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利利
摘要:我國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將該規則從司法解釋上升到法典的高度為標志,對維護法治尊嚴和保障人權意義重大。但是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存在諸多不完善,如非法實物證據、言詞證據等的排除標準,缺乏救濟途徑等。本文旨在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基本理論進行闡述,提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就規則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保障人權
一、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理論基礎
非法證據排除理論的要旨是:非法證據與案件事實有關聯且非具有證明力時,仍要排除這種證據。在國外,非法證據廣義上包括違法取得的所有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狹義上則是指能夠對被告人合法權益產生實質影響,且是從被告人或與被告人有關人員取得的非法證據,主要有非法自白證據和通過非法搜查、扣押手段獲取的實物證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理論,主要是由狹義上的非法證據中產生的,如人權保障理論、虛偽排除理論以及違法控制論:
(一)人權保障理論
人權保障理論認為非收集證據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訴訟權利或實體權利,違反保障人權原則,應當排除。該理論是許多國家的共識,筆者認為人權保障理論符合時代的要求,但其理論基礎不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權利并非一定會因非法證據的收集手段而遭到侵犯,也并非所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會因此遭受不利影響。因此人權保障理論不能作為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根據。
(二)虛偽排除理論
虛偽排除認為,非法證據的取得是以威逼利誘等非法手段,但其嚴重阻礙真相的發現,虛偽成分大,因此應當排除。在國外某些國家,虛偽排除理論是非法自白證據排除的理論基礎,因為偵查機關采取威脅、刑訊逼供等暴力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自白,具有很大的虛偽性。在我國歷史上,因刑訊逼供而導致的冤假錯案有許多案例,因此在現實中可以證明非法自白具有很大的虛假性。但是該理論也存在不足,因為以非法手段獲取的自白并不一定全部虛偽,其中若包含真實部分,如果以其虛偽性而排除,顯然也不合理。
(三)違法控制理論
違法控制理論旨在保障證據收集過程中的正當法律程序,并非為了排除虛偽和保障人權,換言之,證據收集應保證司法活動的純潔性。筆者認為,該理論可作為非法實物證據排除的法理支撐,因為從偵查角度來說,違法控制理論符合現代法治社會的要求。但是,該理論過于絕對,凡違法收集的證據都應當排除,顯然不利于打擊犯罪,如某些以輕微違法的手段獲取的非法證據對查明案件事實幫助極大。另外,對違法收集證據的行為的控制和處罰,并非只有排除這一方式,還可以對其進行紀律處罰、批評教育或法律制裁。因此該理論過于絕對化。
二、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存在的問題
(一)證據排除的具體標準不明確
新刑訴法第54條和刑訴解釋第59條規定中,“可能”一詞是標準模糊,其次,“嚴重影響”的程度應如何界定?這些法律表述明顯帶有主觀色彩,法官檢察官擁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I使得現實司法中存在非法實物證據無法排除的情形。另外,刑訴法第 54 條未將威脅、引誘等非法方法與正常的訊問技巧明確區分開。
(二)非法證據排除的范圍過于狹窄
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只適用于言詞證據、物證、書證,且限定于以暴力威脅等手段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的陳述和以刑訊逼供等手段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對于其他非法證據,新刑訴法列入排除范圍,尤其是大量存在的通過非法竊聽手段取得的視聽資料證據。筆者認為如果對非法證據排除的范圍不夠大,則不能有效抑制非法取證行為。
(三)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程序缺乏可操作性
根據我國新刑訴法第56、57條規定,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筆者認為該制度存在不合理之處。偵查活動本身具有封閉性和秘密性,根據現行法律偵查機關與檢察機關并非同一,檢察院一般不能隨意介入偵查活動,因而不能及時發現取證活動的違法行為,也很難取得偵查機關取證行為是否合法的材料,由檢察機關公訴部門負擔舉證責任,顯然不合理。
(四)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缺乏必要的救濟途徑
非法證據排除的審查權由法院行駛,如在一審中當事人申請排除非法證據排,而法官不予理會或者拒絕排除,則該非法證據的排除可能性微乎其微,雖然《非法證據排除規定》規定可以通過二審程序進行救濟,但缺乏可操作性。從檢察院角度來說,如果法院同意排除非法證據,則檢察院怎樣申訴?我國新刑訴法無明確規定。
三、對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完善意見
(一)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的排除應區別對待
非法言詞證據一律排除,包括鑒定意見、勘驗檢查筆錄。實物證據則“原則加例外”,由于實物證據的不可替代性和客觀性,以及我國司法現狀,筆者認為可以規定為:對違法行為較輕、危害不大對該非法實物證據的排除又會對案件造成決定性影響的,由司法裁判者進行自由裁量;對輕微的程序性違法例如沒有列非法搜查的清單等,沒有對任何人的權利造成損害的則不應排除,但應對違法收集證據者以適當的處罰。
(二)細化程序性規定
對證據的合法性的審查,只要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提供的材料或證據引起法官合理懷疑,即應當啟動。另外,非法證據排除應以庭前會議階段為主,將非法證據及早排除,避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案件審理中啟動。最后,被告人及辯護人在提出啟動申請失敗后,應享有復議權,并有細化的法律規則以支撐,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三)明確制裁措施,完善救濟措施
對偵查機關非法取證行為制裁方面,一方面需排除非法規則;另一方面應對違法偵查人員給予一定制裁,將其違法行為與其工作獎金、績效考評、職務升遷等結合起來,嚴重者還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救濟措施方面,首先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應享有在上訴階段時提出的權利,檢察機關對一審法院作出的非法證據的排除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在提出抗訴時一并提出。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刑事訴訟法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證據規則,是保障人權、保證司法公正的一道屏障。我國對該制度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存在一些問題,但我們堅信,隨著我國法學理論的不斷進步以及法律制度的修訂,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將得到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鄧思清.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理論基礎[J].載《法律科學》 2013(6).
[2]劉慧竹.論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存在的問題[J].載《法制與社會》2013.(7).
[3]薛俊松.論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新刑事訴訟法為視角[J].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張智輝.刑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房保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證分析[J].載《中國司法》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