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高石 青木 本報記者 倪浩 李萌

編者按:過去一年,中資海外并購“成敗”均創歷史紀錄,或一帆風順兼并外國資產,或歷經磨難最終放棄藍圖。無論如何,2016年中國資本在國際市場的活躍已經引起全球矚目。GAM公司并購策略經理羅伯托·博托里稱,“中國公司到海外并購的這一趨勢,已經是歷史的潮流”。這股潮流在2017年勢頭如何,會一帆風順嗎?
海外并購的“2016躍進”
“海淘”,這個通常形容通過各種途徑在海外“剁手”的名詞,在2016年成為眾多中企的一大愛好。
據商務部初步統計,2016年1至11月中國企業境外并購交易金額達824億美元(包括境外融資),已經大大超過2015年境外并購的實際交易總金額544.4億美元的規模,再創歷史紀錄。普華永道12日發布的《2016年中國企業并購市場回顧與2017年展望》報告稱,2016年大陸企業海外投資增幅達142%,海外并購投資金額增長246%,至2210億美元。
盡管不同統計方式對中企2016年的成績給了不同的數字,但有一個事實是毋容置疑的:2016年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井噴”的一年。
2016年,中企海外并購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涵蓋高端制造業、電子、生物制藥、農業到酒店、影視、旅游業等各領域。《日本經濟新聞》稱,中國投資者們的身影無處不在,“以席卷世界的姿態購買各種具有投資價值的資產”。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更多指向核心技術領域的獲得,根據商務部研究院中國海外投資咨詢中心統計,去年前三季度,中企在制造業和信息技術兩大領域的并購金額占比已接近50%,而去年這一比例為40%。GAM公司并購策略經理羅伯托·博托里認為,這一趨勢背后的驅動力是中國需要獲得專門知識來縮小與更先進經濟體的差距。
在總結去年中企收購的特點時,彭博社分析稱,相比過去,中國企業收購更加具有戰略意圖,期待借機拓展業務國際化,進行技術升級,瞄準國際行業龍頭收購的針對性較為明顯。
一方面,以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和美的收購庫卡為代表的制造業并購活躍;另一方面,中企海外并購也顯得更加多元化。騰訊斥資86億美元收購芬蘭移動游戲開發商Supercell的84.3%股權;萬達并購了歐洲第一大院線Odeon&UCI,還收購了傳奇娛樂、DCP集團等多家好萊塢影視公司。
對于2016年中企創造的這一串驚人數字,英國《金融時報》的評價最具有代表性——這是中國企業“與日俱增的空前雄心”。▲
障礙與風險空前
創紀錄的海外并購數額是值得中企慶祝的勝利,但同樣創紀錄的海外并購告吹的數額卻是需要中企認真反思的。湯森路透數據顯示,2016年有共計356億美元的中資企業并購計劃由于各種原因被叫停。而2015年這一數字僅為20億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資本的大量涌入讓各國“警戒感上升”,2016年,越來越多的并購案件“陷入曠日持久的法律審查當中”,中資面臨的“當地阻力”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于所在國監管部門的干預而失敗的案例包括華潤微電子放棄收購美國仙童半導體、中聯重科放棄收購特雷克斯、宏芯投資基金放棄收購德國愛思強等。中國化工收購瑞士先正達也因受各方阻力,已將收購要約期限延后至今年3月。中資收購澳洲最大農場基德曼兩次被澳政府否決,直到中資與澳方聯合收購并由澳方占據主導份額,澳政府才于去年12月上旬批準了交易。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和紐約榮鼎集團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去年,德國吸引了約110億美元中資,居歐盟地區之首。但與此同時,無論是中企收購庫卡還是愛思強,都在德國國內掀起了不小的風波。
德國柏林經濟學者克里斯朵夫·皮爾茲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在并購上展示的“在工業領域趕超的決心和具體戰略”讓德國擔憂,德國政府認為,這會給德國在一些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形成大規模挑戰。
這種擔憂并非德國獨有,保護本國企業和技術機密的輿論呼聲在美國、歐洲和澳洲都有出現,它們支持當地政府對中資并購加強審查監管。
《金融時報》援引花旗集團全球并購業務聯合主管彭高年的話稱,“以前,考驗在于中國買家是否能夠在激烈競爭下把協議簽下來。現在的考驗是,鑒于目標市場的監管障礙加大和外匯管制收緊,在協議簽訂后,中國買家最終能否真正完成交易。”
與此同時,企業對外投資中的風險也逐步涌現。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言,不少中國企業依托現金和融資能力,以“強闖硬買”的方式展開海外并購。由于對資產和技術的迫切需求,中資在海外并購中付出了較高溢價,承擔了更高的風險。
然而很多企業在完成收購后“融合”不利,無法充分吸納外企的優質資產和技術,反而陷入虧損境地。
根據中國國資委研究機構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完成海外并購的中國企業僅有13%取得較大盈利,39%的取得較小盈利,48%的企業盈虧基本持平或處于虧損狀態。過度利用金融杠桿,非理性、跟風性投資盛行,以及缺乏法律意識,讓很多中資暴露在日益增大的財務風險之下。
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風險防范一方面是在國家宏觀層面,另一方面企業自己也要提高投資風險防范能力,“把控風險是最重要的”。
一位不愿署名的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很多企業走出去比較“盲目”,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或者用了比較高的財務杠桿。“2016年,隨著人民幣匯率的走低,外匯儲備規模也在明顯的下滑,監管部門也加強了對企業走出去真實性的甄別,數量的急劇擴大顯然不是主管部門所追求的。”▲
2017,“出海”有望回歸平穩
去年創紀錄的海外并購是否是曇花一現?面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再次興起和全球經濟不確定的增加,這樣的疑問已經被不止一次提起。“中國的收購不可能停止”,正如GAM公司并購策略經理羅伯托·博托里所言,只是這條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特朗普——這是中企接下來數年的海外并購中繞不過的重要人物。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多位中外專家都提到,特朗普的保護主義態度可能對跨國交易產生負面影響。
商務部研究院中國海外投資咨詢中心副研究員閆實強博士分析稱,特朗普上臺很有可能強化對外資并購美國企業的安全審查,美國作為中國近幾年境外并購的最大目的國,對中國企業境外并購也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博托里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特朗普的保護主義態度也可能影響其他發達國家對中國并購的態度。
對于中國企業境外并購的發展態勢,德國柏林經濟學者皮爾茲稱,今年中國對歐洲的投資不會像2016年那樣大幅增長。第一,中國對轉匯的控制越來越嚴格,以防止巨額資金外流。第二,德國等歐洲國家可能會對高科技企業收購案采取更嚴格的控制,今年可能會有新的規定出臺。
閆實強認為,2017年將改變2016年的爆發式增長態勢,有望回歸到相對平穩的增長態勢。“相關部門對境外并購已采取加強監管的措施,對部分并購從嚴控制,包括規模在100億美元以上的特別大額項目以及‘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類型,預計在2017年非合規、非理性境外并購將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不過,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強調,在防范資金外流的同時,不應傷及正常的海外兼并收購,還是要看到海外投資的主流方向。“應該對一些效益不錯,或對提高企業競爭能力有支持作用,企業自我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收購給予支持。”
“自2015年起我國已進入雙向投資項下資本凈輸出階段,這一歷史發展趨勢短時期內難以改變。”閆實補充道,“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多的機遇,未來企業大規模開展境外并購的條件更加成熟。▲
環球時報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