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孟獻國
摘要:一所學校的校訓是為了時刻提醒廣大的師生應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既是一所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文章通過論述哈爾濱師范大學“校友林”的校園文化景觀與其校訓相結合的設計理念,詮釋了校園文化景觀與校訓相結合的重要性與創新性,在美化校園的同時,也為在校園內工作、學習的師生們提供了良好舒適、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校園環境。
關鍵詞:校園景觀設計;校園環境設計
檢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4-0066-03
一、哈爾濱師范大學校園文化景觀設計項目簡介
哈爾濱師范大學是一所師范類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代表著黑龍江省高等師范教育的最高水準。哈爾濱師范大學創辦于1951年,截止至目前共分江南、江北(主校區)兩大校區,均坐落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區內。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年將江北校區行知樓門前占地面積共4.7萬平方米區域進行重新規劃。
(一)氣候影響
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位于中國東北部,是中國最北的省會城市,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具有季風氣候的典型特征。哈爾濱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長達5個月之久,夏季溫度涼爽宜人,春、秋季節時長較短,屬過渡季節。
(二)規劃范圍區域分析
校園文化景觀規劃范圍位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江北校區行知樓北側,總占地面積約為4.7萬平方米。景觀規劃區域北側為齊民路,西側緊鄰哈師大駕校,南側為春秋北路,東側為春秋東路。所處位置為行政辦公主樓、教學樓、駕校、幼兒園、校醫院所圍合,屬綜合性功能區。便捷的交通與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地塊具備了重要的研究意義與價值。
(三)目前景觀現狀
校園文化景觀規劃區域為哈爾濱師范大學主要景觀規劃區域,自江北校區建校以來共經歷四次規劃,由于地下水位等問題一直未規劃完整。地段目前在齊民路一側現有景觀綠化帶,綠化帶景觀植物及色彩搭配較為合理,并具備良好的視覺效果。周易路兩側景觀綠化帶灌木為紅端木樹籬、紅端木樹球及小葉丁香樹球,現栽有喬木為水曲柳,部分死亡。地段臨近行知樓一側栽有喬木林地,樹種基本為青扦云杉、樟子松、銀中楊。
二、哈爾濱師范大學校訓及校友文化
(一)校訓
哈爾濱師范大學校訓“敦品勵學,弘毅致遠”。校園文化精神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為指南,以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理念和精神境界作為自己教書育人的不懈追求,形成了體現陶行知先生思想真諦、而且具有哈爾濱師范大學辦學特色的“行知精神”,并通過代代傳承,使“行知精神”在這座北疆師范學府生生不息、茁壯成長,成為一種育人傳統、一種文化傳承、一種思想象征,并形成了哈師大人的精神支柱。
(二)校友文化內涵的釋義
哈爾濱師范大學學子一直秉承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精神,不僅是問道、修身明德的過程,更肩負著勸學、傳道、化俗的特殊使命,所以哈師大校訓“弘毅致遠,敦品勵學”為師范學子遵守自身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的精神動力。在校的優秀教師以及一屆屆的優秀畢業生都是在這樣的校訓洗禮成就自我,所以樹立哈師大所培養出的優秀畢業生以及哈師大的名師形象即是整個校園文化景觀規劃所要表達的內容與體現(即為主題定位),哈師大的校訓則是貫穿校園文化景觀規劃的精神軸線(即為設計理念),故名為“校友林”。
(三)設計主題定位
設計主題主要想體現求知與明德的大學之道,也要體現師范類大學的責任與使命的同時傳承“行知精神”,因此綜合了校訓內涵、校友文化、行知精神、思源理念等幾個主要的設計元素內容從而確定校園文化景觀主題為“問道勸學,行知思源”。
