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林++杜雪
摘要:工學結合模式是新時期高職體育院校教學改革的新方向,并以構建信息平臺為基礎,提高高職體育院校學生的培養質量。本文在分析高職體育院校教學現狀的基礎上,論述了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構建信息平臺的方法。
關鍵詞:高職體育院校;工學結合模式;信息平臺建設;新趨勢
1高職體育院校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1)深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
研究發現,受到我國上千年的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多數體育院校的學生主要是被動式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并墨守成規的接受前人的知識。同時,現代體育院校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多關注對體育教學過程的演繹法而輕視教育過程的歸納法。這就導致學生缺少獨立思考過程和獨自發揮創新精神。教師在課堂教授課程期間僅以完成任務作為教學目標,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2)教學指導思想的偏失
研究發現,高職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多數是照抄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其主要以理論課程為主導,傳授學生各項體育基本知識,且以增強學生的身體體質為主要教學目標。但是在我國眾多高職體育院校中,普遍存在重教輕學現象。例如,在體育院校教學中,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僅限于教育的表層,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缺少對學生體育意識、體育能力的培養。
(3)教學內容與學生發展不相符
研究發現,在我國眾多體育院校中,普遍存在重教輕學現象。例如,在體育院校足球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完成學校給與的教學任務,輕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且教師在足球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被阻礙在教育的表層,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學生自主學習,缺少教授與練習的互動環節。
(4)學生課程評價評價不完善
學生課程評價是指包含教學組織體系、軟硬件建設體系及進修課程體系共同組成的多元有機體。從教學組織體系來看,目前我國大部門高職體育院校未設立專門的大學生課程評價教育組織,并不具備相應的體系制度。從課程評價的軟硬件建設體系來看,多數高職體育院校缺乏相關課程評價管理部門。專門負責課程評價的人員力量較為匱乏,輔導員和專業課老師“兼職”部分課程評價工作。
(5)教學模式單一,缺少工學結合教學
研究發現,在大多高職體育院校的課程教學模式中,多以教師教授課本知識為主,導致教學方式比較單調,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興趣。同時,足球教師在教授內容主要以規范的技巧為主。從而很大程度上缺少對課堂的活躍氣氛,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同時,在高職院校體院教學中缺少工學結合模式,學校僅重視對理論知識的培養,忽視社會對學生的需求,使得學生理論知識較豐富,但缺少社會實際經驗。
2高職體育院校教學信息交流平臺設計
2.1構件教學管理模式
根據對高職體育院校教學管理的研究,其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學生成績管理系統、學生選課系統、體育教學系統評估等方面。學生選課系統,主要是為學生選課,其有效地減少了學生選課的復雜性,方便快捷的幫助學生完成選課,且在選課信息平臺上,每一位學生進行選中某一課程的概率相同,增加了選課的效率。成績管理系統,其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完成對學生的考核,并協助教師管理考核成績,提高教學考核的工作效率,從而是教學成績考核方便、快捷。此外,如果有企業參加教學成績考核,需要在成績考核中同時對體育運動能力和理論知識兩方面進行考核,并且要突顯企業對學生設置的工作崗位,學生體能的適應能力,此外,還要考核學生在企業工作崗位的體育態度。教學效果的評估,主要是綜合學生、教師以及實習企業三方面進行評價與反饋。
2.2 體育教學的構件
在高職體育教學中,主要包含以下幾項:體育健身、體育保健、休閑體育、職業體育等幾大板塊,以及教師線上線下的教學指導、信息反饋等。
根據高職教育指導專業目錄,并結合社會企業崗位工作時工人的姿勢,可以分為以下四類:1)站姿類;2)坐姿類;3)操作姿勢類;4)流動變姿類。結合高職院校工學教學模式,可將體育課程劃分為以下幾類:職業病預防保健、職業使用身體訓練、職業生命安全教育等。
2.3改善體育教學模式
在高職體育院校中,為了充分體現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特色,需要不斷改善體育教育模式,例如創新教學,并將新型教學模式應用到眾多專業教學中,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籃球、足球、排球等各類體育教學中。同時,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中,教師應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擴展學生理論知識積累,并要活躍教學課堂氣氛,促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各項體育技能。同時,在高職體育教學中,需要教師鼓勵學生自主組織課堂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從而也給予學生一定的思維發展空間,并從思考中學習體育技巧。同時學生也從準備課堂內容中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在體育教育中需要教師改變僅以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要不斷探索多元化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在較多的時間內靈活掌握體育教學的本質。
3結論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體育院校需要以理論知識教育和企業合作,提高高職體育院校學生的培養質量,并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構件信息平臺,不斷拓展體育教學課程內容、改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參與教學中,從而促進高職體育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滿足各企業對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需求。
參考文獻:
[1]張秀玲.職業院校體育教學信息化的應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3(18)
[2]王自強.高校體育教學信息化建設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12(02)
[3]張溪.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體育教學信息平臺的構建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02)
[4]李鶯歌.大學體育網絡化教學與管理模式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