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志
國家對保障人民健康高度重視,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要求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合理就醫秩序,健全預防—治療—康復—護理服務鏈。
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一所綜合一級甲等醫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踐行“厚德,精藝,思本,創新”八字院訓,傳承中西醫精髓,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打造重點科室,引導患者回歸社區,緩解周邊三級醫院的壓力,為轄區居民提供預防、醫療、康復和健康促進衛生保健服務,成為一家最貼近民眾、最接地氣的社區醫療機構。
貼近居民,提供特色醫療服務
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位于北京海淀區翠微中里13號,西鄰萬壽路,北鄰昆玉河,東鄰翠微路,向南1000米為西長安街復興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機構占地面積1615.3平方米,建筑面積3926平方米。下設復興路、翠微南里站、新興年代站三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轄區有服務人口11萬人,65歲以上健康管理人數9000余人。
中心成立50年以來,始終立足于轄區居民衛生需求,不斷創新自身特色模式,提升服務質量,獲得了政府的肯定和社區居民的信任。先后在2010年被評為“海淀區中醫示范中心”,2011年作為海淀區唯一一家社區篩查單位參與國家“十二五”新醫改重大專項——“全國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及干預項目”, 2012年被評為“北京市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3年成功創建“北京市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基層實踐基地”,2014年被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北京市中醫綜合診區建設單位”,2015年自主申請首發基金項目《北京城市女性免費乳癌篩查參與狀況調查及以社區為中心的健康促進干預研究》;同年被定為首批北京市“社區慢病規范管理與分級診療”試點單位。
中心深入社區居民家庭,調研居民健康需求。根據周邊醫療資源豐富,居民老年人較多,對祖國傳統醫療的信任與依賴的實際情況,2013年將中醫科、口腔科作為中心重點發展特色科室,進行建設改造。
針對轄區內老年慢性病特別是骨關節病患者不斷增多的醫療需求,中心聘請骨科專家、中醫世家傳承人、國醫堂專家、西苑醫院、空軍總院等6名中醫專家坐診,帶動整個科室的發展。自2012起中心輸送7骨干醫師到西苑醫院、寬街中醫院參加北京市名老中醫傳承工作,繼承和發揚了祖國醫學的精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中心培養出自己的人才隊伍,提高了整體醫療技術水平。目前,中醫科11名醫師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專業發展方向,醫療技術非常成熟,制作公眾微信平臺進行義務的中醫養生科普知識宣傳普及,真正做到未病先防的目的。每名大夫都有自己的“粉絲”群,醫患之間建立起親人般的信任關系。
中醫科依托中藥與中醫適宜技術相結合的治療優勢,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廉、驗”的特色優勢,為患者提供:中醫內科、中醫婦科、針灸推拿、拔罐、艾灸、貼敷、耳穴壓豆、中藥熏蒸、神燈、牽引、中頻治療等醫療服務。中醫科骨干醫師通過對臨床工作的總結,研制出了20張適用不同體質的亞健康人群小驗方,日常代茶飲用,調節人體臟腑機能。
隨著中醫科服務人次的增多,為了滿足患者的需求,中心對中醫科整體環境進行了改造,建立中醫特色診療專區,其使用面積達到600平米,占中心整體使用面積的1/6,整體的環境體現中醫特色。改擴建中藥房,所用中藥品種達400多種,增加了代煎設備,將原來的2臺代煎機增加到11臺,依然不能滿足患者代煎需求。2015年中醫科的門診人次較2012年增長了45%左右。2016年中心被評為海淀區中醫治未病基地。
同樣,中心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社區及周圍70—80%的老年夫婦基本上都有這樣那樣的病,行動不方便,患者去其他醫院口腔科掛號非常困難,為了方便社區許多兒女不方便照顧老人就醫,中心將口腔科作為另一個重點科室發展,并引進一位高年資口腔科醫師和2名研究生,配備精良醫療器材,設牙椅4臺,擴大房屋使用面積,開展的科目也在逐漸增多,由原來僅僅開展口腔防齲保健,到目前開展口腔疾病的全方位治療、義齒安裝、正畸等,使整個服務能力得到提升。
優質的服務贏得了廣泛好評,中心被海淀衛計委評為“口腔健康示范社區建設試點單位”;被北京市衛計委新增為“北京市兒童免費窩溝封閉定點單位”。
貫徹預防為主方針,認真履行基層衛生機構職責
