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道林 周李哲
【摘 要】本文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母愛特質進行分析,提出在幼兒心理發展方面,作為母親,具備責任、理性、敏感、尊重特質的母愛將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為幼兒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幼兒 心理健康發展 母愛 特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C-0064-02
幼兒的成長包括心理和身體兩個方面,其中,心理的健康發展對幼兒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會讓幼兒擁有自信、自尊,能夠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挖掘自身的潛能。在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平臺上,家庭是一個重要的基地。幼兒的家庭不僅要為其提供和諧的家庭環境,還要對其施與理性的家庭愛,同時要講究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內所有成員都有義務,有責任參與到幼兒心理健康發展這一過程中來。但是由于幼兒年齡階段和心理階段的特殊性,在3-6歲這個年齡段,母親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引路人,她們對幼兒付出母愛,承擔著教育幼兒的重任。幼兒也從母愛中汲取著成長所需的營養,建構著對這個世界初步的信任,實現心理的不斷發展。但是,有一千個母親就會有一千種不同的母愛,并不是所有的母愛都是適宜幼兒成長的。同樣,在幼兒心理發展方面,作為母親,具備責任、理性、敏感、尊重特質的母愛將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為幼兒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以下將分而述之。
一、責任
責任是一個人在擔負相應社會角色時要履行的義務,作為母親,她的責任則是作為幼兒的主要教育者,盡力承擔撫養與教育幼兒的職責,并展現出高度的積極性。責任是母愛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利于激發母親對孩子責無旁貸的撫養與教育之責;其次,它利于為母親不辭辛勞地撫育幼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再次,它促使母親為提高撫育幼兒的質量而不斷提升自我;最后,它利于整個社會幼兒優育風氣的形成。作為母親,該如何為幼兒奉獻一份有責任的母愛,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認清責任。對于女性來說,身為人母之后,有的能迅速轉變身份,意識到自己已為人母的責任,并能在行為上做出相應改變。而有些女性,雖已為人母,但沒有完成在思想上的轉變,更意識不到作為母親的責任,在撫育幼兒上,體現出失責卻又不自知的傾向。這對幼兒成長大不利,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第二,履行責任。作為母親,重要的不只是認清自身即將擔負撫育幼兒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如何履行自身的責任。在現代社會,新舊育兒觀念雜陳,由于母親們知識、素養水平參差不平,在履行母親責任的水平上也是高低不一。作為現代社會的母親,要學會借助各種平臺,擴大自身視野,不斷主動學習,充實和優化自己的育兒觀念與方式。
第三,反思責任。沒有一無是處的母愛,也沒有盡善盡美的母愛。在撫育幼兒問題上,母親們是處在一個動態的對錯雜陳的狀態上。同時,育兒不同于制作一個物品,可以隨時翻倒重來。當然,育兒也不是不允許出錯,而是要善于及時吸取教訓,不斷改進自己的觀念與方式。因此,就要求母親在一邊履行自身責任時,一邊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糾錯,把對幼兒成長的不利教育方式減到最少。
二、理性
母愛一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溫情與溫暖的畫面,似乎母親的愛,充滿了美好與溫柔的場景。但是古人云,慈母出敗子,就是提到了母親在對幼兒施與母愛時,一定要適度、適時與適當。要愛而有教,否則變成溺愛,就會危害幼兒的健康成長。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愛得理性,不能愛得盲目。理性的母愛,將有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那么,作為母親,該如何為幼兒奉獻一份有理性的母愛呢?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在思想上認清溺愛的危害。母親愛孩子,天經地義。但有些母親卻失了分寸,或許是自己幼年吃了太多的苦,或許是工作太忙,出于補償的心理溺愛孩子。不管什么原因,都不應是溺愛孩子的理由。溺愛孩子的苦果不言自明,在這里不必贅述。作為母親,務必在開始撫育幼兒時,就保持頭腦清醒,方向明確,不要陷入溺愛孩子的泥潭。
第二,在行為上施愛有度。母親在教育幼兒時,既不要對幼兒過度期望,也不要對幼兒放任自流,而是在理性的指引下,針對幼兒的身心特點,采取適合孩子的撫育方法。不盲目和別人的孩子攀比,不給孩子過大的壓力,也讓自己在撫育幼兒的過程中,保持既有壓力又有放松的心態。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將別人孩子的樣子復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是要潛心發掘自己孩子獨特的光芒。
第三,不要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現在社會對于幼兒教育的重視,堪稱空前。人們對于孩子的成長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也對孩子的成長付出了很大的投入,整個過程堪稱艱辛。同時,育兒理念雜陳,你方唱罷我登場。如“虎爸”、“狼媽”等育兒理念在社會上一時流行開來,更有讀經班盛行一時。這時,作為母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一哄而上,無視國家間文化教育理念的差別,無視孩子間性格品性的差異,直接照搬,東施效顰。一旦對孩子成長造成巨大的傷害,悔之晚矣。
