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曉紅
先秦時期諸侯爭霸,打破了周王朝一統天下的局面。西周以來的禮樂制度逐漸崩壞,一個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思想氛圍。儒、墨、法、道四家發展興盛,由于學派主張不同以及歷代君王的推崇,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響最為深遠,本文擬從先秦儒家學者的賢才培養方面進行一點思考。
(一)培養目標:德才兼備的賢才
在先秦儒家學者看來,賢才應是德才兼備之人。理想的人才要有高尚的道德素養,也要有治世安邦的真才實學,注重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
顧名思義,“德”的主要內容是高尚的道德素質。先秦時期儒家倫理道德最根本的核心就是“仁”,在《論語·顏淵》之中意指“愛人”。“仁”不僅僅是對血緣親情的愛,也包含著對君主、師長、朋友的情,還引申為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的忠和義。由此可以看出,先秦儒家所要求的“德”是以仁、孝、忠、義為核心的全方位的道德素養。
“才”,指的是真才實學,也就是文化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者帶動社會的辦學之風,私學發展興盛,學者們提倡教育的普及,其中以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影響最廣。先秦儒家學者認為,賢才既要有一定的道德修養又要有出眾的智慧才能,才可以輔助君主達到經濟發展、政治安定、人際和諧的目標。“才”的知識內容主要包括后世熟悉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數、書。
儒家的教育目的集中在培養德才兼備的賢才,所以,尤其重視道德教育,并形成了以道德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孔子首創私學,以《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來教育弟子們。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明人倫”主張。
儒家注重德才兼備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
(二)培養層次:君子、賢人、圣人
先秦儒家的培養目標是德才兼備之賢才,依照這樣的標準,儒家把人才分為君子、賢人和圣人三個不同層次。儒家學者認為,治國安邦的人才既要有一定的道德修養同時又必須具備相當的才華,這就是他們所倡導的“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首先,圣人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所謂“圣人”,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徳,德行遍處施行。《說文解字》曰:“圣者,通也。他們認為圣人智慧超常,博通萬物之理。圣人是最完美的理想人格,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典范。
其二,賢人是僅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賢人人格是介于君子與圣人之間的一種人格,是內圣外王的模范仿效者。
其三,君子是次于賢人的理想人格。學儒學首先是要做一個君子:體會夫子的仁心善念,修身以德,積極進取,持之以恒,將自己的善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向外投射,以成圣為目標做好每件事積累事功。成圣是儒者的人生目標,是一生奮斗的目標,君子是現在就要去做的,但成圣之路是要用一生來慢慢享受的,最終能不能成圣那要看有沒有這個機會,如果有,當仁不能讓;如果沒有,依然是翩然君子。所謂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如此而已。
(三)培養方法
1、培養對象范圍大
先秦儒家在人才培養方面,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即是說,對人要不分宗族貴賤,不分階級地實施教育。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范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
2、教學內容的廣博
首先,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高雅的情趣。其次,以“六經”為教材來教授學生。“六經”的內容對人各方面的塑造都有著不同的意義。最后,聯系實際,總結各國游歷經歷,倡導廉政勤政,并對一些為政者過分貪欲和奢侈成風的表現進行了抨擊。由此可見,儒家教育實際上是在傳達一種為官之道及其政治思想。
3、學習方法的養成
先秦儒家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一是端正學習態度,敏而好學。孔子主張“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即是說,不能以向比自己地位低、學識差的人請教為恥,不要不懂裝懂。旨在要求虛心求教,注意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
二是注意復習,溫故知新。要不斷復習已學的知識,并由中獲得新的領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已經掌握的知識的情況下,由于本身的經歷和所思所想,從中得到新的感悟。
三是學思并重,不可偏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這句話也激勵著千百年來的學子們,要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二者不可偏廢。
四是不斷反省,見賢思齊。先秦儒家提倡通過不斷反省自我的方式來修習品德,要“見賢思齊”和“見不賢而內自省”。孔子強調“內省”,“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往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看到賢德之人,就要以之為榜樣,努力學習爭取趕上他;見到不賢之人,就要以之為戒,反省自己是否也存在同樣的不足從而改之。先秦儒家非常重視以人為鏡,學習他人的長處
綜上所述,先秦儒家重視通過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習的效率,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培養優良的德行。
4、注重個人修行
儒家認為,堅持不懈地求知好學是個體修養的先決條件。先秦儒家講究毅力,強調“任重道遠”。尤其是孟子,他明確指出得道與失道的關鍵在于自我,在于個體主觀的努力和理性自覺。孟子認為應當通過弘毅精神,堅持不懈躬行道德實踐,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荀子也推崇積累,“積禮義而為君子”,他認為積善成德是君子成圣的必由之路。先秦儒家強調人們只要努力修養,嚴格自律是可以達到理想人格境界的。
結語
先秦儒家非常關心人的德才兼備,其中尤為重視道德素質,使道德成為理想人格最重要的品質,也是歷代評價人物最重要的標準。
參考文獻:
[1] 吳麗.先秦儒家人格思想與現代社會人格培育[D].中國海洋大學,2012
[2] 杜繼艷.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與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D].東北師范大學 2006
[3] 孫德玉著.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研究[M].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 耿相魁.孔子的人才思想及其歷史影響[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