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寧寧+于治歡
【摘要】我國旅游產業發展迅速,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且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成為可能。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時新型城鎮化建設也能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文章從三個方面論述了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機理:一是旅游產業的發展從經濟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公共服務城鎮化、生態環境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等方面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二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從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環境效應、產業效應等方面提高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三是國家政策也為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提供了支持。文章并從科學規劃、創新發展模式、加強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旅游產業;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6.003
一、前言
(一)旅游產業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旅游業發展迅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旅游事業到旅游產業的成功轉型,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已經從單一發展向注重數量與質量綜合效益的方向邁進。2009年國務院在頒布的41號文件中確立了旅游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嶄新地位,2015年我國旅游業總收入超過4億元,占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0.1%,產業地位不斷提高,發展成為我國戰略性支柱產業。旅游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產業,它不僅與餐飲、住宿、交通、娛樂、休閑、商業等行業直接相關,與體育、醫療、保險、金融、房地產等行業也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產業具有強大的產業關聯性,此外,旅游產業還在拉動消費需求、提供就業機會、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文化交流、優化區域經濟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新型城鎮化成為人們關注的新焦點
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經提出中國的城鎮化和以美國為首的高科技產業革命是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兩件事。這表明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對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中國城鎮化也面臨著許多問題,為此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觀念。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提到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性。新型城鎮化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新焦點。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依托,同時,新型城鎮化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以及新一輪改革的重要戰略選擇[1]。人口數量的增加、產業規模的擴大、城鎮空間的擴張是傳統城鎮化發展的特點,而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生態環境的優化、城鎮功能的完善、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從而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協調發展。
旅游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旅游產業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產業支撐,帶動城鎮發展要素集聚,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城鎮是旅游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載體,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客源市場,還為旅游產業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在新形勢下,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成為必然趨勢,研究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機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機理
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有著其內在的影響因素: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夠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產業支撐,能夠從經濟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公共服務城鎮化、生態環境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等方面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夠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能夠從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環境效應、產業效應等方面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此外,政府政策的支持也有力地推動了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的融合發展。
(一)旅游產業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
人口集聚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而產業的發展是人口集聚的基礎。在傳統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包括產業打造滯后于城市發展、耕地不斷減少、生態環境、交通狀況不斷惡化等“過度城市化”引發的“城市病”問題,“空城”、“鬼城”、“睡城”頻頻出現。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避免傳統城鎮化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新型城鎮化發展必須有相應的產業作為支撐,把產業發展作為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旅游產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能夠帶動眾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可以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產業支撐。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從經濟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公共服務城鎮化、生態環境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等方面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1.旅游產業推動經濟城鎮化的發展。旅游產業是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綜合性綜合性產業,具有高度的關聯性。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夠帶動酒店業、住宿業、旅行社業、交通運輸業、休閑娛樂業、商貿零售業等110多個相關行業的發展,此外,旅游產業的外延在不斷擴展,旅游又擴展到工業、農業、教育、醫療、科技、生態、環境、建筑、海洋等領域,產生了工業旅游、農業旅游、修學旅游、醫療旅游、旅游地產、海洋旅游等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旅游新業態。世界旅游組織相關部門對世界旅游業與全球經濟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旅游產業每增加1單位的產值,就能夠帶動相關產業創造4.3單位的社會財富,這表明旅游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有利于促進旅游目的地經濟城鎮化的發展[2]。
旅游產業及其相關產業大都是第三產業,其發展促進相關產業向旅游目的地的集聚,使旅游目的地第一、第二產業逐步減少,第三產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對城鎮化起到較強的帶動作用。同時,旅游產業的發展對環境質量要求較高,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必然會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城鎮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此外,旅游產業各要素在集聚過程中促進了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城鎮化發展要素的集聚,推動城鎮產業結構的調整。總之,旅游產業的發展在促進城鎮經濟發展、推動城鎮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動經濟城鎮化的發展。
