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茜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們也在不斷探索、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創新,在不同的課堂學習階段,采用不同方法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讓教學工作在愉悅中進行,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提高興趣,提高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想辦法努力創設良好活躍的課堂氣氛,進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成績。在課堂教學中,做為教師首先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能力,激發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認真做到教師只做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可以從課堂教學過程幾方面著手:
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盡快進入角色
小學語文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上課伊始,教師就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采取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唱唱歌,背背詩,做做游戲,這樣不僅讓學生從課間的活動中進入學習狀態,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也可以和學生課前談話,如問學生“最近有個動畫片看了嗎”“你認為拍的好嗎”,“你喜歡哪首歌曲?”等一些輕松活潑的話題,這樣便能在極短時間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巧妙設計提問的語言,讓學生盡快的進入角色,從課件的放松玩樂狀態進入到學習狀態,為新授課作情感鋪墊,這樣做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二、課前認真查找資料,活躍課堂氣氛
小學語文知識的涵蓋量很多,僅僅依靠課堂的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這就要求學生拓展課外知識,開闊視野,課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與課文內容的各種資料,不在乎它的多少,目的是啟動學生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求知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直觀學習范圍,把書本內容擴大化,讓語文知識學習輻射開,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而是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再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同時學生還可以在課上展示課外學到的知識,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三、塑造教師外在形象,縮短師生距離
師愛是教學的基礎,一個教師只有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學生喜歡教師是前提,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種矯揉造作、虛假的表情。學生在洋溢著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現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板著面孔,處處想著在學生中樹立威嚴感,這就在無形中就扼殺學生對你的親切感。那樣的話,試問,學生還愿意和你交流問題嗎?其實,教師的威嚴不是建立在嚴厲的表情基礎上的,而是來自于你的學問和修養。微笑著面對學生,其實是一種自信,一種認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學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說教,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征服學生,而運用一種外來的壓力去迫使學生去做,我想,這有時似乎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語文教師要想使學生在一種歡悅、暢快的課堂氣氛中去追求知識,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滿這種情緒,用自己歡悅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四、借助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中涉及到地域風光,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風光美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相關的圖片,再配上適合的背影音樂,制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美。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五、精心創設各種懸念,引發課堂氣氛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愿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的教育,滿堂灌,填鴨式成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于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六、提高教師教學藝術,努力完善自我
教學藝術是教師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創造能力的綜合表現,它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在影響語文課堂氣氛的諸因素中,教師的教學藝術是一個重要因素,教師首先應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應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同時,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態度、語言和技巧創設一種寬松、和諧和進取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此時,教師也不需擔心教學效果如何。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在小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對自己教學方法的不斷反省和思考,然后在發現問題的同時改進不足,這樣才能在開闊教師自身眼界以及知識面的基礎上,利用創新化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中的活躍度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地促使學生知識面的豐富以及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七、包容對待個性化學生,做到因材施教
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扎實的專業基礎以及寬容的教學態度是必須具備的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全面了解和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內心情感,對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方法和特點,老師要用寬容、客觀的心態去面對,在明確自己肩上教育重任,積極培養國家所需人才的同時,也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的專業、道德素質。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主動的與學生以朋友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不僅能有效地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和陌生感,還能有助于老師更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內心情感和個性特點,從而老師可以更好的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針對性的鼓勵和引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學習效率的提高。
實踐表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營造課堂氣氛和利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不僅會提升教師自身個性化的專業素養,也會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興趣及個性化的學習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在師生共同進步、努力的過程中,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發展,使得課堂教學氛圍更加生動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不斷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好學上進、互助互愛的集體氣氛。創設課堂氣氛的方式、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結合小學語文學科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地采取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