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芷君
摘要:根據不同的文獻記載,學界對于“漢武帝始立樂府”之說頗有爭議。依據相關的史實記載,作為管理音樂和舞蹈的政府機構的“樂府”,代代皆有,只是名稱有所差異而已。此外,根據相關史料,漢朝一直就有太樂府和樂府兩個承擔不同職能的管理音樂歌舞的官署機構同時存在。而隨著漢朝的發展,特別是漢武帝內外朝制度的建立,兩府職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地位也隨之而改變。所以,本文認為漢武帝前的“樂府”記載主要是太樂府的簡稱,而“(漢武帝)立樂府”,立的不是“樂府”這一官署機構,而是其地位與職能,是對樂府機構的大規模擴建。
關鍵詞:漢武帝;太樂府;樂府;《史記》;《漢書》
一、“漢武帝始立樂府”之矛盾
《漢書·禮樂志》說:“(漢武帝)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顏師古注還說:“樂府之名,蓋起于此。”這樣看來,樂府始立于漢武帝。
但《史記》、《漢書》在武帝前已有樂府名稱的記載。《史記·樂書》曰:“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于樂府習常肄舊而已。”除此以外,在《漢書·禮樂志》里也提到孝惠帝二年樂府令夏侯寬的名字。對于這一歷史記載的矛盾,頗滋后人的疑問,并導致了一些解釋。于是便有了對“漢武帝始立樂府”這一命題的懷疑。
1976年春節期間,袁仲一先生在秦俑考古工地發現了錯金銀編鐘一件,紐上刻有“樂府”二字。此發現極為重要,這一件出土文物證明了秦代已有樂府官署以及樂府名稱,這出土編鐘便是樂府官署之物。而且,考慮到漢承秦制,不排除漢代的樂府機構是沿襲了秦朝的。這樣看來,貌似就不能說漢武帝始立樂府了。
二、“樂府”古已有之,代代皆有
音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占有極為重要地位。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上古到近代,悠久歲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祖國豐富的音樂文化。音樂在各朝各代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專門管理音樂和舞蹈的政府機構也是一直存在的。
商代有瞽宗,周代有大司樂與小司樂,秦(西)漢有太樂府和樂府,東漢有太予樂署和黃門鼓吹署等,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管理音樂歌舞的機構,只是具體的職能和名稱有所不同而已。
所以,漢朝承襲秦制,將前朝的音樂機構沿襲下來繼續運行,因而,漢朝一直就存在著太樂府與樂府兩個音樂機構。
三、太樂府與樂府之辨
對于以上文獻不同的記載,學術界產生了爭論與多種觀點,有的說,“樂府令夏侯寬”的記述,是“此以后制追述前事”;有的說,“樂府令疑作太樂令”,懷疑班固弄錯了,把樂府和太樂混淆了;還有的說,《史記·樂書》的“樂府”,《漢書·禮樂志》的“樂府令”,都是泛稱,實際即指“太樂”和“太樂令”。
對此,我認為班固是當朝之人,對西漢的史實十分熟悉,從其著作《漢書》、《兩都賦》等都可以看出,所記之事翔實審慎,如果說,漢武帝前已有較為成熟的樂府官署,也不至于說武帝“立樂府”、“興樂府協律之事”,沒有必要故意為漢武帝“立豐碑”。所以,我認為,《史記》、《漢書》中所提及的漢武帝之前的樂府、樂府令名稱,只是另一個音樂管理政府機構——太樂、太樂令的泛稱。
(一)何謂太樂府與樂府
