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辰 趙雁
摘要:山東魯南地區保留了許多鄉村房屋,這些房屋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文章以魯南棗莊地區的鄉村房屋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對丘陵、平原的鄉村進行比較,探討不同地形條件下的民居的建造手法,挖掘其在當今社會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石頭房;魯南大院;茅草屋
檢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4-0072-03
受“全球化”的影響,世界各地的住區建筑趨于相同,許多傳統民居淹沒在了城市建設的大潮中,所以探討受不同區域文化影響的住區建筑顯得尤為重要。魯南棗莊地區民風淳樸、人文薈萃,鄉村住宅也特色明顯。我們希望歸納和總結其優點,并把其引申到現代住區建筑的設計中來。
一、棗莊現存鄉村聚落概況
棗莊位于山東西南方,與江蘇省接壤,是山東的南大門,在鄉村建筑的表現形式上具有魯文化的代表性。現今遺留下來的古老村莊形式包括以丘陵為依托的石頭房聚落、平原地區的魯南大院聚落等。這些鄉村建筑的建造方式多受當地環境影響,另外,中國人觀念中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等思想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建筑的營造。
二、棗莊現存鄉村研究分析
(一)就地取材的丘陵石房聚落
古語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再偏遠的山區,只要有人居住就會產生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文中丘陵鄉村的研究選樣定在棗莊市臺兒莊區的鹿家荒村。
鹿家荒村坐落于山東和江蘇的交界處,相傳古時這里曾有野鹿出沒故得名“鹿家荒”。村子被群山環繞,背靠該區域最高的山峰——大黑山,鹿家荒村依地勢呈階梯狀向主峰大黑山延伸。村子的住宅多為石頭房,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石房聚落。村子以四合院、三合院為主,這取決于戶主家的人口和財力。一個完整的戶型包括大門、正房、廂房、牲畜飼養區、外用衛生間等。正房是院落里最高的建筑,房頂采用硬山式造型。正房多有一個大門,從大門進去后是客廳客廳兩端是臥室,年長者居西,年輕者居東。在正房后面或是東西兩面會拓展一個區域用來飼養牲畜,正房一般只有南窗沒有北窗。在大院東面是廚房及儲糧室,在風水學上認為東面屬木,廚房屬火,兩者結合有利于家宅興旺。大院西面是水房及廁所,這也對應了風水學上西方屬水的傳統。東西向的房間多數是平屋頂,有樓梯可以通到房頂,這樣可以在房頂上曬農作物。大院中也會栽種一些樹木植被,比如竹子、柿子樹、桂花樹、梨樹、山楂樹等都是常被選用的樹種。
(二)平原地區的魯南大院
魯南地區屬于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所以最主要的地形還是平原,魯南大院就是華北平原上的璀璨明珠。這次考察選樣地點定在臺兒莊區彭樓村。
第一種形式的院落以泥土和秸稈為材料,多被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選用。這種房屋的建造方式可分為墻體與屋頂建造兩部分。墻體構筑方式有泥墻和土坯墻。泥墻的砌筑方法是,隔夜,在附近農田里,挖一個直徑約兩三米的圓潭,將泥土搗松,潑上水浸透,面上撒上稻草秸。第二天赤腳踩泥后摜墻。泥墻摜好后用鏟子鏟平墻面。最后用稻草刷子蘸水將泥墻刷光,屋內用石灰水刷白。土坯則是未入窯燒的日曬磚,材料為黏土。土坯墻的砌筑方法為土坯立放,一般是一層立坯,一層平坯,而且側面不用泥,只是平面接縫用泥。屋頂則是先用圓木搭建三角形框架,圓木契合方式為榫卯結構,然后用稻草秸稈一層層往上鋪,做成卷棚頂的形式。這種用泥土砌筑的房屋具有透氣、保暖的作用,因為原材料全部來源于自然,所以十分環保,不會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
第二種形式的院落以青磚灰瓦為材料,這種類型多屬于以前較為富足的家庭。建造方法為先規劃出房屋墻體位置,然后挖土,接著往土坑里填充大塊碎石打地基,這樣可以做到防潮。最后在地基上砌青磚壘墻體。房子屋頂是以灰瓦為原料的硬山頂造型。屋脊常用瓦片組合出造型,屋脊兩端有鵝吻。有些墻面還會有磚雕作為裝飾。
