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全
摘要:針對校企深度合作環境下的教學改革研究,目前我還沒有上升到哪個高度,但針對校企的幾種合作模式我在近幾年的學術交流及周邊地區的調查中有所發現,同大家一起分享。
關鍵詞:校企合作;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思路,也是職業校校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要。各職業校校也普遍認同這種發展模式,但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卻遇到了許多問題,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持續、健康的發展。下面將我近幾年在學術交流及周邊地區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的幾種模式,個人認為可以有效地解決了一些問題,同大家一起分享。
模式一:專業系+企業
這種模式是學校與相關專業的行業協會建立合作關系。由于現在的企業活動多是在行業的組織下開展的有序的經濟活動,經濟運作已逐步轉為行業為主導的形式。職業院校如果加盟到該行業,就可以享受到該行業企業群的諸多資源,同時,學校也可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為企業群體服務,達到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是:學校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由學校領導、專業帶頭人和行業、企業界專家和技能高手組成。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制定學校專業發展規劃、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審定新專業培養計劃等。學校教師與企業專家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行業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學生獲得的是本專業市場所需要的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術;企業專家走進校園,對學生進行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培訓,同時,學生也進入企業頂崗實訓;企業專家和學校教師共同幫助學生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調整在校學生的培養計劃,使學生更能適應行業企業的需要。
同時,學校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和技術、科研優勢,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我校服裝專業與新亞服裝有限公司的合作就屬于這種形式。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均由專業教師和新亞服裝有限公司市場部根據市場需要共同制定和調整。學校為該企業多次舉辦服裝設計與工藝培訓班,為企業培訓服裝專業人員。同時,該企業也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信息,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近年來,我校已與三個企業建立了這種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這種與行業、企業群的合作模式,較之與單個企業的合作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學生能適應更多企業的需求和企業環境,從而避免了因企業遭市場淘汰而給學校和學生帶來損失和影響,畢業后能進入更為寬泛的職業領域;就學校來說,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學生實習實訓基地,使專業設置更能適應和滿足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學校與行業、產業部門合作,發揮雙方的積極性,優勢互補,合作辦學,提高了學生、教師和企業、行業參與的熱情,是一種較深層次的合作。
模式二:專業系+自創經濟實體
即學校利用自身的某些專業技術和人才優勢,自己創辦公司或經濟實體,公司的所有成員都由學校的專業教師和學生組成,公司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實行市場化運作,自負盈虧。對外承接業務,系主任為公司法人代表,學生一進學校就從公司的最基層干起,跨入校門后就有兩個身份:學生與公司員工。
以鶴壁市信息工程學校創辦的天工模具公司為例,該公司的總經理和法人代表為校長及系主任,公司對外承接業務,是獨立的經濟實體。公司員工全部由機電、汽修、電子等專業的專業教師和學生組成,學生直接參與公司所承接業務的投標、洽談,公司承包的鶴壁市工業園區的幾所汽配企業的模具設計與安裝、維護等項目。
模式三:專業系+技術服務平臺
這種模式主要是職業院校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為相關企業、行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服務平臺。教師帶領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的產品研發,提供市場信息,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這樣做的好處是:對企業而言,能為它的發展甚至走出困境提供幫助;就學校而言,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積累了實戰經驗,畢業后很快就能在服務過的單位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有些優秀的學生在實習時就已成為這些企業的骨干。從而使企業、行業與學校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真正達到雙贏的目的。如淇縣職業中專與淇縣新亞服裝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學校服裝專業的實訓設備是從新亞公司直接引進,學生在校實習與企業加工零對接,這樣學生畢業生,不僅具備了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動手能力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樣進入企業后,就可以很快的進入班長、組長行列。
以上幾種校企合作模式的共同特點是學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多形式尋求與企業合作的結合點,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進一步增強了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適應能力,從中學生提高了自己的職業技能,也給參與合作的企業帶來了效益,調動了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魏崴.校企融合創新高職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6,(8):47- 49.
[2]陶書中.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4):21- 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