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院校國土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闡述我國經濟轉型和社會就業對高職國土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提出提升高職國土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國土專業 就業競爭力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C-0185-02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模式,它與普通高校質的區別在于所培養的人才的規格和類型上。普通高校培養的是理論型人才,而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或操作型人才,所以無論是教育定位、培養方式、課程設置,都要突出和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面向就業,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擴大學生就業適應面,應該是當前高職教育教學的基本著力點。
一、高職院校國土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全國高職國土專業一般包含三個方向:一是土地管理方向,二是測繪方向,三是資源勘查方向。各院校往往根據自身特色,在師資力量、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和目標方面有所區別和側重。總的來說,高職國土類專業與國土資源行政管理密切相關,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與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以及實現這一過程需要具備的技術手段和技能密切相關。因此,高職國土專業畢業生就業的方向,也大多在這些方向。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土地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如火如荼,社會和市場對國土專業人才的需求持續釋放。高職院校培養的一大批德技并舉的高技能人才在房地產領域、建筑工程等相關領域施展才智,貢獻力量。
目前,國內以國土專業為重點開設的高職院校有十來所,其中以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為代表。從地區分布看,土地類高職院校以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布局為多。高職國土類專業主要面向服務業中的地勘和綜合技術服務業,服務主體一般是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如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國土資源調查專業依托行業優勢,2008年開設了土地管理與規劃設計方向,面向湖南省及中南地區國土資源行業中國土、房地產、建設等領域的生產一線,從事土地調查、土地規劃、土地整理與管理、地籍與房產測繪、專題圖制作、土地信息庫、工程測量等崗位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畢業生就業情況較好。
二、社會就業對高職國土專業人才的要求
(一)專業技能和素質。專業技能和素質是影響高職生就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也是高職生與本科生、研究生展開就業競爭的優勢。當前,我們正在快速步入信息社會,互聯網、物聯網和現代通信、信息處理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這一技術變革的趨勢,也將深刻改變就業環境和就業市場。高職國土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熟練利用計算機和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工作的能力;掌握地理信息產品技術工具及其應用,具有地理信息的采集、處理、組織與管理、分析輸出能力。
智慧城市建設理念下,事關人們衣食住行購的各種APP,正全面嵌入人們的生活和社交領域,不斷催發新的經濟增長點。高職教育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計算機運用能力,以計算機為輔助工具,側重于培養學生用計算機技術解決信息技術問題的能力。比如要求高職國土專業學生熟練掌握GIS、MAPGIS、遙感技術和地圖制圖能力,熟練運用信息搜索引擎和數據庫進行信息檢索和查詢,解決疑難問題;運用大學城資源開展學習和交流,利用微信、微博、QQ等通信平臺進行信息營銷、應聘和擇業,等等。熟練掌握計算機這一工具,無論是自主創業,還是從事國土相關專業的求職應聘活動,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測繪地理信息產業的壯大,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這些利好的環境因素無疑也為高職國土專業學生就業帶來了新的機遇。高職國土專業學生如果也能熟練掌握GIS、測繪、遙感等專業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就能有效拓寬就業面。一專多能型人才在企業、事業單位中也更容易發揮優勢,獲得良好發展。
(二)綜合文化素質。綜合文化素質應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能力、外語能力、行為舉止和習慣、時間觀念、責任心等與特定專業文化素質相區別的其他個人因素,是一個人從學生向職場人士轉變的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因素。對用人單位而言,專業技能可以在工作中不斷熟練提升。而職場人士如果綜合文化素質表現不令人滿意,勢必對就業形成困擾。綜合文化素質的培養既需要在高職教育過程中強調和引導,也需要學生有意識地強化對自身的要求。無論是從事什么行業的工作,綜合素質都是絕對的加分項。國土專業學生無論是走向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還是民營企業,都免不了社交和團隊協作,少不了與各方打交道。因此,綜合文化素質的培養,在高職教育中應更加重視。除了開設必要的通識課程,還要在校園文化建設、黨工團和社團活動中教育引導,形成風氣,常抓不懈。在專業教學之外,鼓勵學生開展普通話考試、禮儀培訓、英語考級、演講比賽、朗誦、寫作比賽等有關綜合素質的各種競賽和活動。在爭先創優、評定獎學金等制度中增加鼓勵性條款,從高職院校教育理念和文化校園中去引導,堅持下去,就會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風氣,有利于高職院校長遠發展。
