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桂萍
【摘要】長期以來,由于高質量稿源不足及自身定位不準等問題,高職學報的學術價值大打折扣。改革和完善現行的職稱評審制度已成為大勢所趨,但這勢必會給中小期刊的生存帶來嚴峻的挑戰。高職學報應積極轉變辦刊觀念,堅持高職教育欄目特色和地域特色,提高編輯人員的專業素質,提升刊物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考核機制;高職學報;弊端;改革
2016年8月,新任教育部部長要以“洪荒之力”改革現行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的消息讓飽受職稱評審之苦的廣大教師們奔走相告。現行職稱評審制度的弊端嚴重影響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形成了極壞的價值導向。同時,職稱改革“要借鑒臺灣等地區教師在規定的職級任期內稱職即無條件晉升的自然晉級機制”的呼聲其實已經把改革之劍指向了職稱評定的一個硬性指標——科研論文。多年來,職稱評定中比分占權重最高的就是學術論文,很多教師為了湊夠科研論文撰寫一些質量堪憂的論文公開發表到中小期刊上,造成中小期刊稿源“量升質低”的畸形繁榮現象,期刊的學術價值大打折扣。教育部此次擬大刀闊斧對職稱評審進行改革無疑給這些學術期刊從業者敲響了警鐘,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機制和評價標準,許多行業和職務不必以發表論文的數量來考核是未來職稱改革的方向。一些小期刊自然成了改革的“重災區”,而本來發展就困難重重的高職學報將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高職學報期刊同人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以突破發展瓶頸。
一、夾縫中生存:高職學報現狀分析
高職學報作為高校學報的一個重要分支,是高職院校展示科研與學術成果的重要平臺。近年來高職院校發展迅速,高職學報在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高職學報既是學術期刊又隸屬于高職院校,一直在夾縫中生存,如今面臨四面楚歌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受品牌期刊擠壓,稿源“量大質低”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隨著高職院校的組建,高職學報應運而生,一般設為季刊或雙月刊。目前,高職學報的分布總體上呈現覆蓋全國的態勢。據200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具有國際標準刊號和國內統一刊號的高職高專學報有400余種,占高校學報的1/5左右。高職學報在辦刊內容上涉及職業教育、政治與法律、文學、經濟與管理、教育管理與教學方法探討、工程技術等多學科領域。近年來,高職學報面臨來自出版市場、社會、學校、評價體系等多層面的競爭壓力,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出現給高職學報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高職學報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是充足且高質量的稿源,但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擴招及職稱評定、科研考核等要求的提高,作者為了在晉級及考核中獲得更高權重的比分,其投稿心態發生了改變,功利性明顯增強。目前,部分優秀稿件傾向于在國外期刊發表,部分優秀稿件和優良稿件傾向于在國內的核心期刊、知名高校學報以及入選核心期刊的普通高校學報發表,質量平平的稿件或被上述期刊淘汰的稿件會投向非核心期刊的本科院校學報,最后篩選剩下的稿件才考慮投向高職學報或一些普通期刊[1]。受品牌期刊的擠壓,高職學報為了保證期刊能正常出版,不得不降低門檻刊發一些質量欠佳的稿件,與其他普刊一樣出現了“量大質低”的稿源問題。“來稿數量在逐年增多,但來稿的總體質量并沒有相應提高,有些甚至還略有下降,呈現一種泡沫態勢”[2]。部分高職學報為了創收,對稿件實行“開門主義”,影響惡劣。一方面,劣質稿件蒙混過關會影響刊物學術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刊登劣質稿件助長了作者的惰性和學術腐敗之風,不利于作者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進而使高職學報淪為學術垃圾的生產地,飽受詬病??梢姡瑢τ趯W界學術質量低下、學術道德失范等問題,高職學報和一些普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2.“綜而不職”,社會影響力弱化
