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霞+劉彩霞
[摘 要] 崗前培訓是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對高校新教師問卷調查和訪談,經培訓探索與實踐,根據培訓對象特點,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管理等方面提出開展崗前培訓的一些思考。通過有效組織培訓,激發新教師參與的熱情,讓新教師參加崗前培訓由外需向內需的轉變,提高培訓的實效性,進而提高學校教師隊伍質量。
[關鍵詞] 高校新教師;崗前培訓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2-0056-02
崗前培訓是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根據規定,高校青年教師進校后必須參加崗前培訓,然而許多參加培訓的教師和研究者都認為,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崗前培訓未能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近年來越來越淪為一種形式,大家都在走過場,新入職的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并未能因此得到有效的提高。[1]如何有效解決問題,激發教師的參與熱情,筆者在崗前培訓探索與實施中,提出幾點思考。
一 崗前培訓背景
從1996年到1998年連續三年間,國家出臺了關于高等學校教師培訓的工作規程、培訓細則、培訓教學指導綱要,以及對崗前培訓的對象與范圍、組織與管理、教材、合格證書的頒發與管理等有明確規定。從不斷完善的體系中可以看出,文件主要規定了教師教育教學的通識培訓,即一級培訓,至今沒有大變化。而崗前培訓的二級培訓,即學校的校本培訓,是崗前培訓中的最重要模塊,需要學校自行組織和考核。然而,讓一個教師能真正走進校園,融入到新環境中并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最需要的是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和教師自身發展需要展開的以校史校情、教育教學專題、文化體驗等模式為主的校本培訓。目前,國內高校的崗前培訓主要由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或學校其他部門組織開展,培訓方案還處于不斷探索中。
二 崗前培訓對象分析
崗前培訓的對象為高校教師,這是一個具有發展性的群體,具有特殊性,所以在培訓前應弄清楚培訓對象的特點和情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和培訓考核等。
1 高學歷引進人才
隨著博士化工程,現在高校引進的專任教師崗教師都有博士學歷,其他管理等崗位也至少是碩士學歷,不少還是國外畢業,他們普遍年齡偏大,有著豐富的閱歷,思維敏捷、研究力強,有著扎實的科研功底,但是大部分教師是非師范院校畢業,缺乏教學基本功。學校在每一位教師身上都投入不少錢,所以學校希望通過崗前培訓能把教師潛能激發最大化,幫助他們盡快能適應崗位,為學校服務。
2 關注重點傾向于科研發展
以某高校為例,在對新教師的調查中發現,新教師進校后對科研發展的追求與對教學發展的追求有著明顯差異,100%的專任教師崗教師更注重科研發展,即使主觀知道應該“教學和科研并重,但科研真心不敢放下”,有學員說道:科研完不成,連飯碗都沒了,還談什么教學。究其原因是從國家到學校的行政杠桿都偏向了科研一端,對科研提出的要求和激勵機制都比教學明確,科研成果也比教學成果容易體現。
3 忙碌的狀態
如果給新教師的狀態一個普遍的定義的話,那就是一個字:“忙”。有些學校為了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新教師是以協議的形式進校,只有完成協議任務才正式簽約,所以他們要抓科研,同時還要做班主任、要完成教學工作量等,還要參加崗前培訓各項活動。除了工作繁忙外,很多教師進校前是有家庭的,還要承擔著買房、贍養老人、撫養小孩的責任。
4 缺乏對崗前培訓的正確認識
據調查統計,有58.33%的新教師對崗前培訓有期待,認為崗前培訓就是專家講座、純上課類的理論知識學習等,有33.33%的新教師對崗前培訓沒有任何期待,對培訓的態度是:聽從安排,配合為主,在沒有期待的教師中有1/3新教師對崗前培訓是有抵觸情緒的,認為“學院任務很重,培訓占用太多時間”“崗前培訓就是個形式”。
新教師缺乏對崗前培訓的正確認識或片面認識,崗前培訓最終目的不僅僅是通過考核拿張證而已,在國外的大學,都有對教師進行培訓的機構和實施的措施,強調教師有提高素質、發展職業能力的職責。因而要讓教師認識到崗前培訓的開展是幫助青年教師在個人發展、教學發展、組織發展和專業發展四個方面提升,是教師適應新環境、新崗位的必經過程。
三 崗前培訓開展注重事項
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工作的難點是時間短、內容多、任務重。[2]開展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項。
1 營造開放、寬松、支持性的環境,關懷每一位學員
崗前培訓面對的是一群高素質的群體,在設計活動內容時應充分考慮學員的接受度,安排學員容易接納的培訓內容。本來有些學員就是帶著應付或抵觸的情緒來參加崗前培訓,如果一上來就是高強度的、枯燥的理論學習更容易引起學員的反感。首因效應很重要,要給學員創設一個開放、寬松、支持性的環境,關懷每一位學員,讓學院覺得培訓環境像大家庭一樣,是一個可以尋求幫助、可以傾訴的地方,抓住每一位學員的心。
