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曹仁松
摘要:教學評估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動態評估又是外語教學改革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實施有效的評估模式至關重要。本文探討了動態評估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及對大學英語教學的作用和意義。在此研究中,共有沈陽理工大學兩個教學班67名學生參與,為期一年。結果表明該評估模式在開發學生的認知、促進個體能力的發展、培養他們學會如何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動態評估;課堂教學;最近發展區;教師干預
1.引言
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條件不平衡,學習者個體差異大,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將考試作為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地強調應試能力的培養,用單一維度的、針對語言知識的考試代替多元的教學評估策略和評估手段,使測試等同于評估,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傳統的靜態評估不能為個性化教學反饋足夠的信息,迫切需要開展多維度動態評估。
2.理論基礎
動態評估是最近二、三十年國外興起的一種新的能力評估取向。是相對靜態評估而言,它既關注學生動態認知歷程與認知能力變化,又強調評估者與被評估者之間產生的互動,強調評估與教學的結合,改變傳統靜態評估的“結果導向”為“過程導向”,立足于個體的能力是開放的、靈活的、可塑造的而非僵化的、固定的觀念,從一種動態歷時的角度對個體進行評估,旨在促進個體認知能力的改變并對其發展潛能進行評估?!斑@樣一種新的評測視角的轉變,對于人才培養和教育觀念的更新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范兆蘭 2009)
動態評估理論是基于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思想而提出的新的研究理論?!白罱l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困難發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就是教師在教學前首先要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要對學生的知識“有底”,如此,才能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走向最近發展區。對最近發展區的不同解讀孕育了不同形態的教學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學、互惠式教學、合作型教學、情景式教學等等。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現代發展式教學觀的確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3.研究方法與過程
參與教改實踐的任課教師選取一個實驗班作為研究對象,從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動態評估模式教學研究,其它班級為參照班,仍采用靜態評估模式。
第一階段:向學生發放了《關于大學英語教學評估體系的調查問卷》,《大學英語學習實際情況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英語學科的看法、學習困難、學習方法、學習動機、對四六級考試的認識、學習失誤、難點、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理解等情況。通過分析問卷數據,我們發現98%的學生回答“本人從不參與到大學英語成績考核之中”,只有授課教師會參與到大學英語成績考核之中。90%以上的學生認為自主選擇的評價方式有利于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讓水平不同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現在的評估體系不能反映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或不足,也不能反映教師在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有50%以上的學生對英語沒有興趣,43%的學生缺乏系統的學習策略方法,35%的學生回答沒有課外閱讀資料和教師的指導。顯而易見,目前我校的學生英語學習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基礎差,底子薄,缺乏學習策略和方法,大學英語課程評價主體并非多元化,還是以教師評價為主,以終結性評價為主。
第二階段:項目組成員學習了解相關理論依據,研究了國內外有關動態評估的歷史和現狀,撰寫了理論學習報告,以便更好地把動態評估的思想引入到任課班級的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教學實踐。
第三階段:以動態評估理論指導教學,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的干預作用,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形成實驗數據,撰寫了相關論文,初步形成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動態評估模式,即“連續評估模式”(Continual Evaluation Assessment)和“互動式動態評估模式”(Interaction Dynamic Assessment)。
第四階段:項目組成員完善與應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干預式動態評估模式”,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連續評估模式(前測---教學干預---再測---教學干預---后測),應用于閱讀和翻譯教學
前測:平時的單詞聽寫,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翻譯水平進行實驗前的測試,了解 學生當前的能力。
教學干預:前測后,教師針對性地引入單詞記憶方法、閱讀策略與技巧、翻譯策略與技巧,每周的精讀課上都訓練這些內容。
再測:期中再聽寫單詞、考查翻譯練習、課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干預: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干預策略和干預手段。
