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騰飛
摘要:針對我國目前面臨司法體制改革的艱巨任務,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需要運用法律思維和法律方式來深化改革,化解社會矛盾,合理配置法律資源,進而實現國家、政府、社會的法治一體化。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法治實現的方法論基礎,可以有效的促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立法;監督
一、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概述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動發展、維護穩定能力。”這就要求領導干部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履行職責、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社會的管理水平。
法治思維是運用法治價值來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指法治價值在人腦中形成法治要素,指導人們行為的一種思想、觀念和理論。法治方式則是在法治思維的指導下,運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方法執行法律規范、強化法治監督的實踐過程,是將思想轉化為行動的外在表現。法治思維是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的保障,兩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成。
二、我國法治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一)法律法規不完善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我國社會現實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這就需要加強法治建設,讓法律法規所彰顯的公平正義理念深入人心。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地方或部門領導缺乏法治思維,往往是根據中央的政策固定式的搬到本地區,使得大政方針和本地實際相脫節,從而不能有效制定出符合本地情況的地方性法規。在本地沒有合適的出路時,又會向上級領導請示,這種迷信式的思維最終會導致人治的泛濫,從而引起社會矛盾的激化。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社會出現了新的參與競爭或分配的要素,特別是互聯網的融通,出現了許多法律法規所監管不到的領域,這也讓一些市場投機分子有機可乘,打亂了市場正常運行的秩序。在一些偏遠的貧困地區,許多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或醫療條件得不到保障,中央扶持的資金被層層截留,使得他們沒有可以使用的教育或衛生資源。除此之外,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活中等許多復雜的問題沒有法律依據,只能依靠道德的約束來調整,嚴重影響了法治社會建設的步伐。
(二)貪腐現象比較嚴重
腐敗現象是社會的一大公害,更是法治建設的最大阻礙,我國在腐敗治理的過程中,由于重視道德、政出多門、機構分散等因素制約,還相對缺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腐敗的認知模式、思維習慣和處理方式。[1]腐敗主要表現在經濟、政治和作風等方面,或侵吞國家和人民的財產,或危害國家的政治安全,或破壞黨和政府的名譽等。在利益的誘惑面前,許多領導干部陷入了無法回頭的深淵,輕者接受他人請客送禮,重者貪污受賄,濫用手中的職權,挪用公款或者為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從而給國家、社會、他人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特別在個別地方,部門領導形成小團體,呈現出“塌方式”的腐敗,嚴重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使法律的權威受到極大的挑戰。不僅如此,有些領導干部為了自己升職或獲利,故意向國內外組織或個人泄露黨和國家的重要機密,給國家的政治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個別領導作風不正,貪圖個人享受,穿著奢靡、公款吃喝或包養情婦的現象也是層出不窮,絲毫沒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大大損害了黨和政府的正面形象,降低了法治的公信力。
三、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建議
(一)發揮立法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我國的法治建設需要立法的引導和推動,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那么可以從三方面著手:第一,注重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就是要尊重和體現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客觀規律,根據我國國情,從實際出發,使法律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并嚴格遵循立法程序,努力提高立法技術。民主立法就是要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使法律真正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的權利,特別是與人民群眾利益相關的教育醫療、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第二,將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結合起來。改革決策是立法決策的前提,立法決策為改革決策提供保障,那么在進行制度改革時,需要考慮改革的措施是否合法,這就對改革決策的機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運用法治思維來進行權衡,然后以法治方式即立法決策的形式來付諸實踐。第三,提高立法的實用性。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是實現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相結合的必然要求。[2]立法機關要根據改革的制度設計明確所規范的對象和范圍,及時地對法律進行修改或補充,使法律更加成體系,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健全法律監督機制
法治建設需要有相關的法律監督機制,才能體現法治的作用,那么就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補充完善,重點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積極發揮人大的監督。人大有監督政府、法院和檢察院的權力,通過各種監督形式依法行使監督權,抵御腐敗,這樣可以促進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減少相對人與政府之間的矛盾及一些冤假錯案的發生。第二,依靠社會力量的監督。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一種趨于平等的思維方式,意味著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3]比如人民團體、行業協會及社交媒體等社會力量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監督,通過法律配套機制支持從社會輿論上對腐敗敲響警鐘。第三,鼓勵社會公眾的監督。通過拓寬公眾參與立法的渠道,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可以建立立法聽證會、網上征集建議等法律監督制度,完善民主立法,同時健全舉報制度,讓領導干部真正接受人民的檢驗。通過建立健全法律監督機制,可以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有利于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有效實施,加快我國法治建設的步伐。總之,我們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解決現階段我國改革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加強對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研究,進一步推進法治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蔡寶剛.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下的反腐路向論綱[J].法學雜志,2013,(11).
[2]丁祖年.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兼論增強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的路徑[J].法治研究,2014,(2).
[3]陳金釗.“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意蘊[J].法學論壇,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