素質拓展在高校教師崗前培訓中歷史不長,主要圍繞設定主題,通過鼓勵學員積極參與、團隊協作、激發創造力、形成團隊凝聚力,讓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崗位的教師,放下包袱,輕松交流,促進學員之間的感情建立,形成一個集體,并讓學員主動融入這個集體。在調查中發現,當問及“經過崗前培訓,你收獲了什么?”有66.66%的學員都談到收獲了友誼或結實了新朋友。把素質拓展作為第一個培訓內容,不僅能幫助學員互相認識,也為后期的培訓內容做好鋪墊,給學員創設良好的氛圍,形成良好的印象,也為學員今后的工作建立資源。后期還可以通過舉辦聯誼活動、文化交流等活動進一步促進學員之間的交流。
2 多部門協同,有目的、針對性地開展項目
隨著我國教育發展新要求和教師發展新訴求,除了四門基礎教育理論課學習在崗前培訓中一直延續外,校本培訓的內容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在變化。出于管理者的目標,總是希望應盡所能把最好最全的東西向學員展示,希望學員最終能有遠見卓識、有創新精神、有責任擔當、有文化品位。但是限于資源或缺乏綱領性的培訓理念,許多高校的崗前培訓內容沒有形成體系化。
高校教師崗位主要分專任教師崗和非專任教師崗(包括管理崗、實驗崗、輔導員系列等),除了通識教育、學校校情、師德師風建設、教師成長、心理調適等適用于全體學員,可根據不同的崗位職責,多部門協同,有目的性、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內容,培訓內容不貪多求全,注重求實求用。針對專任教師,應重點強調教學方面的培訓,相比較科研水平,學員的教學水平更有待提高,特別是有1/3的新老師表示自己是非師范生對上課沒有足夠把握,所以更應幫助教師把好教學第一關,開設如教學技能訓練、課堂觀摩(聽課、觀課、議課)、教學反思、PPT制作、微課教學(專家點評)、MOOC等培訓內容;針對非專任教師,應注重對他們的培訓以相關的政策法規、實際計算機技能的操作為主,還有一些工作流程的介紹和了解[3]。
3 實踐鍛煉鞏固理論學習
培訓管理者通常都希望學員通過“學習了”—“知道了”—“運用了”—“再認知”四個階段來學有所用,但真實情況往往是:聽課時覺得有道理,做起來還是老樣子,到第二階段“我知道”就結束了,一肚子教學理論知識苦于不會靈活運用。究其原因是,學員沒有機會鞏固所學新知識,時間長了也容易遺忘,所以也就沒有真正學會。因此,在崗前培訓中要設置合理的項目來及時鞏固理論學習的知識,如教學技能訓練中學員學習了如何寫教案、如何評價一門課等,接下來可設置優秀教學觀摩課并討論,學員會進一步加深學習印象,討論分析給予新教師主動探索教育教學實踐的空間,緊接著通過微課教學等形式讓學員完整設計一節課并模擬教學,實際體會教學過程,最后可開展教學沙龍,讓學員進行教學反思并展開討論。
培訓方式應多形式結合,理論知識、師德師風建設、教師成長專題講座等可采用集中授課形式,教學體驗可采用課堂觀摩、微格教學、自我反思、沙龍討論等形式,通過交流、碰撞、互動,由間接經驗轉變為直接經驗。
4 激發培訓動力
在崗前培訓中,我們發現的一個最大問題是接受培訓的學員有一些是不愿意參加培訓的,好像只有考核才與他們有關,培訓與他們關系不大。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培訓的管理者沒有從培訓學員的角度出發,管理的手段簡單地從合格證的獲取來操作,教師能服從管理,但會讓教師隱褪教育激情,所以管理角度要從學員外需向學員內需轉變。
可以通過培訓前調查,總結準學員們希望崗前培訓設置哪些培訓內容,如果考核優秀希望獲得什么樣的獎品等。一切都從教師發展需求出發,如對于學員覺得沒有必要花整整一天時間聽取的職能部門工作介紹,做成手冊形式發給學員,學員通過自學可以了解,提高培訓的實效性。
5 培訓效果后繼追蹤
以往,學員參加完培訓內容培訓就結束了,管理者也不再關心學員的后期發展。通過對參加完培訓的學員后續調查發現,有45.45%教師認為崗前培訓沒有激發他們對高等教育事業的熱愛,說明崗前培訓在組織與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高校教師崗前培訓要尋求其在教師個人職業生涯中的終身意義,不是把參加崗前培訓當作是跨過一個門檻,而是把它當作跨欄跑的助跑器。[4]對于新教師而言,崗前培訓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師發展培訓的結束,而是意味著一個新的起點。對于培訓管理者而言,培訓結束并不意味著工作結束,要對培訓效果進行后續追蹤,對培訓效果檢驗,驗證學員經過培訓后是否能順利完成工作,或取得了一定的進步,進而對培訓理念、培訓方式、培訓管理等進行反思和完善。培訓部門也可針對教師發展不足的部分,進一步開展相關活動,如學術沙龍咖啡屋活動、國家教學名師講臺活動、微格案例診斷等,幫助教師彌補不足,促進發展。
參考文獻
[1]聶永成.從研究生到高校教師——關于高校教師職業準備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08.
[2]周耿娣.高校青年教師崗前培訓淺探[J].江蘇高教,1996(5).
[3]許敏武.高校青年教師崗前培訓模式研究——以湖北省十九所高校新教師崗前培訓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3.
[4]馬麗玲.甘肅省高校教師崗前培訓現狀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