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
摘要:大學生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他們在對新環境的適應、自我概念的形成、人際交往的完善、情緒的調試、職業生涯的規劃等方面產生了諸多心理困惑,在巨大的心理壓力面前,大學生應具備良好的自我心理的調整和適應能力,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態,政府、社會和教育部門也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不斷健康成長、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1能保持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智力正常是人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而大學生一般智力都比較優秀。學習是大學生活的主要內容,心理健康的學生珍惜學習機會,求知欲望強烈,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學習成績穩定,能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從學習中體驗滿足與快樂。
1.2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接納。自我意識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和體驗。人會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學生認識自己,接受自己,自我評價客觀,既不妄自尊大而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也不妄自菲薄而甘愿放棄可能發展的一切機會。自信樂觀,生活目標與理想切合實際,不苛求自己,能揚長避短。
1.3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影響人的健康,影響人的工作效率,影響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的學生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滿足的心境,對未來和生活充滿希望。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體驗,但能主動調節;同時能適度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
1.4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人際關系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的學生樂于與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愛、寬容、理解的態度與人相處,能分享、接受和給予愛和友誼,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樂于助人。
1.5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人格指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構成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方面平衡發現。心理健康的學生,他們的所思、所做、所言能夠協調一致,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1.6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以及處理和任何環境的關系。心理健康的學生在環境改變時能面對現實,對環境做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使個人行為符合新環境的要求;能使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清晰的認識,能及時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與社會協調一致。
1.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應的心理行為表現。心理健康的人他們的認識、情感、言行、舉止都符合他所處的年齡段。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是精力充沛、勤學好問、反應敏捷、喜歡探索。過于老成、過于幼稚、過于依賴都是心理不健康的標準。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由于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加上難以適應環境變化,因此在處理學習、工作、社交、友誼、愛情以及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復雜的問題時,常常出現內心矛盾沖突,造成心理發展失衡。大學生常有的矛盾有:①自豪感與自卑感的矛盾;②新鮮感與戀舊感的矛盾;③獨立感與依賴感的矛盾;④輕松感與緊張感的矛盾;⑤強烈交往需要與孤獨感的矛盾;⑥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處在轉變階段的大學生出現以上的心理矛盾是過渡時期具有的正常現象,這些矛盾中同時蘊藏著轉變中的真正起步。大學生應正視現實,勇于探索,調整情緒,重振精神,順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是,如果這些矛盾沖突過于激烈和持久,眾多的心里困擾勢必會給學生帶來焦慮、孤獨、自我拒絕等心里狀態易導致壓抑感,甚至出現心理障礙,妨礙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3.1主觀原因。大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特殊時期,所以,大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是正常的和在所難免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在心里發展歷程中,學生在大學期間面臨巨大的心理發展課題,他們要在自我接納、社會適應、人際關系、異性交往、社會責任等方面不斷取得經驗和發展的基礎上,在思想和行為方面真正擺脫對外界的依賴而全面成熟起來,并最終樹立起獨立完整的人格體系。可見,大學期間大學生正經歷著人生發展過程中的多事之秋,而大學生們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心理沖突時有發生,很容易產生適應不良,從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3.2客觀原因。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家庭環境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結構對以后的心理發展影響深遠。大學生出自的家庭較少是放任型的,而以過度保護和過度嚴厲者居多。前者導致依賴、被動、膽怯、任性等心理傾向;后者導致冷漠、盲從、不靈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心理傾向。同時,長期以來,中學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受到嚴重制約和影響,致使學生的許多青年期發展課題延緩到了大學,心理素質不能達到應有的水平,無形中又增大了學生在大學的成長負擔,這主要表現為自我管理能力差、人際溝通能力差、過于單純和幼稚、情緒不穩定、性格懦弱、意志比較薄弱、挫折承受力低,等等。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負擔過重、專業選擇不當、大學生活不適應、業余生活單調等因素,加上大學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使得大學生面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
四、處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4.1開展專題講座。專題講座可以根據學生共有的心理問題,選擇適當時機舉辦,如新生進校時的“從中學到大學的新生心理適應”;考試期間的“考試焦慮及其消解”;畢業生離校前的“走上社會必需的心理準備”,等等。這類講座對象明確,針對性強,一般較受大學生的歡迎。
4.2善用校園媒介。通過校內傳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充分利用校刊、板報、廣播、學生組織的交流刊物。宣傳心理健康的知識,介紹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也可以編輯一些專用的小冊子,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提高大學生心理保健的意識,增長心理健康的知識。
4.3善用師資力量。對教職員工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很重要。嚴格地講,教師的心理是否健康影響面更大:一方面,它直接影響教師本人的工作、生活與健康;另一方面,它直接影響到學生。若教師人格不健全,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必然會影響人格尚未定型的學生。因此,學校應通過講座、討論、宣傳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為學生成長提供良好的軟環境。
4.4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助人工作。它是心理咨詢師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論和技術,通過與求詢者的交談、協商、指導過程,幫助求詢者達到自助目的的工作。對于那些心理行為屬于正常范圍的人,咨詢所提供的新經驗可以使他們排除成長道路上的障礙,更好地發揮個人的才干;對于那些有心理障礙的人,咨詢可以幫助他們改變不適應社會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學會新的適應環境的方式。大學生可以通過個別面詢、電話咨詢、網絡咨詢和團體咨詢等方式進行心理咨詢。
結語
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新世紀的挑戰,時代的發展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強的要求。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知識和技能,更需要開發心理潛能,擁有健康的心理。同時提高個人修養,保持心理的健康,增加人格的魅力,優化心理素質已經成為每個立志成才的的大學生必須面對的時代話題。
參考文獻:
[1]劉盛賢,趙嵐.大學生心理調適與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肖少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