無論是茅草屋還是青磚房,在房間的布局上和之前的石頭房類似。不同的是,平原地區的房屋有些會在大門處做一個過堂,因為過堂通風較好這里也是設置地灶的地方。
三、魯南傳統鄉村住宅對現代住區的借鑒意義
(一)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魯南地區的鄉村住宅多選在生態環境較好的區域,或是依山傍水,或是緊鄰田園。在聚落的營造上會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崇尚風水學。居民會充分利用周圍的地理氣候條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
在建筑材料的選用上都是就地取材,比如對秸稈的利用上,不會將其燒掉,而是堆放在一處以便于對屋頂的修補。這種順應自然的建造方式使得百姓安居樂業,九十歲以上者村子里也大有^在。相比較而言,現在鄉村住宅就缺乏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條件,雖然現代農村居民的住宅也避免不了時代的發展而換成樓房,可是傳統的耕作方式卻沒有質的變化,這就使得對秸稈等自然材料的利用率大大降低,所以現在農村的生態環境并不十分樂觀。
(二)崇尚儒學的道德觀
魯南是儒家學說的發源地,這里的人們受儒學的熏陶也比較深刻,可以說儒學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當地的建筑。比如在一個家庭的宅院中,主屋一定是最高的建筑。相鄰的兩家的建筑高度也應該保持一致,體現了對鄰里的尊重。這樣,從一個家庭“點”擴展到整個聚落“面”都是相互聯系的,整個村子才能有序發展。現代住區以樓房為主,橫向的鄰里布局變成了縱向的高差關系,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這樣的模式可以節省許多用地面積,但是卻使得道德觀與居住觀無法更好的融合。農村居民以務農為主的生活方式又常常造成高層住宅無法承擔相應的功能。所以在社區的開發上一定要結合受眾的需求,在農村社區的開發上應當尊重居民對傳統觀念的寄托,以傳承和改造為主,這樣既能提升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也能豐富地域建筑的多樣性。
四、如何使魯南鄉村更好的發揮價值
(一)材料的創新
魯南傳統鄉村建筑就地取材的方式雖然與環境比較融合,但是我們應當認清舊材料的局限性。比如石頭房采用的石材要變成建筑材料就必須經過打磨、篩選等程序,這就使施工周期變長。茅草屋使用的秸稈、泥坯等材料雖然廉價,更具有穩定性差、抗腐蝕性差、抗震性差等致命缺陷。要想使傳統的建筑材料恒適應當今市場的需求,甚至改變混凝土住宅造成的千篇一律、環境污染等現象,只有對傳統建筑材料進行改造,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
比如在對待土坯材料上,原始的土坯材料一定要保持相對單純的成分,把性質不同的沙石等其他材料全部剔除掉,讓土坯內部成分的熱脹冷縮比在一個均衡的范圍之內,盡可能的減少裂縫、剝落等現象的出現。其次,為了增加土坯材料的耐久性和抗腐蝕性,在生土中加入乳化瀝青材料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二)保留特色,城鄉互補
魯南地區的人們思想較保守,很多老年人更喜歡居住在祖屋里。現代的城市住宅使得^與人之間缺乏溝通,甚至不知道樓上樓下的住戶是誰,這使得很多城市住宅的居民開始懷念依山傍水的田園住宅。
在對待城鄉住宅的態度上,我們沒必要讓它們走向趨同。城鎮的住宅設計是中規中矩的,一切以方便性、快捷性為標準。鄉村的住宅保留了中國人傳統的天地觀,在保證居住功能的同時,也會尊重環境。所以在鄉村住宅的建設上,應當以傳統的建造方式為體,以現代的技術手段為用。對一些有價值、有特色的鄉村住宅應當加以保護,對一些價值較低、老舊的住宅也可以拆除。但是在住宅的更新換代上應當考慮整個村子的風俗、整體風貌,并加強鄉村綠化,使鄉村成為城市的后花園。
五、結論
城市社會學家芒福德說過,“城市之所以存在是為了關懷人和陶冶人。因此,在當前全球城市普遍面臨“統一化”危機沖擊背景下,我們挖掘城市的特點就更加刻不容緩。在對待傳統住宅的態度上,推倒重建是愚蠢的,而只保留不創新也是毫無意義的。只有把古老的天地自然觀和現代科技相融合才是中國城市發展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