者108例(67.9%);消化道出血患者51例(32.1%),其中出血為首發癥狀38例,占出血組74.5%。
2.2 胃鏡下表現 完成胃鏡檢查138例,胃十二指腸黏膜糜爛41例(29.7%),胃潰瘍67例(48.5%),球部潰瘍19例(13.8%),復合潰瘍11例(8.0%);內鏡下表現以胃潰瘍常見。
2.3 Hp檢測 陽性61例,陰性98例,總感染率38.4%,出血組與非出血組感染率分別為54.9%、30.6%,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NSAIDs相關消化道出血影響因素 NSAIDs相關性胃病臨床表現以消化不良癥狀為主,消化道出血多以出血為首發癥狀,癥狀分布多見于老年人、長期用藥者及合并基礎疾病者。年齡>65歲、有多種基礎疾病、聯合用藥、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是NSAIDs相關消化道出血的影響因素,與非出血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NSAIDs相關消化道出血影響因素
2.5 消化道危險分層及預防用藥情況 低危患者37例。中高危患者122例,為防止NSAIDs相關性胃病而預防性用藥53例(43.4%),其中不規律或短期使用PPI 37例(30.3%),使用H2RA 6例,粘膜保護劑8例,中成藥2例。
本組資料顯示,所有患者中單純LDA使用者有82例(51.6%),32例(20.1%)患者由于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系統疾病有聯合使用氯吡格雷,肝素、華法林等抗凝劑及糖皮質激素和多種NSAIDs合用的情況,而單純使用傳統NSAIDs及COX-2抑制劑者僅45例(28.3%),提示LDA仍是目前NSAIDs相關性胃病的主要原因。
NSAIDs相關性胃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有腹痛、腹脹、惡心、噯氣、反酸,嚴重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及胃排空障礙。本組資料中,108例(67.9%)出現腹痛、腹脹、噯氣、反酸等消化不良癥狀,51例(32.1%)出現消化道出血,而出血患者中38例(74.5%)而以出血為首發癥狀,這與NSAIDs的全身及局部的鎮痛作用有關。本組資料中,年齡>65歲101例(63.5%),長期用藥者133例(83.6%),有各種基礎疾病者116例(72.9%)提示在老年人,長期用藥者及有各種基礎疾病者NSAIDs相關性胃病的發病率較高,同時資料也顯示出血組患者在年齡、基礎疾病,聯合用藥及Hp感染方面均較非出血組有顯著差異,提示這些相關因素可能是導致NSAIDs相關性胃病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心腦血管疾病是NSAIDs上消化道并發癥的一個主要危險因素。嚴重伴隨疾病雖然不一定增加發生NSAIDs潰瘍的危險性,但可使患者對潰瘍并發癥的耐受性顯著下降,所以亦歸為上消化道并發癥的高危因素[3]。而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各種基礎疾病,故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大大增加。本研究聯合用藥組消化道出血18例(56.2%),單一用藥組消化道出血33例(26.0%),二者有顯著差異,提示聯合用藥增加了消化道出血風險。本文結果顯示,隨著NSAIDs用藥時間延長,消化道出血發生率有增高趨勢,但各組并無顯著差異。提示老年患者尤其有基礎疾病、多藥聯合使用者較易出現消化道出血,在臨床工作中臨床醫師應在使用NSAIDs前全面評估患者病情,盡量做到合理用藥,在積極治療基礎病的同時如非病情必須盡量避免聯合用藥。
本組患者NSAIDs相關性胃病以胃潰瘍常見(48.5%)。Hp感染率38.4%,較人群感染率低,但出血組仍明顯高于非出血組二者有顯著差異,提示Hp感染也是NSAIDs致消化道出血的影響因素。有研究[4]認為,伴有HP感染及NSAIDs使用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危險度上升至6.13。Hp與NSAIDs是胃黏膜損害的兩個獨立危險因素,二者在消化性潰瘍及出血方面有協同作用。
本組122例高危患者中僅53例(43.4%)給予預防性藥物,其中不規律服用或短期服用PPI 者37例,服用H2R-A、粘膜保護劑及中成藥16例。可以認為,由于用藥的不規范導致了NSAIDs相關性胃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因而建議對有消化性潰瘍及出血病史,同時合并有兩項以上危險因素的高危患者均應給予預防性用藥[5],而防治效果最好的是質子泵抑制劑(PPI)。PPI是防治NSAIDs相關性胃病的首選藥物[6]。常規量H2RA僅對十二指腸潰瘍有效,米索前列醇有腹瀉等消化道副反應,限制了臨床使用,均不能作為預防首選。
[1] 崔忠敏,李兆申,范群銘,等.非甾體類抗炎藥胃腸粘膜損傷流行病學及其臨床特點[J].中華消化雜志,2003,23(12):748-750.
[2] 蔡宏文,徐慧敏.非甾體類抗炎藥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合理應用[J].中國藥學雜志,2014,49(6):512-516.
[3] 胡品津. 非甾體類抗炎藥胃十二指腸損害的處理[J].胃腸病學,2001,6(3):附5-附8.
[4] Papatheodoridis GV,Sougioultzis S,Archimantritis AJ.Effects of Helicobactor pylori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ry drugs on peptic ulcer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6,4(2):130-142.
[5] Fialova P,Vlcek J.The role of anti-ulcerative drugs i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gastropathies induced by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J].Vnitr Lek,2004,50:858-866.
[6] 盧雅丕,任建林. NSAIDs相關性胃腸病[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21):2597-2600.
R593;R975
B
1000-744X(2016)07-0722-03
201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