后測:教學訓練一個學期后,讓學生完成后測(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成績)。把學生分為高分者(前測、再測、后測成績俱佳)、獲益者(后測成績明顯提高者)和無獲益者(后測成績無明顯進步者)三組。
(2)互動式動態評估模式(前測---中介互動---后測),應用于口頭表達和寫作教學
前測:通過自我介紹,課堂提問的形式對學生的口語水平進行了測試,了解學生當前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命題作文的形式對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了測試,了解學生當前的書面表達能力。
中介互動: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來訓練學生的書面寫作和口頭表達能力。比如課前3分鐘匯報、話題討論、角色扮演(自編自導自演微電影),作文實行同伴互評、二稿制等。教師與學生的積極互動,課上觀察、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對教學情況適時作出調整。
后測:教學訓練一個學期后,利用課前3分鐘匯報及課上話題討論再次對學生進行口語測試,把學生分為高分者、獲益者和無獲益者三組。
經過兩個學期的實驗,根據平常教學中對學生的觀察和對期末成績的對比分析,得出實驗結果:連續評估模式應用于閱讀和翻譯教學的效果明顯,在67位試驗班學生中,經過教學干預,高分者有10人,所占比例是14.9%,獲益者48人,所占比例是71.6%,無獲益者9人,所占比例是13.4%。獲益者人數占受試者總人數的71.6%,后測成績明顯高于前測平均成績。
互動式動態評估模式應用于寫作教學中的效果明顯,在65位試驗班學生中,經過中介互動,高分者有14人,所占比例是21.5%,獲益者46人,所占比例是70.7%,無獲益者5人,所占比例是7.4%。獲益者人數占受試者總人數的70.7%,后測成績明顯高于前測平均成績。
但互動式動態評估模式應用于口頭表達中的效果不明顯,在67位試驗班學生中,經過中介互動,高分者有8人,所占比例是11.9%,獲益者22人,所占比例是32.8%,無獲益者37人,占受試者總人數的55.2%。一方面是學生底子差,幾乎是聾啞英語,短時間內難以張口,另一方面說明我們的中介互動手段單一,有點超出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生要么由于詞匯量少,不能準確表達思想,要么發音錯誤,語法錯誤,影響交流。
還應該采用干預式評估手段,需要教師針對性地引入口語訓練策略與技巧,讓學生多加模仿地道的、正確的材料,才能準確輸出,才能有效地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4、結語
在動態評估中,教師積極樂觀的觀察影響著學生認知能力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學生也能積極地配合老師,和老師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解決思考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不再會像在傳統的靜態評估中那樣感到緊張、焦慮、膽怯甚至厭學。在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中,學生會產生英語學習的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真正學到的是技能,而不僅僅是知識。
此次教學實踐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對于那些英語基礎薄弱、動態評估模式的效果不明顯。此部分學生不習慣教師的干預,也不愿意與老師同學互動,如何讓那些無益者充分意識到動態評估的必要性,激發他們渴求解答的欲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互動意識還是值得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的。受條件所限,調查問卷涉及范圍不夠廣泛,研究的手段、方法還不夠科學。還有,動態評估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老師的干涉和互動方法,因此,對老師提出較高要求,包括老師的語言、教法、教態等都對動態評估有重要影響。教師應該根據評估理論的發展,選擇適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的評估方法,充分發揮評估的正面反撥作用,促進英語教學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摸準學生的起點,應充分重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而在教學中最有效地發展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軍濤.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教學模式中的應用.當代教育論壇.2007.09
[2]丁一.基于動態評估模式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研究.黑河學刊.2013.04
[3]范兆蘭.動態評估一種能力評測的新視角.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9.03
[4]韓寶成.動態評價理論、模式及其在外語教育中的應用.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06
[5]梁愛民,陳艷.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視角下大學英語“動態評估”模式研究.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1.01
[6]彭金定.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動態評估.外語界.2004.03
[7]余震球.維果斯基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張艷紅.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動態評價體系建構.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01
基金項目:本文是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 高校外語教學改革專項課題(課題編號WYYB014142)的研究成果 課題名稱:動態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評估體系的研究 審批單位: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