三、“校友林”文化景觀方案設計說明
通過“園”“圓”“源”三個同音不同字不同意的元素進行方案設訊分別代表著“自然”“形態”“人文”。“園”——“自然”:通過地形、園路、建筑群、樹木花草、公共藝術及景觀小品等作為載體,襯托出哈爾濱師范大學校園的自然環境,并結合原有綠化達到園林式景觀效果。“圓”——“形態”:圓形象征著圓滿、完美、和諧、團聚,亦有頓悟之意。圓的形狀也為本次設計方案的主要景觀設計元素,打造豐富的景觀視覺效果的同時也賦予深刻的寓意。“源”——“人文”:不僅是校訓“敦品勵學,弘毅致遠”的體現,更是表達了庚信在《微調曲》中的“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這一說法。
四、“校友林”文化景觀方案解析
(一)設計解析
“兩軸、五區”景觀功能區域劃分。整改方案中設計有兩條軸線(主、次軸線)與五大功能分區,分別為入口景觀區、名師學子區、藝術文化區、下沉廣場區、等候休閑區。圓形的設計元素組合融入“問道,勸學”的教育內涵,五大區域處處體現嚴謹的“教風”與“學風”,自由曲線式的園路連接著各大景觀節點,更是景觀觀賞路線,多處微地形的體現使得空間層次更豐富,且校園環境自然和諧,寓意深遠。
規劃區域由行政辦公主樓(行知樓)、教學樓、駕校、幼兒園、校醫院所圍合,設計中,充分考慮周邊建筑性質對本次文化景觀方案的影響,做到交通便利,最大化滿足各周邊區域的功能需求。(圖1)
交通動線方面不僅充分滿足機動車、人行交通及景觀交通的便捷,也考慮車行、人行以及景觀節點交通環境之間的影響。三級景觀道路的劃分能夠有效連接景觀主要功能區域的同時便捷周圍不同使用者的同行需求。設計理念遵循“行、停、觀、游”,即“交通便捷、休憩休閑、文化游覽、藝術觀賞”四大功能體現,彼此保持獨立交通環境的同時又能夠形成統一和諧的整體景觀效果。(圖2)
視覺效果中齊民路形成了較強的視覺進深,形成了開敞的視覺和視距設計效果;春秋北路、駕校一側及教學樓一側通過灌木、喬木組合形成了封閉私密的空間界線,起到了隔斷、吸音、降噪的作用。
(二)主要的景觀節點
入口景觀區域是景觀環境空間序列的起始,具有提示、引導的作用,設計過程中半圍合的景觀設施結合校訓字體具有莊重、包容之感,坡面的設計手法符合最舒適的視覺觀賞需求的同時能夠有效的起到引導作用。
下沉廣場是校園文化景觀的重要區域,下沉式的設計手段,具有包容、團聚及安全的心理感受,滿足學生聚集、文娛活動、休閑閱讀等功能需求,也提供給師生豐富的垂直交通變化和空間層次的變化,結合四周古樹及兩側半弧形花池形成景觀廣場區域一抹亮麗的色彩。(圖3)
名師學子園是方案中的主題區域,也是設計主題的內涵所在,同心圓式設計布局,表達名師學子最核心的校友“源”文化林。中心圓形廣場為名師園,由四個半弧形景觀浮雕墻組成,記載著哈師大的名師學者;外側的圓為校友林,栽種核桃、山桃稠李等闊葉喬木,寓意桃李滿園。(圖4)
學子坪由開闊空曠的草坪區域組成,結合周圍的公共藝術、喬木、灌木的圍合從而形成獨立優美的開闊區域,為學子們提供讀書、聚談、拍照的空間場所,也是校園文化景觀設計中“休息、呼吸”的點睛之筆。
(三)植物設計配比
景觀植物設計中以綠色設計為指導思想,充分保留原有青扦云杉、樟子松、銀中楊等林地樹種及齊民路南側景觀綠化帶。針對設計要求及交通動線進行局部的改造和移植,結合原有植物環境進行設計,在保證整體設計效果的條件下疏密有度,形成視域空間與景觀環境的有機結合,倡導綠色設計理念。
豐富的微地形變化和地被植物,結合不同花期的灌木、喬木,打造“春賞花、夏觀葉、秋育實、冬有形”的植物景觀設計原則,將哈爾濱師范大學校園文化景觀(校友林)打造成四季皆宜的校園景觀環境。
(四)景石的設計
校園景觀石不僅美化環境,打造自然氛圍,營造儒雅情趣,更是文化積淀,思源情懷的承載和有效的表達手段。景觀石設計以景觀功能景石及校友贈送景觀石形式體現,傳達師生共同完善校園文化景觀的設計理念。
(五)公共設施
休閑座椅是景觀環境中,尤其是校園文化景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下沉廣場區域利用臺階設置休息座椅,節省空間的同時圍合氣場,形成凝聚力的空間氛圍;其次通過樹池的變化和功能結合,形成心理上的虛擬空間,具有安靜、私密、休息休閑的空間屬性。
結語
校訓的傳承是學生求知、束己的精神動力,具有延續性。校園文化景觀設計區別與其他景觀設計,更強調學校的校園氛圍營造,具有渲染性。學校文化的精神核心內容一一校訓與校園文化景觀相結合,既保留的延續性又體現了渲染性,可達到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兩者的結合不僅形成了新的創新理念,且可建設學校傳承其本身精神氛圍的文化景觀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