2.旅游產業推動人口城鎮化的發展。旅游產業是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相統一的產業,由于其具有低廉的就業成本、靈活的就業方式、勞動力需求量大且類型廣泛等特點,旅游產業在推動社會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世界旅游組織對旅游產業促進就業的功能進行過測算:旅游產業每直接增加1個就業崗位,就能給交通運輸、商貿業、建筑業、輕工業等行業間接提供5個就業崗位。因此,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旅游產業作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領域加以培育和扶持。根據國家旅游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旅游統計數據報告及下半年旅游經濟形勢分析》預計,2016年我國旅游直接就業人口總數將達到2820萬,直接和間接旅游就業人口總和約為7974萬人,對全國就業的綜合貢獻率為10.25%,旅游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吸納就業量最大的產業之一。此外,在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婦女、農民工、下崗職工、大學畢業生首次就業者等特定人群的就業問題上旅游產業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歐美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已經超過70%,而我國第三產業從業人比重還不足40%,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夠提供眾多的就業機會,特別是非農就業崗位,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有助于提高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調整我國人口就業結構。旅游產業發展,特別是鄉村旅游的發展為農業轉移人口創造大量就業崗位,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穩定就業,進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城鎮化。總之,旅游產業的發展在提高城鎮人口比重、增加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等方面發展著重要作用,有利的推動了人口城鎮化的發展。
3.旅游產業推動公共服務城鎮化的發展。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交通、餐飲、住宿等相關配套設施的支持,旅游目的地為了更好的發展當地旅游產業,就要給旅游者提供更加優越的旅游條件以吸引更多游客,這就要加強旅游目的地的道路、通訊、水利、供電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餐飲、住宿等旅游配套設施,以及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促進了當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發展。同時,旅游產業的發展還要求不斷提高餐飲服務、導游服務等方面的服務水平。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為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還提供了優質的生活服務,促進當地公共服務城鎮化的發展[3]。
4.旅游產業推動生態環境城鎮化的發展。旅游產業的發展是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重要推動力。第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游產業賴以發展的基礎和內在動力,同時也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旅游目的地才是旅游者所向往的地方,為吸引更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必然會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的力度。同時,旅游產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為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資金保障,從而為城鎮生態環境的改善注入新活力。第二,旅游產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發展旅游產業必然會限制發展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產業,同時旅游開發是對自然資源的間接利用,避免了由自然資源直接開發而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的發生,促進了旅游目的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一些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旅游產業逐漸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第三,旅游者在開展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在欣賞優美風景、感受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此外,旅游目的地政府和社區居民從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受益,從而增強了政府管理者和社區居民環境保護意識,使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推動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4]。以上三個方面足以表明旅游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動生態環境城鎮化的發展。
5.旅游產業推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旅游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近郊旅游、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注入了活力,近郊旅游、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旅游是城市居民周末休閑的理想選擇,并成為推動城市與農村互動發展的媒介,是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最完美、最典型、最內在的體現[5]。第一,鄉村旅游的發展有效的整合了農村的人力、物力、財力,使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得以拓寬,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鄉村旅游不僅促進農村居民就業方式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還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第二,農村居民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獲得經濟效益,使其積極主動的投入鄉村建設中。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有利于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還有利于農村生態環境和居住條件的改善,這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保障。第三,鄉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來自于周邊城市的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在旅游過程中,為鄉村的發展帶來新知識、新技術、新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當地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鄉村旅游在促進城鄉居民之間、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鄉村旅游的發展也有利于促進鄉村居民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等方面的變革,從而提高鄉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6]。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
2015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次達到40億人次,人均出游2.98次,旅游總收入超過4萬億元。雖然我國以極快的速度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國內旅游消費市場,但仍存在著配套設施不完善、發展質量較低等問題。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交通、餐飲、住宿、休閑、娛樂、郵電通訊等方面的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同時也需要不斷提高旅游消費水平,增強旅游產業競爭實力。城鎮作為人類各種行為和活動最密集的場所,本身就包含著為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雙重服務的職能,因此,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同時考慮包括城鎮居民和外地游客的雙重訴求。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發展質量的提高帶來了機遇,其發展能夠滿足旅游產業發展的要求。新型城鎮化建設可以從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環境效應、產業效應等方面提高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
1.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旅游產業經濟效應的提高。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需要完善的產業體系作為支撐,產業體系中核心產業的選擇至關重要。旅游產業具有綠色環保、關聯系數大、經濟效益好等特點在推動城鎮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協調城鄉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新型城鎮化產業體系中核心產業的最佳選擇之一。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必然會提高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提高旅游產業的經濟效應。
2.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旅游產業社會效應的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夠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條件、社會服務以及人力資源的保障,從而提高旅游產業的社會效應。新型城鎮化以軌道交通、快速路為主干,完善城鄉道路交通網絡,使得城鎮的交通條件日趨完善,增強了當地旅游空間的可進入性,拓寬了旅游的服務能力和空間范圍,優化了旅游產業的發展環境。同時,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不僅加強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等設施的建設,還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提高了旅游產業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城鎮居民休閑方式的轉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大量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其就業方式也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逐漸轉向非農產業,特別是服務業,這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的保障。
3.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旅游產業環境效應的提高。新型城鎮化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通過加強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生態宜居工程等方面的建設,努力營造一個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的生產生活氛圍,為旅游產業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這符合旅游產業發展要求。城鎮公園、城鎮綠地等生態基礎設施在滿足城鎮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時也為外來旅游者提供的優質的旅游環境,這表明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于提高旅游產業的環境效應。