中心在政府領導、社區參與、上級衛生機構指導下,以衛生機構為主體,全科醫師為骨干,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解決社區主要衛生問題,滿足基本衛生服務需求,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中心承擔著轄區內常駐人口的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使命,為社區居民免費建立健康檔案,為轄區內孕產婦建冊,進行產后新生兒家庭訪視,免費為轄區65歲以上老人體檢,進行中醫體質辨識,免費為35歲以上首診患者測血壓,規范化管理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每年為規范化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免費進行四次血糖監測,免費對重型精神疾病患者進行規范化管理。
為了給居民提供全周期的健康服務,中心還推出了很多亮點服務,其中之一是具有鮮明特色的防保科。防保科原本只是承擔計劃免疫、瘟疫防控和服務保健等工作的普通科室,從三級醫院引進的專家李曉華擔任中心保科主任后,通過調查了解認為,如果能夠第一時間觀測到孩子生長發育的問題,及早干預,可能對孩子的生長有很大幫助。在她的提議下,防保科率先在海淀區開展早期綜合發展門診,包括兒童早期發展、兒童綜合素質評價、兒童心理行為評估和干預等業務,由李主任帶領的團隊利用專業優勢和臨床經驗,讓正常兒童的潛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讓邊緣異常兒童得到及時干預,成為中心的一大特色。這一做法得到海淀區婦幼保健所的認可,中心代表海淀區迎接了北京市的督導,并獲得好評。
另外,近年來北京市一直在落實家庭醫生服務模式。中心組建了由全科醫生、護士、預防保健專員構成的家庭醫生式衛生服務團隊。全科的診前服務采取人機互動、系統集成、健康自理的一體化服務模式,專為特殊患者搭建的便捷服務綠色通道。患者在就診前,可以到健康自測小屋進行血壓自測,危險因素干預,由健教專員及專病護士進行特殊指導,其監測數據自動上傳至醫生工作站,方便家庭醫生通過監測數據的分析,及對患者的問診,給予合理有效的治療。同時,中心借助科技產品對功能社區、養老所得患者進行健康監測,實時觀察病人身體情況,用優質服務給更多居民提供一種健康的生活模式。
2013年中心配合海淀區政府推出為海淀區戶籍80歲以上老人免費安裝一鍵式電話服務,目前服務近3000戶家庭。中心還為社區免費推廣益體機多功能健康監護設備,醫生上門服務,為有需求和行動不便的患者及老年人提供血壓、血糖、體脂等家庭監測。
中心還自籌資金組建了多種慢性病患者俱樂部,與患者建立了親密的關系,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開展高血壓俱樂部健康活動,選派有經驗的健康教育講師,通過趣味運動會警醒患者改掉不良生活方式,堅持有效治療,并教會患者自我監測、自我管理。經過努力,俱樂部成員的血壓控制率達到了80%,真正為社區居民帶來了實惠。
銳意進取,不斷提高醫療保健水平
多年來,中心為居民提供便捷的衛生服務,通過提升服務質量、服務能力,吸引患者由大醫院回到社區就診,逐漸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為解決居民看病難、看病貴難題做出了突出貢獻,得到居民和社會各界的好評。據統計,2015年中心門診醫療總收入達到5830萬元,門診總服務人次35萬余人次,日均門診量1400余人,比沒有做調整的2012年的服務量翻了兩番,每年各科室及個人均收到患者的錦旗及表揚信。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力于中心始終重視醫療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醫療保健服務水平,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精神,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目前,中心共有職工總人數142人,其中醫療技術人員113人,專業技術人員配備率80%,其中副高級職稱專家14人,占醫師總人數的12%;中級職稱56人,占醫師總人數的49.5%。有6人入選北京市“十、百、千”社區人才,其中2人入選“百名”健康管理專家,4人入選“千名”社區骨干。為中心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中心倡導精藝為民服務理念,依托返聘專家,醫聯體、科研項目等培養出一大批專業學科骨干,提升服務質量,探索中醫醫療特色模式。通過輸送年輕醫師到三級醫院進修,鼓勵個人和團體參加院外醫務技術交流和培訓活動。聘請離退休老專家坐診,借助于世紀壇醫院共建的醫聯體,空軍總院、航天醫院等建立的對口支援協作關系,引進三級醫院多名專家,帶教和培養了一批學術帶頭人,完善了科室建設,整體提升了醫療技術和服務能力。
未來,中心將在全科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開設專病診室。不斷創新并完善信息化應用平臺建設,如電子叫號系統、電子病歷、網絡視頻,手機APP互聯網信息服務終端等。各個科室突出特色,各個大夫突出專業強項,打造全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