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
摘要:小學階段是孩子從幼稚童真走向成熟理性的重要過渡階段,在此期間,心理與生理將受到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能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日常生活學習內容密切相關,教師、家長作為孩子人生道路的引導者必須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
關鍵詞:基礎教育;拼音教學;行為習慣;歸類教學
即使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任務也并不輕松,課程內容也繁雜多樣,包括生字詞的認讀、書寫、遣詞造句;古詩文、現代文的閱讀和理解、分析、背誦;熟練使用工具書檢索工具,近義詞、反義詞、四字成語等。如果說理論是框架,那么字詞句的學習與書寫運用便是這座大廈的基石,只有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才可以將理論完美的呈現給大家。這里暫時僅討論一些關于拼音、書寫、交際等基礎性的教學問題。
一、拼音教學。
還記得我們在入學之初學的那些可愛的字母君嗎,它們把我們帶入了學習的天地,正因為它們千變萬化的組合到一起,我們才能夠發出一個個音節,念出每一個字的拼音,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重視基礎,打好基礎才可以更好的進行接下來的學習任務。其次是調動低年級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提高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所能達到的學習效率。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在這個時期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生理上,智力水平發育不完全,對知識的理解消化能力有限;心理上,缺乏耐心與毅力,自我約束力差,初級學習者活潑好動,需要教師合理的安排課程內容,讓學生能夠認真安靜的學習新知識,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同時要將拼音教學與趣味活動融合,用趣味性吸引學生的眼球,讓他們能夠靜得下來聽老師講課,同時肯與老師互動。互動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加深對知識的印象,便于教師即時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二、識字教學
另外一方面是學習生字,學會拼音之后接下來自然要學會怎樣認識生字,識字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到難、從少到多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需要隨著學生的學習成長而不斷積累詞匯量和知識經驗。對于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比如結構分析法:即觀察生字的結構,是左右結構,還是上下結構,還是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或者獨體字,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書寫,先寫哪個部分,需要強調注意哪些易犯的錯誤。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是值得世界學習的文化精髓,正因為有了它我們的文化成果才能夠得意保留與傳承。一個漢字,往往是聲音、意義、符號和圖像的有機融合,幾者之間彼此補充才得以完整的表達出其涵義。比如會意字,它的“語義”與“符號”是緊密相連的,當你看到“采”這個字時你就會聯想到“手在樹上摘東西”;還有其他象形字,即”圖像”、“符號”、“意義”的綜合,形聲字是“聲音”、“圖像”、“意義”、“符號”的多重聯系,在此不再一一舉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歸類教學,這樣可以使幫助學生分類型記憶,不致在頭腦中一團漿糊,有條理的整理生字知識。
三、寫字教學
學會認讀,學會字詞之后,緊接著就是動手練習寫字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對于成千上萬的中國漢字,最有效的鞏固學習成果的方法不外乎“始于筆下”了,再多的語言表達都不如動手實踐,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也是教導我們要重視動手練習。在學校,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的書寫習慣,坐姿端正,不低頭、不彎腰,寫錯的字不要粗暴涂改,在本子上書寫要整潔規范,不要超出田字格范圍。如果有哪些字容易寫錯或容易忘記,那就糾正作業中的錯別字,把錯字反復強調更正,寫幾十遍,知道印象深刻不會在犯錯為止。
雖然現在的學生已經越來越多的使用和依賴圓珠筆、簽字筆了,但真正鍛煉學生的書寫能力的還是傳統的鋼筆字,我們不能夠隨波逐流,完全擯棄傳統,所以培養學生使用鋼筆規范寫字,加強毛筆字、鋼筆字臨摹能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字是每個學生的門面,對書寫能力的要求也是鍛煉學生的一種方法。回到家也一樣,教師要與家長合理溝通,希望家長也能夠對學生嚴格要求,并起到督促輔導的作用。教學并不僅僅是老師的責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能把培養孩子的任務全部交給老師,在學校以外的范圍,學生的自覺性和家長社會的監督指導更加重要。
要求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在閱讀過程中主動使用資料檢索工具查詢生字詞或者文言文釋義。教師可以給同學們布置閱讀作業,要求學生每天閱讀一篇作文,以此增加閱讀量,鍛煉對生字詞的閱讀能力,擴大知識層面,提高詞匯量,學習漢字就像我們學習英語一樣,多學、多看、多讀、多運用,我們才會對更多的字詞熟悉起來。在小學階段,每個人一本中華字典是很正常的現象,教師要給學生灌輸一種主動學習、自我學習的學習理念,不要像嗷嗷待哺的鷹燕一樣等著老師把知識的食物叼到你的嘴邊等著張開嘴接,而應該是在課余的學習過程中自己去查去找不認識的字詞,老師是在恰當的時刻幫助學生一把,無微不至的照顧只能增長學生的惰性,而不是學習能力的提升進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使用工具,你就可以想查什么字就查什么字,這才是真正的能力。
把學習漢語拼音與學普通話相結合,相輔相成。教師在給學生上拼音課時發的音都是標準普通話的音,如果是在農村鄉鎮等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普通話并不能夠完全普及,周圍的學生家長老師說的都是方言,缺乏一定的普通話語言環境,這對孩子的普通話語言能力的配養鍛煉是很不利的,教師應該利用拼音教學的學習機會鍛煉學生正確的發音,增加講普通話的機會,鼓勵倡導全校師生在校園內使用普通話,上課回答問題、提出問題、朗讀課文等一切課堂活動都使用普通話,養成講普通話發標準音的行為習慣,不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因發音不標準,講不好普通話而被他人取笑。
小學階段的漢語教學也可以與多媒體手段相互結合,通過計算機技術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比如給課堂上需要掌握的生字增加動態和聲音的藝術效果,多媒體課件以聲音、視頻、圖像等動態性、視覺性的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有效提高課程教學效率,豐富教學活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