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喜
摘要:我國目前所提出的服務型政府正是向市場主體學習的一個縮影,本文就針對目前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出現的若干問題進行研究,并以工商管理角度對我國服務型政府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公共部門;服務型政府
據統計,我國在2000年行政審批事項在最多的時候就達4000多項,各級省市自治區的行政審批事項一般也在2000項以上,公共部門行政流程繁瑣,效率低下,一項審批常要經過幾十道手續,申請人常常需要往返奔波[1]。所以,老百姓常常把申請行政許可稱為“跑審批”,一個“跑”字,深刻反映出人們的辛勞無奈[2]。許多外資企業本對我國投資很感興趣,當面臨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的時候就不得不望而卻步。曾有相關部門進行推算,如果能打破行政壟斷或行業壟斷,可以大幅度減少相關資源消耗,提高行政部門管理效益。2004年7月1日《行政許可法》的實施,標志著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到了有法可依的階段,進而在法律要求下如何設定和審批行政許可權力活動,社會各界稱之為“政府角色的深刻轉變已經拉開了大幕”。但筆者認為這并沒有涉及到行政許可項目的最本質的內容。因此,我國要變革現有的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及現在所說的轉變職能,放松規制,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此外,我國政府職能轉換嚴重滯后,同建立與市場在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管理體制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此外,筆者認為,要提高行政效率,其關鍵是明確政府的職能定位,切實把我國政府工作重點轉變到提供和分配基本的公共產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務上來。如何將政府角色進行一個合理的定位,第一點就需要樹立服務意識變管理者為服務者角色,重視掌舵而不是劃槳;其次,樹立效率意識和競爭意識,在公共部門內外部樹立危機優勝劣汰的意識[3]。
1、缺乏明確的建設標準
這里所說的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標準,其實質就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服務型政府”的問題,可以視為“服務型政府”的內涵定位問題,這是“服務型政府”有無必要建立以及如何建立必須解決的一個基礎性問題。我國目前處于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起始階段,在借鑒其他經驗的同時,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道路,然而又由于經驗不足,難免會出現建設標準不明確的問題[5]。據調查發現目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出現了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將我們所說的服務型政府建設過于泛化,其二是將服務型政府建設技術化。那么如何做到明確建設標準呢?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不同的定位:第一種是服務型政府的價值理念的角度,將服務定位在公民本位和社會本位價值理念;第二種以具體服務型職能的角度,將服務由經濟建設職能向公共服務職能的轉變;三是工作方式角度,將服務定位于擴大項目、集中提供、改善態度等行政方式[6]。
2、沒有統一的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
主要表現在:一是技術層面措施多,制度建設缺失;二是職能轉變尚未到位,存在服務不力、管理越位、缺位和錯位的問題;三是服務型政府呈現“一邊冷,一邊熱”,也就是說公共部門與公民之間缺乏互動[7]。
3、建設資源不足也就是人力和物力的不足
現今,我國行政人員隊伍基數相對其他國家的確很大,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缺乏的高精尖的管理人才,同時在某些地方比如偏遠城市或鄉村對服務型政府還存在不了解甚至是誤解的情況,這就是由于物力,財力,人力無法觸及的地方造成的弊端。總體來說,影響了實施整體服務型政府建設方略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8]。
4、對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建設思想缺乏足夠的認識
我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這就使人們的思想長期受到封建文化的侵蝕,另外需要說到的建國初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使社會產品的生產和分配都由政府統購包銷,導致政府有限些部門存在官本位和權本位的思想,這些都與目前服務型政府的理念格格不入。另外一方面是公民的社會基礎薄弱參與共同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意識不強,即上文提到的政府熱,公民冷的局面。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其表現:第一,公務員的執政為民、為民謀利的服務理念薄弱;第二,政府自身的改革和社會組織的發展緩慢甚至扭曲;第三,公民的民主意識薄弱,文明化進程緩慢[9]。
5、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進程仍舊比較緩慢,缺乏直接的強勁的推動力量
主要是由我國行政體系內部動力不足以及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和舊的體制和機制的阻礙,這里就不多描述。其次是公民的參與不足,社會監督不夠造成的[10]。筆者認為這種情況會對我國的服務型政府造成以下不良影響:第一,影響服務行政理念的樹立;第二,影響公務員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積極性;第三,影響政府職能方式的轉變;第四,影響公共部門的公共物品或服務供給有效性。
服務型政府建設在我國的路還很漫長,我們如何把這條路走穩、走好需要相關部門確定一條主線,同時需要各個部門的協調配合,在學習他國先進經驗的同時,也需要綜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去做相應的調整。筆者根據哲學的觀點事物的發展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將服務型政府改革推動力量分為兩大類:
6、增強內部動力
培育服務理念,公務員首先要轉變管制觀念;其次要培育公民本位和社會本位的理念;最后是培育其服務人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加強制度創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真正的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下放權力防手給第三部門去做;加快政府機構改革的步伐、探索實現大部門體制,減少行政層級,消除地方保護主義;深入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公務員制度;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增加公共服務,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公民需求導向的公共物品供給機制,建立多遠主題、多方投資的公共物品供給模式;完善政府績效評估機制,提高服務型政府的回應性,改善服務型政府的服務質量。
7、加大外部壓力
完善外部監督機制,落實人大的監督地位,加強人大監督的力度,替身司法監督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建立信息公開機制和公民參與機制。服務型政府首先是“陽光政府”。公民具有知情權,因此包括公共信息在內的公共服務是面向全社會的、應當向全社會公開。所以一定要加強新聞立法,是新聞在法律的保障下能公開公正的進行輿論監督;另一方面要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創新政府信息公開新渠道,拓寬公民監督政府的新渠道,使公民參與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決策、執行、評價過程[21]。
參考文獻:
[1]韋鵬.法律與生活[J].法律與生活,2009,38(14):2-4.
[2]毛壽龍、李梅.有限政府的經濟分析[J].理論探討,2005,68(9):3-6.
[3]巴澤爾.突破官僚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65-71.
[4]張立榮.當代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