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摘要:制圖課的教學很重要,要使學生學完這門課后具備工程圖示能力,圖樣分析能力、空間想象和構思能力,是專業課的基礎,機械制圖課是一門基礎課。下面把我幾年制圖課教學體會總結一下。
關鍵詞:機械制圖;制圖;制圖教學
一、理論講授與習題課的學時合理安排好
通過多做作業才能掌握好所學內容,小作業(作業本上的練習)應嚴全部練習,因為制圖練習冊上的練習都非?;A而且針對章節性強,每次課講完課后都應練習,有時除了練習冊上的作業外,還必須畫大作業(在圖紙上完成的作業),因為在圖紙上畫圖必須規范,而且還正規,作圖要求是按工廠中正規的圖紙要求來要求學生,實踐感強,這時要求學生作圖的態度嚴謹一絲不茍,從而使學生繪制的圖面質量達到規范水平要求。頭腦啟發式教學效果鍛煉了二個的空間相象能力與他的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密切相關,在由二維的平面圖形想象成三維的立體空間形體過程中,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要進行空間想象是很困難的。為了達到這種訓練目的,制圖教學中的討論、啟發式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學生要由平面想象轉到空間想象要有一個過程,這其中教學時啟發式、引導式的授課方法可以使學生從被動的單純聽講,轉到職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的地位,不但聽得懂,易明白,而且課堂氣氛活躍,使嚴肅緊張的氣氛變成了輕松活躍的聽課,反而有易于教學。
制圖課的教學與其它課程不同點在于,制圖課在理論講授的同時,很多章節必須安排有講解。對于重點內容及難點內容,點線面投影;截交線、相貫線、標準件等等章節的理論講授和習題課的學時就應合理安排,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從課中學到理論知識,在習題課中還可以掌握解決問題、繪圖機械圖的能力,杜絕易犯錯誤的地方并可以及時改正。針對學生錯誤之處,結合理論及時指出和幫助學生分析原因。那么學時安排合理,學生學習中有講有練,精講多練,可以使制圖教學收到較好效果。
二、及時調整授課中教學內容
對教材內容應進行調整與篩選,學生專業不同和每年講課學時變化,如:加強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圖解能力的內容應保留和著重訓練。專業不同,學時不同,有時專業相同,但學時減少,在教學過程中,應有針對性地精講多練,提高學生識圖、繪圖能力。具體說來,加強學生點、線、面投影和三視圖的教學,因為只有掌握了物體點、線、面投影,才能更好地運用三視圖來解決空間形體的表達。其中,首先了解清楚三投影面展開前物體與三個視圖之間的位置關系。其次,記清三投影面展開過程中的三視圖的“變”與“不變”的情況,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由物體到三視圖的轉化過程。所以,我認為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要抓好空間概念建立的基礎教學包括點、線、面的投影與三視圖。其它僅為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而對讀圖、繪圖能力直接意義不大,所占課時又多的內容應及時調整或適情刪除。這樣做的好處是重點突出,核心清楚,有助于學生盡快適應制圖課的教學方法和其它課程的不同點,使學生學好這門課程。
三、專業教學應突出的能力培養
我在介紹這門課內容中,常舉實例,對照模型或實物來啟迪學生的三維空間想象力,并介紹一些專業廠情況讓學生了解,為了使本課程與其它專業課程結合得更密切,讓他們抽空去廠里實際看一看零件生產情況,以便加深感性認識,更好地理解和看圖繪圖,并和學生一起討論式的找出表達實物的方法,利用掛圖和在黑板上演示畫給他們看,以求得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看繪圖能力的綜合培養和提高。例如:在平面圖形、組合體三視圖、零件圖、裝配圖及零件測繪等章節中經常出現的繪圖方法和步驟,細講起來,占用課時較多,光講不練,枯燥無味,學生聽不進去,更談不上記住和掌握。先講后練,邊講邊練就較好。因為這部分內容教材介紹的比較仔細,在講課時,老師只需對重點,關鍵和常見問題進行總結提示,而剩下的則應講練結合并在習題課中予以示范和輔導解決。
如果我們注意了學生能力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在以后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以及工作中收到良好檢驗。
四、增加實踐教學課時,壓縮理論課,
畢業的制圖要求是有較強的識讀能力,繪圖能力和一定的測繪能力。所以我們在目前的制圖教學理論化的情況下,應適當調整理論授課學時和實踐教學學時比例,如將原來的70%~80%的理論課時逐步壓縮到現在的50%~60%,增加了實踐教學課時,突出精神多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更扎實的掌握理論。例如:在平面圖形、組合體三視圖、零件圖、裝配圖及零件測繪等章節中經常出現的繪圖方法和步驟,細講起來,占用課時多而且學生聽起來費勁,所以講課時采取精講多練,先講后練,邊講邊練相結合,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使學生很有興趣地掌握了知識,事半功倍。
一絲不茍的教學態度,是我們每一位制圖教師應追求的,總之,嚴格要求,言傳身教。前日子后應,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為東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洛 -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1
[2]張小燕 - 《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04
[3]譚梅 - 《職業技術教育》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