在秦始皇陵墓附近出土的刻有“樂府”二字的秦編鐘就可以表明,早在秦代,太樂府就已經存在了,并且是官署機構,可以簡稱為“樂府”。而根據漢承秦制的史實觀點,我們可以相信,漢朝繼續有太樂府這一官署機構的存在,并且,還有一個真正所謂的樂府機構。換言之,漢代一直有兩個樂府同時存在。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漢樂府分別有太樂府和樂府兩個平行的官署或專署。具體地講,一個是隸屬于外廷的太樂府,府為官署的俗稱,太樂府的長官為太樂令,故太樂府可省稱為樂府,太樂令亦簡稱為樂府;一個是隸屬于內廷的樂府,樂府的長官為樂府令。可見,古已有之的“太樂府”與“樂府”在地位與職能上都是有所區分的。
(二)太樂府與樂府之職能演變
太樂府隸屬外廷系統,掌郊廟祭祀禮樂等事務,因娛神娛祖而設,是管“雅樂”的;樂府屬內廷少府系統,掌宮廷音樂等,因娛悅君主和宗室子弟而設,是管“俗樂”的。從理論上講,太樂令與樂府令的職責十分明確,不應有交叉或重復之處。然而,在實際發展中,兩者的職能發生了變化。
漢初兩樂府活動的特點在于,一是兩樂府的活動主要是太樂府的活動,其中創作成分少,因襲前朝秦的成分多;二是內廷樂府活動較少,幾乎沒有作為。總之,在漢武帝“定郊祀之禮”前,兩樂府的活動主要是執掌郊廟禮樂的太樂令完成的。但是這樣明確的分工逐漸發生了變化。
先是漢惠帝二年間,內廷樂府令參與到郊廟音樂的建設中,使得兩樂府的職能開始出現交叉或混融的現象。《漢書·禮樂志》,“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曰《安世樂》”可以為證。
在漢武帝“定郊祀之禮”以后,兩樂府的職能就發生了更為明顯的變化。《漢書·禮樂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 總而言之,太樂令職掌的音樂歌詩為雅樂,其中以郊廟、燕射等歌辭為主;樂府令職掌的音樂歌詩為俗樂,其中以采集于各地的民謠或民歌為主。就是說,“定郊祀之禮 ”本屬外廷太樂令的事情,然而,漢武帝一反舊制,有意識地棄置外廷太樂令不用,使得兩府的職能發生重大變化。
四、兩府職能變化原因(漢武帝內外朝)
漢武帝一朝充滿了改革活力,為加強皇權,漢武帝斷然采取了設“內朝”的措施,力圖通過建立內朝來制約外朝(外廷),以達到削弱相權的目的,鞏固君權。因而,漢武帝有意識帝棄外廷太樂府不用,使原來掌管俗樂的內廷樂府參與管理郊廟祭祀雅樂,是削弱外朝的舉措之一,是維護政權的方式之一。漢武帝擴大內廷樂府的職能,與其建立內外朝制度密不可分。
五、總結:此“樂府”(漢武帝時期)非彼“樂府”(漢武帝以前)
綜上所述,漢武帝時期,隸屬內廷的樂府已不再單純地職掌俗樂及民謠以觀民風、以娛君主的職能,而是在“定郊祀之禮”的過程中,參與到宗廟祭祀的活動中以及定歷法等的進程中。由于內廷樂府職能的改變與漢武帝建立內朝有因果關系,因此,“立樂府”不是說樂府到了漢武帝時期才成為官署,而是說內廷樂府在漢武帝一朝擴大了職能,其地位凌駕于太樂之上。因樂府參與到郊祀活動之中,遂起到了承擔漢代神學政治之責任的作用。
再者,《史記》、《漢書》所記載的在武帝前的“樂府”名稱多是指隸屬外廷的掌握音樂活動話事權的“太樂府”,非此“(漢武帝)立樂府”中的管理音樂歌舞、參與祭祀與立法、掌握漢代神學政治責任的隸屬于內廷的“樂府”。
所以,對于“(漢武帝)立樂府”之辨,本文的結論是:“漢武帝立樂府”,立的不是新的音樂管理的官署機構,而是其地位與職能,是對已有的“樂府”這一機構職能的變革,對其地位的提升,對其規模的發展與擴建。
參考文獻:
[1].張強.《樂府沿革與漢代采詩考論》[J]
[2].王運熙.《樂府詩論叢 漢武始立樂府說》[J],中華書局上海編輯1962年版
[3].寇效信.《秦漢樂府考略》[J],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7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