(三)學習能力。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自我學習能力,是一個人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高職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方面,相比本科和研究生,相對弱一些。因此高職教育要重視和強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比如對于國土專業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實操作業,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通過圖書館、大學城空間名師資源等各種方式開展課下學習。地理信息系統和信息處理技術軟件不斷升級,要培養高職國土學生緊跟技術發展潮流,主動去接納和學習新的東西,觸類旁通,積極適應新的技術要求。
(四)輔助就業能力。輔助就業能力是指有可能提升就業成功率的其他個人因素,如心理素質、個人形象氣質、談吐、誠信、與人為善、大局觀念等方面。我們常常說,要先學會做人,再學做事。輔助就業能力,往往是從細節中體現一個人的品行,和專業能力無關,但對一個人的就業和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比如在遇到挫折時,是否能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在遭受拒絕時,是否能虛心接受并作改進;在遇到否定時,是否能保持不卑不亢;在個人形象方面是否能保持干凈整潔、謙虛謹慎,等等。對于用人單位而言,招聘既是為單位招聘生產力,也是為公司發展吸納新的動力。對于一個求職者而言,擺正位置,換位思考,寬容待人,誠信友善比個人能力重要。
三、提升高職國土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
(一)繼續深化專業技術和課程教學改革。一是高職教育要緊跟市場需求,在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活動安排中,夯實基礎,強化優勢。發揮在測繪、國土、地礦行業優勢,以應用技能培訓為主,開發設計為輔,體現專業特色,注重實訓,熟練掌握工具,通過技能競賽、實踐比拼等方式強化教學效果。二是要根據就業結果,不斷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去除陳舊內容,增加新技術、新工具等教學內容,使課程教學緊跟技術發展趨勢,使學生在就業后能迅速對接需求,融入角色。三是要鼓勵和支持教師緊跟技術潮流,進行繼續學習、培訓或深造。為骨干教師深入一些了解技術前沿和動態,深入企業開展訪問交流,深入兄弟院校開展教學訪問和交流搭建平臺,促進教學相長和地區交流。
(二)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職業資格認證和技能培訓。把與專業相關的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根據教學計劃和目標分步驟實施。如要求國土專業學生全員參加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組織的國土資源調查類職業技能考試,并取得相應的中級以上職業資格證;建立頂崗實習考核標準,通過考核由企業向學生簽發實踐證書,畢業學生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可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實踐證書,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等等。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縮短學生就業條件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的距離,提升就業成功率和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
(三)與社會各方保持良好聯系,深化校企合作。高職教育要與社會各方,尤其是用人單位保持良好聯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積極吸納校外資源和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形成合力。當前,高職教育普遍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學研結合”作為高職教育教學的理想模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效果千差萬別,校際差別也大。高校屬于事業單位,教書育人追求的是社會效益,而用人單位和企業一般都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這種分化,使校企合作基于不同的目標期望,在實際的合作中,難以取得理想效果。“產學研工作決定著高職院校與行業融入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高職院校未來的興衰”。有學者認為,要使企業真正參與到教學管理體系中,僅有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爭取各級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積極支持,從領導面上制定保證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實施方案。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開展工學結合和產學研結合,要充分發揮一線教師的作用,制定政策為這些骨干教師深入企業一線交流和教學提供條件,并把項目實踐經歷納入職稱評定、崗位晉級的參考標準。要通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與企業主管部門有效對接,把企業支持高職教育教學的合作列入稅費優惠、評優評先的獎勵范圍。
(四)建立畢業生反饋跟蹤信息體系。一般而言,高職畢業生就業后反饋回來的市場需求信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高職院校應建立完備的畢業生反饋跟蹤信息體系。這種跟蹤信息體系至少可以發揮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及時為高職教育提供前沿需求信息和實踐技能教學反饋,便于院系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計劃、教學改革中不斷完善。二是畢業生以師哥師姐的身份向母校傳遞用人需求,能為母校的學弟學妹提供相對準確的信息。通過這種傳幫帶的作用,能有效提升學生就業成功率。三是高職院校通過對這些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的動態掌握,建立校友資源庫,在高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方面提供資源。
【參考文獻】
[1]鄧愛珍,林建平.地籍測繪與土地管理信息技術專業課優化研究[J].學理論,2012(32)
[2]熊繼華,焦德光.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產學研”工作思考[J]. 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15(3)
[3]黃宏偉,葛佳華.高職資源勘查類專業教學改革的方向與對策[J].中國地質教育,2010(2)
【作者簡介】袁淑君(1983— ),女,碩士,講師,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國土資源調查專業教師。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