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惠英

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數學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本文從珍視“意外”,會有不曾預約的精彩;善待“節外生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把握“變化”,促成美麗的生成;利用“錯誤”的資源,演繹別樣精彩四個方面對動態生成進行研究。
關鍵詞:課前預設;課堂教學;課堂生成
布盧姆曾說“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生成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教學的精彩生成,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同時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中及時捕捉教學中的生成資源,讓它成為教學的契機,使我們的課堂逐漸充盈著智慧、靈性和由此而萌發的勃勃生機。
如何把握課堂中的靈動資源,打造動態課堂呢?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一、珍視“意外”,會有不曾預約的精彩
隨著學生課堂主體性,自主性的增強,學生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已大大增多。教師應該學會傾聽,并在傾聽過程中及時發現他們困惑的焦點、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意、批評的價值。針對其中有價值的“意外”合理打亂教學節奏,演繹不曾愉悅的課堂精彩,完全可以開發有效的教學資源。然而,教師要及時地根據課堂上獲得的信息,善于抓住契機,充分利用意外事件中具有一定教學價值的動態資源,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
二、善待“節外生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上,常會出現令人感到意外而驚喜的回答。面對教學過程中的“節外生枝”,我們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而要給予密切地關注與親切地呵護,讓“有益”的課堂生成資源開出燦爛的花朵。
三、把握“變化”,促成美麗的生成
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學習的狀態、條件隨時會發生變化,當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目標需要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接納始料未及的信息。隨著課堂的推進,預設目標會顯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學就要合理地刪補、升降預設目標,從而即時生成目標。
四、利用錯誤資源,演繹別樣精彩
課堂教學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過程,有著一些我們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和教學情景,其實,數學課堂中的“精彩”很多時候都是出其不意的,我們備課時很難預料到,這就需要我們老師順著學生的思路,從容地處理每個環節,充分展示學生思考、探索、交流的過程,使數學課堂中的“錯誤”轉變成精彩的“催化劑。”
案例4:《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
(1)導入揭題
(出示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用到我們讓你去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制造沖突
請同學們利用作業紙上的平行四邊形測量、計算并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測量時保留整厘米)。學生獨立測量他認為自己所需的各條長度并進行面積的計算后集體交流、反饋。
你算得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多少?
學生回答:28平方厘米、14平方厘米、35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
匯報并統計人數。
(3)動態生成
誰來說說你的結果是怎么來的?
生1:我認為面積應該是35平方厘米,因為底邊是7厘米,斜邊是5厘米,根據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而推想得到,5×7=35平方厘米
生2:我認為面積應該是28平方厘米,因為底邊是7厘米,底邊上的高是4厘米,7×4=28平方厘米。
生3:我的24平方厘米用(7+5)×2得到。
驗證得出生3說的是平行四邊形的周長,而不是面積。
生4:我是14平方厘米,7+7=14平方厘米。——算得是兩底邊的總長。
在35平方厘米、28平方厘米有沒有正確的答案在里面?(贊成生1的占大多數)
四人小組共同探討為什么可以這樣計算。(學生討論)
想法一:
想法二:
活動平行四邊形:先長方形再平行四邊形,并把前后兩個圖形板畫了下來;
同學爭執下,多媒體課件演示面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1.釋放“錯誤”——顯露學生思維過程
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中,讓學生計算并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結果,許多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應該是35平方厘米,根據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推想得到。針對錯誤,讓學生四人小組共同探討“平行四邊形為什么是28平方厘米”從而推倒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通過操作,學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2.關注“錯誤”——引導學生辨別理解
當學生在課堂上出錯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功能,想辦法糾正錯誤。但這件事沒必要早早地向學生透露解決問題的統一方法,而是提供學生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合作交流,各抒己見,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建構、共同成長的過程。“動態生成”是其鮮明的特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時調整組織教學,讓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這樣我們的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思維的活化才能得到綻放,我們凝固的課堂場景才能變成一副副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