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嬌+侯滿福++胡寶清
摘要:地理課堂師生互動是在特定的場域中,有互動目的、互動主體(教師和學生)、互動內容、互動方式、互動載體等要素構成的師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復雜的、動態過程。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主戰場,如何構建高效的地理課堂,需要我們教師精心營造一個積極的教學情緒場。高中地理教學要體現新課改精神,教學方式的改變是關鍵。本文從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定義入手,論述了地理課堂教學中構建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四種常用的手段、方式、方法,即創設體驗情景、巧設啟發情景、分組合作探究、以及學生自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并通過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教學實踐活動加以說明,互動式教學模式無疑是適合新課改要求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地理;互動式教學模式;構建;新課改
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互動的方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完成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教學,最終促使學生形成互動交流的學習過程。課堂是老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場所,是相互影響的過程。真正的課堂不是教師演“獨角戲”,如果沒有了學生的參與,教師在課堂上的行為就沒有了對象,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關注學生;同時真正的課堂也不是學生們說“群口相聲”,因為離開了教師,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也就沒了規范,也就失去了課堂的存在意義,這體現了課堂師生互動具有雙向性的特點。地理課堂師生互動是在特定的場域中,有互動目的、互動主體——教師和學生、互動內容、互動方式、互動載體等要素構成的師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是發生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與學生間的人際互動過程,主要表現為地理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問答、和學生之間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地理課堂師生互動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獲得地理知識,而且是為了促進師生雙方特別是學生的地理技能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從功能上講,地理課堂師生互動又是直接影響地理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完善課堂結構、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增加教師教學技術、和諧師生關系、生成課堂教學資源等功能。新課程改革要求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實現這一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需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時空,而互動式課堂教學教學模式無疑是適合這一要求的教學模式。
一、創設輕松的情景,讓學生快樂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多創設一些情景、或者一些活動,讓學生在生動的、熟悉的情境中實現互動,也就是要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的情境,讓學生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那么教師應怎樣利用情景來調動學生、調動課堂氛圍呢?
例如在氣候這節內容時,如果正當太陽照進了教室,這時候可以問同學們:“你們感覺到熱不熱呀?”坐在窗邊的同學都說:“熱!”而太陽照不到的同學則說:“不熱!”接著又問:“你們為什么會感到熱呢?”“太陽曬的。”再問:“是不是太陽曬了就一定會熱呢?”學生對這個問題會感到很困惑。為了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熱與不熱”的問題,可以布置一個“掌心向太陽”的實驗,即讓每位學生們都伸出手掌,先正對著太陽,不一會,學生們都發覺手掌心很熱,然后,我又叫他們把手掌平放著放在太陽光下,放了很久,手掌也不覺得熱。接著問:“為什么正對太陽時熱,平放時就不太熱呢?”并把這兩種情形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這時,我又拿來一個地球儀,我把手掌放在赤道,手掌剛好與我們正對太陽時是一樣的,然后,我又把手掌分別放在了兩極,這與我們平放著對太陽時剛好一樣,通過以上真實體驗活動,讓學生去理解:地球所獲的熱量為什么是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呢?進而找到地球上五帶形成的基本原因。
又如,在上講經緯網這一內容時,講如何確定世界上的地理位置時,可以讓學生找座位的生活經驗來安排教學活動,也可讓學生憑座位表上的“幾排”、“幾座”號碼,找到自己的座位,借助于這個實例,學習用經線、緯線的交叉點來確定地理位置的方法,也很容易突破“經緯網定位”這一難點。
當地理知識融入生活情景時,既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進而讓學生感到學習地理知識對生產生活是很有用的。在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中,學生獲取了新知識,形成了新經驗,拓寬了他們的地理學習空間。
二、巧用提問,運用啟發式教學,讓課堂充滿探究的快樂
“啟發”的含義:在我國“啟發”一詞源于《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孔子啟發教學的涵義就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啟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的表達。舉出一個方面的事理啟發他,而他卻不能自動推知領悟其它與此相關聯的三個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訴他。”“啟”是指打開學生思路,而不是直接告訴結論;“發”是指示學生如何通暢語言表達,而不是代替學生去表達。教師的作用,就在于要通過巧妙的“啟”“發”,使學生破“憤”而通,變“悱”為達。
通過創設問題,利用學生對課文的熟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關鍵是不能用成熟的結論來代替學生的思考,也不要理所當然的認為學生已經懂得這個問題。問題解決得完美與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學就是有意義的。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置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并且快樂的學習。
例如在上聚落這一課時,可以利用探究問題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提出問題:你們的家鄉最早是怎樣形成的?先輩們為什么選擇了這個地方居住?學生根據事先的調查走訪活動和自己的推斷,紛紛回答了自己家鄉形成的原因,然后和同組同學對這些原因進行分類,認為家鄉最初形成有幾種方式:
1、由原始部落發展形成:為了抵御毒蛇猛獸的侵害,大家聚集在一起,然后不斷逐漸壯大起來。
2、遷移:
(1)、經商、務農、文化等原因:最早有一個或幾個先祖帶著家小從別的村屯搬遷來后,經過不斷發展壯大,才成為現在這么大的村子。
(2)、自然災害的原因:落難逃荒而來。
(3)、民族原因:壯族人先到,所以用壯話自稱“布垛”(意為土著人),漢族人后到,他們用地方話稱自己為“新民”(意為新來的民族),稱壯族人是“糧家”(意為糧豐的人家),壯族人用壯話稱他們作“布嗬”(意為客人)。
(4)、其他:如躲避戰爭、兵匪、傳染病等。
同學們根據以上材料,得出這樣的結論:鄉親們聚集在一起居住,就形成了聚落。我們的家鄉也叫鄉村,就是最小的聚落,也是聚落的主要表現形式。
教師提問學生作小結:集市和城鎮是不是聚落的形式?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需要怎樣的條件,是如何發展起來的?與鄉村相比,它們又有哪些優越性?
