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萍
摘要:根據生命化教學理論,以學生考試成績級差為定量指標,以提高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實踐、學會生存、學會創新、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等能力為定性評價指標,建立起在生命化教學理念下評價老師教學成果的多指標多元化新型評價模型和方法,并通過實例說明了新型評價模型具體應用情況,希望能對生命化的教學效果評價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生命化教學;教學成績;多指標評價
對老師教學階段成果的評價,是學校實施教學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在倡導開展生命化教學的新形勢下,更需要建立新型的教學成果的評價方法,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成果,實現教學成果最優化。
1 常規教學成果主要評價指標和方法
常規教學成果主要評價體系可用函數式來表述:
Ft= { U1,U2 }
其中:Ft—教學成果
U1—學生考試成績,權重≥95%
U2—其他參數,權重≤5%
把學生考試成績作為關鍵評價指標,并且作為學校老師評職稱、晉級和獎金的主要參考標準,這是常規功利性的教育價值觀所決定的,是應試性教育體制下無奈的選擇。特別是當前提倡生命化教學的新形勢下,學生得不到情感、人格提升、個性張揚,生命活力得以煥發、生命價值得以提升的美好體驗,致使教育出來的學生高分低能、高分心理素質差、高分不珍愛生命自殺投毒等比比皆是。考試成績為顯性指標,因為主客觀因素影響,并不能反映一個教師的真正教學成果,而能最能代表教學成果的指標如學生心理健康、身心健康、個性發展、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學習方法是隱性指標,無法通過成績顯現出來。必須轉變那種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 生命化教學理念下教學成果評價指標和方法
生命化教學是當前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是授受知識、開啟智慧、點化生命的三維度教育。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宗旨”。使學生具有正常的情感體驗,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個性充分發展基礎上,給予教師職業生命的滿足。
在進行教師教學成果評價時,必須摒棄考試成績單一化的教學成果評價體系,重新構建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目標多層次、評價標準多側面和評價方法綜合化的多指標多元化評價體系。不僅要參考考試成績顯性定量指標,更重要的事采納最能代表教學成果的指標如提高學生心理健康、身心健康、個性發展、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學習方法能力等隱性定性指標,對影響教學成果的隱性和顯性多項指標進行定性和定量化科學處理,建立評判模型,實現對教學成果的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是新時期生命化教學理念的新要求,也是科學評價教學成果的關鍵舉措。
2.1 多指標評價體系建立方法
生命化教學理念下,教學成果主要評價體系可用新函數式來表述:
F t= {U1,U2,U3,U4,U5,U6,U7}
其中:
Ft—教學成果
U1—學生考試成績級差:利用比值評估法,反映學生學習成績的進退,教師教學成績的高低。綜合考慮學生水平差異、班級基礎差異難易程度和偶然因素導致的成績差異,真實反映了教師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的貢獻值,學生考試成績是評價老師教學成果一個關鍵指標。
U2—學會學習的能力:教會個性差異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終身受用,并在快樂中獲得真知,得到個性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與否是評價老師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
U3—學會實踐的能力: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應用于實踐,發揮生命價值。學以致用能力提高與否也是評價老師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
U4—學會做人能力:教會學生尊重人、理解人、寬容人,與他人友好地合作相處,善于處理好人際關系,用理智方式處理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沖突,能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敢于承擔責任和風險。是否學會做人也是生命化教學中評價老師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
U5—學會創新能力:以開放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允許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提倡求異思維。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大小也是生命化教學中評價老師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
U6—學會生存能力:教會學生善于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經得起各種挫折和失敗,充分發揮人的個性,挖掘人的潛能,自尊、自強、自立,追求卓越,主動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學會生存能力大小也是生命化教學中評價老師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
U7—學會生活能力:教會學生用睿智的頭腦,引導學生;聰慧的雙眼,觀察學生;靈敏的耳朵,聆聽學生,及時教育引導學生如何更好的享受生活。學會生活能力大小也是生命化教學中評價老師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
運用學生考試成績極差等多種評價指標,科學優選出各指標的權重,把各指標換算成一個綜合評價指標,并進行多指標綜合評分,最終確定出最優的評價結果,綜合評價指標越高,表明教學效果最好。
2.2變異系數法求評價指標的權重
變異系數法是直接利用各項指標所包含的信息,通過計算得到指標權重。是一種客觀賦權的方法,克服了主觀賦值權重的人為性和隨意性。
各項指標的變異系數公式如下:
式中: 是第 項指標的變異系數、也稱為標準差系數; 是第 項指標的標準差; 是第 項指標的平均數。
各項指標的權重為:
2.3 比值評估法計算考試成績級差
⑴ 單科總比值=班級單科平均成績÷年級單科平均成績
⑵ 單科(優等生、中等生、差生)比值=班級單科(前10%、前50%、后10%)學生平均成績÷年級單科(前10%、前50%、后10%)學生平均成績
⑶(總比值、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在上學年期末單科成績的起始比值為B1,新學年(期)考試成績的比值為B2,則:各自比值的變化(ΔB1,ΔB2,ΔB3,ΔB4)= B2-B1。
⑷ 考試分數級差:
ΔB=(ΔB1+ΔB2+ΔB3+ΔB4)×25%×100。
2.4 綜合評價指標計算
∑總=∑yi×Wi×100
其中:yi為指標參數分值;
Wi為指標各自的權重。
3 結論
⑴ 以學生考試成績級差為定量指標,以提高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實踐、學會生存、學會創新、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等能力為定性評價指標,建立的教學成果多指標多元化新型評價方法,切實可行。
⑵ 繼續探究和完善多指標評價方法,實現教學效果動態管理。
參考文獻:
[1]董安強.用考試等級指標對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判的模糊數學模型的探討[J].海南大學學報,2008,26(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