4.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旅游產業效應的提高。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更加注重增加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旅游消費是在人們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以后,為追求享受而形成的較高級別的消費,是一種非必須性生活消費。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居民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以后,其對旅游的消費需求逐漸旺盛,旅游消費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同時,為更好的滿足旅游者消費需求必然會加大對旅游基設施礎和旅游配套設施的投資力度,旅游產業的投資規模也隨之擴大,強化了旅游產業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其他服務業的關聯程度。新型城鎮化建設還有助于提高旅游產業的發展層次,促進旅游產業由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發展,從而提高旅游產業的產業效應。
(三)國家政策為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提供支持
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把旅游產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推動農村向城鎮的發展,并指出旅游產業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加強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車場、供水供電、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一批生態環境良好、功能完善、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目的地,通過對古村古鎮、民族村寨的有效開發,建設一批具有歷史記憶、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城鎮,推動鄉村旅游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機結合。同時,在國家支持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服務業等專項資金中要講優先考慮符合條件的旅游項目。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中指出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做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新型城鎮化與服務業發展密切相關,加快發展包括旅游產業在內的服務業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功方向。同時鼓勵具有特色資源、區位優勢的小城鎮,通過規劃引導、市場運作,培育成為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鎮,推動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的融合發展。
三、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策略
(一)科學編制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和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對旅游產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在編制發展規劃時,首先要把土地的綜合利用放在首位,統籌考慮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將二者的發展規劃互為補充,從而加強旅游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協調共進,發揮好二者相互促進的作用。科學合理的協調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與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的銜接,不僅能夠完成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各項指標,還能兼顧旅游產業發展的需要。
(二)創新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模式
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都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必須不斷創新二者融合發展的形式,以適應二者融合發展的速度。通過調整城鎮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互補發展,促進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水平同步提升。同時,推進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形成以旅游產業為核心、以城鎮為載體、融合多種產業的產業體系。旅游綜合體、旅游小鎮、旅游新農村社區是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過程中產生新模式,其中旅游綜合體是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主要模式。旅游綜合體的開發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崗位、轉變就業方式等方面發揮了及大的作用。旅游綜合體的建設,將形成以泛旅游產業為依托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基礎,加上旅游服務設施的需求和消費的集中化,對旅游配套基礎設施及社會體系完善的建設起到推進作用,這也必將帶動當地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的融合發展。
(三)加強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
眾多的實踐經驗證明,無論是旅游產業發展還是新型城鎮化建設都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我國在促進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強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涉旅部門要根據自身職能,積極主動地為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的融合發展提供服務,在項目審批、土地利用以及資金安排等方面實行更加優惠便捷的政策,在稅收改革、人才培養、要素供給等方面靈活運用優惠試點政策,推動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具體來講可以從旅游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兩個方面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在旅游產業發展方面,要把旅游產業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發展,給予旅游業發展更多的優惠政策。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科學整合人口、土地、投融資、住房、生態環境等方面政策,形成推進城鎮化的合力。
(四)優化發展環境,提高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水平
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在推動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時,不僅要加強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優化融合發展的硬環境,還要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優化融合發展的軟環境。在優化融合發展硬環境時,要結合各地發展實際情況,著重加強中西部地區道路交通、郵電通訊、園林綠化、住房建設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縮小區域間基礎設施的差距,從而提高整體水平,此外,還要加強市場、現代物流等基礎產業建設,為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的融合發展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同時,大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使硬環境上新水平。優化融合發展軟環境方面,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意識,營造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其次要加強法制建設,嚴格規范市場秩序,營造公正文明的法治環境;還要加強政策研究,及時廢止或修訂不利于優化發展環境、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政策。
四、結論與討論
旅游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夠推動城鎮經濟的發展,促進人口的城鎮化,同時還有利于城鎮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優化,有利于城鎮與鄉村的一體化發展,從而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有利于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有利于優化旅游環境,還有利于擴大旅游需求,刺激旅游消費市場。旅游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可以通過編制科學合理的規劃、創新融合發展模式、加強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加以促進。
參考文獻
[ ]王新越,宋飏,宋斐紅,于世遠. 山東省新型城鎮化的測度與空間分異研究[J].地理科學,2014,09:1069-1076.
[2]北京市旅游局.旅游產業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發展狀況研究[N].中國旅游報,2010-5 -28 (006).
[3]唐潔.民族地區旅游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的互動研究——以鳳凰縣為例[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2.
[4]祝光耀. 加強旅游生態環境保護 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J].環境保護,2002,09:3-7.
[5]王云才,郭煥成. 鄉村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6.
[6]劉樹花. 鄉村旅游與城鄉一體化互動研究[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8,0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