三、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是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高級形式,也最能體現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也是目前所說的合作課堂。這里的關鍵是課堂中能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可以從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分組討論,小組匯報學習成果,師生共同糾正錯誤等環節來完成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做到讓學生自己去看、去說、去講。當然,老師要為學生準備好學案,通過學案指導學生有效的課前預習,并對學生進行合理地分組。
學生通過自己個人的分析、探究,獲得了個人關于案例問題的見解后,教師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一階段為每個學生提供了發表自己的看法、認識、見解的機會。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體的潛能,培養合作的精神。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討論的效益,小組的規模應以4~6人為最佳,組長負責協調關系、記錄討論內容。討論中要求小組每個成員都要發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討論、切磋、補充,具體的做法不拘一格。為使討論充滿活力,更好激發小組成員的創造性思維,可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允許見解有沖突、紛爭,無須非要達成共識。如上述案例,如何防御地震災害?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措施,例如:利用精密儀器進行監測;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標準;利用動物的特異功能進行監測;利用通訊衛星建立監測網絡;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在學生當中自發組織救援隊;開展震區人員疏散演練;加強災害傳染病的防控工作;政府及時發布地震預報,組織人員撤離;建立地震的救災預案……等等。在這一環節,強調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合作,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如在上交通運輸這一節的內容時,可以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公路組、鐵路組、航空組、水運組、管道組。并要求各組選出自己的小組長,讓組長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做好組員之間的配合、協調工作,組長在活動中要起到帶頭作用,還要作好本組學習成果的統計和記錄工作。分好組之后,對各自(運輸方式)的優勢及短處分別討論,討論之后各組要把學習成果展示出來,進行交流,選出一個優勝小組。
新的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地理新課程的指導下,通過教學實踐,自己收獲了不少改進教學的手斷、方式、方法的經驗。總之,通過互動式教學模式來完成對當前地理知識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機會,為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創造條件,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思維能力。只有把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才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四、組織以“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為靈魂”的教學活動
問題是思維存在的根據。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激發創新能力。如教材中涉及到的“全球變暖”“厄爾尼諾”、“臭氧層空洞”等問題,課前可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材料,課上進行辯論或討論。“全球變暖”有的同學認為是人類活動引起的二氧化碳增多,溫室效應加劇的結果;也有的同學認為是地球氣候周期變動所致。“全球變暖”有的同學提出:帶來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淹沒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也有的同學提出:“全球變暖”可以使南極大陸冰雪融化、植物得以生長,海面蒸發加強,水循環更加活躍……。對教材中已有定論的問題可采取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教學。如我國的地勢假設西低東高,則地理環境有何改變?假設地球自東向西轉,則地球上的海洋、植被、氣候、自然帶會怎樣變化?事實證明,逆向和發散思維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結束語
地理課堂師生互動是地理教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因為,教學從本質上是應該互動的。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推進到了“聚焦課堂”的關鍵階段。教育理論工作者應該深入中學地理課堂,從一線地理教師那里獲取鮮活的教學案例,并就當前地理課堂教學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并提出優化的策略,從而使一線地理教師領會和落實新的教學理念,真正達到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地理教師之間有效的互動。真理有時是軟弱無力的,特別是在強大的傳統習慣勢力面前;真理常常又是銳利無比的,當其找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結點后。因此,通過具體的地理課堂這一聯結點研究地理課堂師生互動,不僅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現實需求,也是促使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研究相契合的重要途徑之一。
總之,如果我們用心設計我們的每一節課,努力做到我們的教學飽含激情,我們的課堂引人入勝,再課堂教學的情緒是充滿智慧和快樂的。課前就令學生滿含期待,課上使學生樂在其中,課下還讓學生回味無窮。若是這樣,何愁學生不參與?課堂不高效?
參考文獻:
[1]黎樹式.高等學校“地理新聞”創新教學實踐初探[J].欽州學院學報,2008,23(1).
[2]李龍.教學過程設計[M].內蒙古:內蒙占人民出版社,2000:89.
[3]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教學藝術論》,李如密著,2000年.
[5]《實用愉快教學方法叢書》,馮克誠,劉以林編著,1996年.
北部灣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