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翠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他把教育與生活、生長與發展視為同一意義的概念,家庭生活、學校生活、集體生活、社會生活都是教育。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因此,綜合實踐課的設計要從生活出發,在周圍的生活中提取素材,以活動促發展,讓學生在幸福的課堂中真正走進生活,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大膽探究。現在我就結合我在執教《趣味卷紙》一課時所想到的談一談我的感受。
一、選學生所愛。
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他們喜歡的內容添加到教學活動中。我在執教本課之前,在中年級段學生中做了個小調查:你們在平時都喜歡做些什么?不少同學說到了做手工,而且他們對于紙這種原材料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有些同學會彩紙拼貼,還有些同學會做簡單的折紙。而卷紙是一種特殊的折紙方法,主要利用適當的工具將細長的紙條一圈圈卷起,形成一個個小“零件”,再將形狀、大小各不相同的小零件組合創造,形成不同的畫面。卷紙的表現力豐富,極具裝飾性,而做法卻很簡單,中年級段的學生可以掌握,因此,我選擇了這一課題。
二、信任學生,放手探索。
綜合實踐活動是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實驗”、“探究”、“創作”、“反思”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不能“教”,但離不開必要的“教”。這后一個“教”就是指導。因為學生對卷紙的了解處于空白狀態,所以在探究卷紙基本符號的制作方法時,我先給學生播放制作緊卷的制作方法,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卷紙工具如何使用,知道最基本的緊卷是怎樣由一根紙條變成的。學會了緊卷的制作方法后,我就逐步放手,先讓學生自由探索制作松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發現了大小松卷的問題,我趁機引導學生“在制作卷紙作品時,為了使作品更美觀,常常需要一些大松卷。”學生提出問題“大松卷怎么做呢?”然后,我留心做出大松卷的同學,讓他們給大家分享經驗。問題解決了,學生試著做出的松卷又圓又大,完成了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在探索基本符號家族中其他成員的制作方法時,我全部放開,讓學生合作討論,全班交流,調動了學生的活動積極性,效果出奇的好。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在課堂中分享了很多方法。這一過程學生體驗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驗了成功的樂趣。
三、注重合作,共享成功。
綜合實踐課程尤其注重結合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參與到學習“共同體”中來,使需要多種學科知識和多種技能的實踐活動得以開展。因此在教學中,由于一節課時間的限制,學生在自己發展階段還不能完成的任務,可以在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決。因此,在方法的綜合運用階段,我讓小組長在小組內分工,共同完成作品。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培養了他們的協調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關注評價,互相提升。
綜合實踐活動主張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鑒賞。在展評環節,我讓學生把作品展示在展臺上,并通過師評、學生自評以及同伴互評多種方式評價作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