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琴
摘要:隨著年齡的增加,思維的成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事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認識,不會像以前那樣完全的、不加批判地接受父母的觀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些父母也忽略了孩子獨立自主的需要,仍要求孩子們要像以前那樣言聽計從。這就難免會發生親子沖突,過多的親子沖突是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親子關系;健康成長
一、親子沖突產生的心理原因
從事學生管理教育工作多年,接觸過無數學生,特別是“有問題”學生,其中反映出與家長關系不融洽的更多,有些學生有事不找父母,有話不對父母說,相互之間因矛盾產生分歧的大有人在。親子之間的沖突是客觀存在的,而且相當普遍。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矛盾的呢?
㈠由于年齡和時代差異造成的沖突問題。在這方面,學生的表現為不知如何面對與父母的心理沖突;如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要求,致使溝通困難,造成關系不良。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是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兩代人,價值觀上的沖突外化,具體體現在生活模式和行為方式上的沖突。比如:發生在生活模式上的沖突,孩子表現為:廣泛的興趣愛好,十分留意自己的特色,喜歡模仿別人的言談舉止、穿著打扮。而父母的表現為:在年輕時是伴隨著單調乏味乃至貧窮的生活環境渡過的,沒有條件選擇,形成了簡樸的生活習慣,而現在在工作生活壓力下,又無暇顧及涌現出的新生活方式。結果造成在孩子看起來是正常的、有價值的生活內容或方式,在父母眼里則成了不務正業,毫無意義,就產生了心理沖突。
㈡由父母的行為方式問題導致與孩子關系不良。只要有交往,就會有沖突,行為方式的差異是導致人際沖突的重要因素,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如出現父母的忽視、過高期望、家庭危機、父母離異等狀況時,孩子的表現為:逆反、故意變壞、離家出走等,以此來發泄對父母的不滿。
㈢父母教養態度和子女的心理需求之間的矛盾。在我國,對孩子的引導教育,往往被認為是老師的事情,在這一傳統思想的支配下,忽視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大多數父母僅從身體發展等外在方面關注孩子的成長,忽視了其教養方式對孩子心理發展產生的影響。其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家庭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的心理素質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早期性、廣泛性和長期性,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情緒表現、意志品質以及興趣、能力性格等方面,都產生潛移默化的直接影響。
二、父母與青少年子女之間關系的沖突具體表現形式
這種沖突具體表現通常為四種形式,即傳統與現代、保守與激進、現實與理想、控制與自由。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常處于一種進退兩難的困境中:是嚴格控制還是給予充分自由;是家長集權還是給予子女相對獨立;是社交娛樂為主還是學校學習為重;是開放溝通還是容忍安靜。這個問題是我們每一位家長和孩子都要思考的問題。
三、父母行為方式導致的家庭處境不良
學生行為問題的產生與家庭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父母的教養方式作為家庭精神環境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對孩子行為問題的產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社會學家認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尤其是情緒是孩子心理健康發育的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如果父母在家里情緒平和友善,謙虛禮貌,這樣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而如果父母在家里情緒經常多變,吵架斗氣,則會使孩子處于緊張恐懼中,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極其不利。
因此,父母在平日生活中要特別注意自己情緒的控制,如要避免抱怨生活或表露頹廢的情緒、在孩子面前責罵或批評別人、用偏激的語氣表達對事物的看法、吵架說臟話等行為方式出現。
到底父母的哪些行為方式會導致家庭處境的不良呢?㈠父母的忽視。據了解,家長忽視子女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的孩子表現不好,讓父母寒了心,認為再關心也不會有多大出息。二是有的家長責任心不強,只顧自己,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㈡父母的過度保護。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有著強烈的自我獨立愿望,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獨立的人格,能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交友選擇、行為方式和興趣愛好。但大多數父母卻往往將他們看成還沒長大的小孩,總希望能按照家長規定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規范生活,沿著家長設計的人生軌跡發展,這樣就造成了親子間的隔閡與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和情景下引發親子沖突。㈢家庭危機。家庭危機是指父母不和,甚至鬧離婚等。在教育管理中我經常看到父母鬧別扭,要么持續冷戰,要么爭吵打鬧,甚至鬧離婚;也有家長自身行為不檢點,使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的威信一敗涂地,有的甚至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四、正確處理親子沖突的方法
這個問題從兩個方面來談談。第一方面作為父母要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應做到以下幾點:㈠不要忘記自己的角色。父母既要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更要成為一位充滿愛心和耐心的老師,引領孩子不斷進步。㈡適度。家長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平衡好與孩子保持親密關系的同時,給予他們一定的空間和私人領地。這對越來越獨立的孩子來說,是必需的。如果家長對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問不問,那么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重視。所以家長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㈢做好榜樣。能讓孩子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父母身上的閃光點,在學習、工作和待人處事等方面,成為孩子的榜樣,這樣孩子會信賴你,佩服你,親近你。以身作則是家教的最好方法,也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不可或缺的一條。㈣把握批評和表揚的機會。孩子有錯,不要發火,平靜下來慢慢說,既要分析做錯的原因,更應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正確。當孩子有了成績和進步時,要及時表揚。贊揚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受到重視的,也得到肯定了。對孩子的贊賞是親子關系的潤滑劑。㈤多溝通多陪伴孩子。作為父母無論有多忙,都應抽時間多陪伴孩子。每天餐桌旁的聊天、沙發上的依偎、假日的外出活動,都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的絕佳時機。第二個方面是作為孩子在與父母的觀點不一致時,不會以合理的方式表達,導致沖突加劇。那么,當與父母有沖突時,孩子們該怎么辦,如何做呢?㈠對處理方式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對待不同意見一般有三種處理方式:一是融合或接納。即對方的意見有道理,自己則接受或將其融合進自己的意見與看法中。這是最為理想的。二是折中。即雙方的意見不一致,但原則上不沖突,那就在各自退后一步,兼顧雙方的利益。三是并存。即雙方意見完全不一致,而且一時不能調和,應允許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見,等待有條件時再解決。㈡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就是說選擇合理的時機和合理的方式。當人在疲勞、情緒不穩定、專注于某一件事時,都不利于思想的交流。同時要學會控制情緒,態度、言詞、語氣都應注意,不能用吵鬧、頂撞、不理睬、簡單化等方式,除了面對面交流外,還可以采取寫信、發短信方式進行溝通表達。㈢盡量做到與父母求同存異。父母與孩子無論在價值觀念還是興趣愛好上,兩代人之間的共同點還是有不少的,應該找出自己和父母的共同點,采取寬容的態度,理解并尊重對方,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㈣關心父母。父母也是普通人,也需要關心。所以,當父母工作繁忙的時候,孩子可以幫忙做些家務,減輕他們的負擔;當父母心情不愉快的時候,可以給他們多一些安慰和關愛。
參考文獻:
[1]俞國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 《心理健康》 89-90
[2]俞國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 《心理健康教學參考書》。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