三、敏感
此處的敏感是指母親對幼兒身心基本需要的敏銳觀察,以及對幼兒發出的信號作出恰當、及時給予反應的能力。一個具備敏感性的母親,在面對幼兒各種有聲或無聲的需求時,均能及時發現,判斷正確,并給予相應的關愛和滿足,這將極大地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那么,作為一名母親,將如何為幼兒奉獻一份有敏感性的母愛呢?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了解幼兒心理發展和身體發展規律。身為人母,不代表就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在不了解這些的情況下,就很容易作出錯誤判斷,誤解甚至忽視孩子的身心需求,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埋下隱患。作為一名現代社會的母親,要善于結合孩子自身的特點,不斷學習,增加自己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了解,盡量減少育兒行為上的失誤。
第二,及時、合理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身心需求。在對孩子身心需求有正確的判斷后,就要做出相應的行為回應或支持。有些母親選擇了滿足孩子任何時候的所有需求的做法,有些母親則在理性分析之后,采取區別對待、延遲滿足等方法。顯然,后者的處理方式更恰當。關于如何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這需要母親認真研讀相關育兒理論,并在實踐上進行嘗試,不斷改進自己的做法。
第三,切忌行為失當,過分敏感。有些母親,恨不得將孩子天天捧在手里,保持高度緊張,事無巨細、盡心盡力地照顧和教育孩子,堪稱“完美母親”。但這是一種焦慮的心態,不僅讓孩子備受壓力,也讓自己備受折磨。這不僅養育不出自信、大膽的孩子,也容易讓母親自身陷入焦慮的泥潭。這一點值得母親們注意。
四、尊重
這里的尊重是指母親與幼兒在人格上的平等,以及由此帶來的在生活中兩者相處交往時要遵守的規則。做到尊重幼兒的母親,會培養出人格獨立、自主、大方、自信的幼兒。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年齡段的巨大差異,以及母子間的特殊關系,母親往往很難作出恰當的判斷,真正去尊重幼兒。而是會出現“以幼兒為中心”的孩奴心態或是“以自身為中心”的霸權心態,前者后讓幼兒變得驕橫跋扈、依賴性強,后者會扼殺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得膽小、怯懦,沒有主見。那么,作為一名母親,該如何為幼兒奉獻一份帶著尊重的母愛呢?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理解“尊重”的真正內涵。很多母親一提到尊重孩子,就抱怨說,自己已經把孩子捧上天了,他還是不聽話怎么辦?這里的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如前文所言,尊重是指對對方在人格上與自己平等的言語和行為上的體現。因此,母親要理解尊重的真正含義,不要誤讀,乃至曲解,做出了與尊重相悖的行為。
第二,要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并在行為上給予支持。幼兒的成長,是一個復雜的行為過程,母親為了孩子的成長,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付出。但是,在不了解幼兒心理狀況時,即便使出十分的力氣,收效仍然甚微。這時,作為母親就要思考一下,你是否真正了解了幼兒的需求?理解是溝通的前提,也是雙方有效交流的開始。作為母親,要在了解幼兒內心世界方面下足工夫,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要學會向孩子認錯。母親,在撫育幼兒成長的同時,有意無意地被孩子作為一種權威。作為母親自身,也容易把自己放在權威的位置上。但是,沒有十全十美的母親,母親同樣也會犯錯誤,而這個錯誤在幼兒能夠看明白并判斷出的時候,作為母親,要如何處理這種事件呢?拒不認錯是最壞的一種,因為它讓孩子對母親失去信任。推卸責任也不是良策,因為它會讓孩子在品行發展上受到不良的影響。最恰當的處理方法,莫過于蹲下來,真誠地看著孩子,告訴他(她):媽媽錯了,媽媽要為此事向你道歉,并改正自己的錯誤。當母親這樣做的時候,不僅不會降低自己再孩子心中的地位,還會讓孩子明白,媽媽也會犯錯,改正過來就好了。媽媽尊重我,我也像媽媽一樣。這些都像春風化雨一樣潤入孩子的心田,浸潤著他的成長。
綜上所述,母愛應具備上述四種特質,以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做母親,雖是一種天然獲得的職業,卻是一種需要不斷思考和學習的職業。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既是自身的幸福來源,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愿天下母親共勉。
【參考文獻】
[1]莫建秀.學前兒童母親教育素質及其開發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2]任超.0-3歲嬰兒母親敏感性的結構及現狀[D].太原:山西大學,2013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園校合作促進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實踐與研究”(GXGZJG2016A002)
【作者簡介】祁道林(1979— ),女,安徽潁上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周李哲(1978— ),女,壯族,廣西上林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責編 劉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