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戴幽
摘要:語文即生活,涵蓋面非常廣,而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基調。
關鍵語:調動;情感;品讀
帶著小雷利的悲痛,帶著對那位父親的敬仰還有對現今世界和平與戰爭的種種思考,我懷著極不平靜的心情走進了教室。我明白,我此時的種種感受,用一兩句煽情的話是難以激起孩子的共鳴的。我必須清空我頭腦中的一切,把自己還原到孩子的狀態,才能迅速而又準確地帶領孩子們走進文本找到文章的情感之弦并共同撥響它,那樣孩子們才會有我此時的這種種感受。
面對著一個個洋溢著幸福笑臉的孩子,我開始了我激情的直白:同學們,當你在和平的環境中享受著幸福、安寧的生活時,你可曾想到還有許多人因為戰爭正掙扎在死亡線上。現在讓我們一起去傾聽一個中國孩子面對戰爭所發出的呼聲吧!
接著,為了更快地找準情弦,我除了調動起他們探求的欲望外還給孩子們指明了方向,鋪下了一個個漸進的階梯:看到這樣一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讀文)這個中國孩子是誰,你從哪知道的?(滲透文體知識介紹)他發出的呼聲是什么?他為什么要發出這個呼聲呢?(引出情感關鍵人物:爸爸)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至此為此,我順利自然地帶領孩子們找到文章的動情點,接下來就要借文中的動情點和孩子們共同彈奏這曲呼喚和平之歌了。“同學們,讓我們把文中描寫雷利爸爸的句子勾畫下來,讀一讀,體會體會。”(生自讀)“誰來說說,雷利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生:他是一個維護和平的人。師:你從哪兒知道的?
生:我從課文中“兩年以前……壯烈犧牲”知道的。
師:所以,聯合國的秘書長加利先生贊揚他是一名――
(生齊讀 “卓越的觀察員,在……”)
生:我覺得爸爸還是一個有才華的人。師:說說你的感受吧!
生:我是從“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看出來的。
師:好,他讀了,誰來評評他讀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他如果再讀得自豪、驕傲一點就更好了。
師:你能不能試試?(生讀)
師:有點自豪了,還有誰想讀?(生讀)
師:你讀出了對爸爸的無比自豪之情!對于這位爸爸還有誰有不同的體會?
生:我覺得爸爸是一個愛自己的妻子,也愛自己孩子的人。
師:哦!你是這樣認為的,那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呢?
生:(讀文中句子)“爸爸臨上飛機前,對我和媽媽……”
師:還有誰和他有相同的體會,也可以來讀讀這段。(生讀)
師:你來評評他讀得怎么樣?
生:他讀得還可以,但還缺少依依不舍的味道。
師:那你能來讀讀嗎?(生讀)師:他讀得怎么樣?
生:還是不夠突出依依不舍之情。
師:哦,你來試試吧?(生有感情地讀)
師:她讀得怎么樣?(一片掌聲)我從她的朗讀中聽出了爸爸臨行前非常舍不得離開我們,爸爸臨行前只是“舍不得”嗎?
生:還很自信。
師:所以爸爸說的話應該讀得,堅定些。(生讀爸爸的話)
師:是啊,爸爸對這次出行充滿了勝利的信心,有這樣一位好爸爸怎能不讓雷利感到自豪和驕傲?他是多么熱切地盼望著爸爸凱旋回來,把那頂藍盔親手戴在自己頭上啊!
師:(出示課件,配樂讀“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此時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這段當中,哪些句子最讓你感動?”終于,我看到了我想要的一幕:學生沉浸在親人生離死別的悲痛里和對戰爭的痛斥中,很多女同學眼中還閃著些許淚花,男同學更有對戰爭的義憤……
回顧整堂課,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三:
一、成功把握了文章基調,以情感為線串起文中顆顆語言的珍珠。
語文即生活,涵蓋面非常廣。而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基調,有些是平實的,如《荔枝》一課,有些是哀傷的,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有些課文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輝……教師應根據文章基調選擇自己的語言,是動情是平實,還是激昂、悲傷。《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一些教師在處理教材時,主要傾向于展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讓學生從理性上接受。我覺得效果就沒有這樣好,忽視了字里行間對情感的觸發,少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悟。從導課到對話到品讀感悟,我都努力撥響學生心中的琴弦,使其產生情感的共鳴。“情動而辭發”學生感動了,內心不平靜了,我們的教學就成功了。
二、引導逐步遞進,順勢而發。
語文教學的藝術,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引導的藝術。它是預設和生成的共同延進,需循序漸進而自然無痕。在鉆研本課教材時,我十分注意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學生,此時會怎么想,我會有什么反應等等。這樣,我的預設就能朝著既定的目標又能做到盡量貼近學生的思維順勢而行。
三、品讀時注意挖掘學生的感受
在品讀句子時,學生大都有自己的感受,但許多感受易于留于表面,不夠深入。在點評時,我總是站在學生的立場注意傾聽他的發言,并適時挖掘深入。如對話
師:此時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生:我會想:可惡的戰爭,你為什么要奪走我父親的生命啊!
師:你不僅有傷心,還有對戰爭的痛恨,是嗎?
這樣的挖掘,不但符合學生心理還能突出文章主旨,為教學目標服務。
當然,教學中,也有疏漏之處:如果我把搜集戰爭的資料交給學生來做,不但能讓學生在學文之前感情上有很好的積淀,在搜集過程中了解更多戰爭的內幕,還能讓自己從備課繁重的任務中解脫出來。的確,很多時候我們要更加相信學生的能力,要信任學生,讓他們和我們一起走進課前的準備工作當中,這對于新課的學習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我將努力不但在課堂上讓學生做得更好,更要在課堂外讓學生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