在現行考評機制下,眾多領域和行業的從業人員以一定數量和級別的論文為考核標準,許多學校研究生評優、畢業等方面也受發表論文的限制。高職學報為了與其他同級普刊爭奪稿源,不得不因佛設廟,開辟多個欄目,欄目設置同質化現象嚴重,自身特色不明顯。從理論上講,高職學報應是高職院校的一張學術名片,以及對外交流與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在高職院校的文化傳承、合作交流及對外宣傳等方面應發揮重要作用。高職學報之本在“職”,即為職業教育發展服務。但受學校規模、師資科研力量和政策影響,高職學報現階段大部分為一校一刊、文理兼容的綜合性學報,“由于其內容涵蓋面太廣,專業性相對削弱,加上學報內容綜合,論文的內容多而雜,而讀者的興趣是相對專一的,如此定位,淹沒了優勢學科(專業)的研究?!盵3]高職學報的這種期刊定位勢必使其在與同層次的專業期刊競爭中處于劣勢,在現代期刊評價體系的同行評議和專家評議中也會因欄目分類的雜亂而喪失優勢。影響因子一直是期刊評價通用的一個重要指標,高職學報內涵品質、專業水平、學術價值的降低導致其影響因子難以有效提升,社會影響力弱化。從某種意義說,高職學報的綜合性定位已經成為束縛其發展的桎梏。
3.期刊體制改革背景下編輯人員焦慮加劇
2012年7月30日,原新聞出版總署印發了《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秾嵤┺k法》對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報刊編輯部進行體制改革,并對學術期刊編輯部做出了安排,主要是開辟“并”(并入其他出版企業)、“轉”(自身轉為出版企業)、“改”(改為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留”(留住編輯業務,出讓出版經營權)四條出路[4]。2014年10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臺的《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旨在“建立一個多出精品的長效機制,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同時讓我們這個時代生產出精品,為后世留下一份記憶?!?/p>
目前,高職學報大部分是公立高職學院單位主辦,因此,高職學報編輯部的編輯人員大部分是事業編制。在改制的浪潮中,編輯人員面臨是否與期刊一起轉制的難題,這著實讓捧慣了“鐵飯碗”的編輯人員產生焦慮。首先,由于高職院校辦學經費緊張,高職學報大多依靠收取版面費的方式來維持正常的運營。高職學報幾乎沒有發行量和廣告收入,因此單單依靠期刊盈利來維持正常運轉非常困難,期刊編輯容易在“鐵飯碗”與崗位轉換的多重壓力下陷入焦慮和困擾。其次,在一些報業休刊的背景下,高職學報面臨嚴峻的挑戰。網絡化、數字化出版的沖擊成為高職學報編輯焦慮感加劇的另一層重要原因。
二、揚帆起航:高職學報路徑選擇與體系構建
在論文發表供需關系失衡及考核機制異化的背景下,學術腐敗之風盛行,整治期刊出版亂象已迫在眉睫。這需要學術界、期刊界、政府、社會、作者等多責任主體形成合力,聯合出招抵制。目前,在考核機制改革呼聲漸高的背景下,一旦職稱評定政策向自然晉級傾斜,教師這一龐大的作者隊伍就會逐漸流失,僅僅依靠研究生作者隊伍的支撐,高職學報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稿源危機。我們可以想象,要保證正常出刊,但高職院校沒有足夠的經費和稿源,那么將陷入兩難的發展境地。在互聯網時代,稿源一旦出現斷崖式下滑,期刊恐難以為繼。另外,隨著數字閱讀時代的到來,很多用戶已經轉移到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應用平臺,因此,期刊壯士斷腕式的改革勢在必行,高職學報應緊跟時代潮流,積極轉變辦刊觀念,堅持市場化和學術化,把刊物辦專辦活。
1.求同存異,求質創新,向小而精的專業期刊發展
互聯網時代,期刊傳統出版的發展空間被新興數字出版擠壓而不斷縮小。在嚴峻的出版形勢下,品牌影響力在出版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期刊專業化發展是高職學報品牌發展路徑的必然選擇。高職學報應該明確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提供智力支持的辦刊方針,設置并重點扶持職業教育欄目,讓高職學報真正成為高職教育展示科研學術成果的一個園地,成為促進高職教育教學發展的理論庫,成為各種實用技術的展臺以及高職教師交流切磋的平臺。因此,高職學報應走自己的辦刊道路,不能盲目向本科院校的學報看齊,因為“兩者定位不同,辦刊實力不同,稿源情況也不同,讀者群更不同”,如果高職學報不能為促進高職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服務,只是為在讀研究生提供發表論文的渠道,或者只是為相關作者提供評定職稱的支撐,其存在也就失去了實質意義。當然,高職學報專業化“一專到底”并不容易實現,考慮稿源、辦刊經費、編輯水平等綜合問題,筆者建議高職學報選擇有關職業教育這一優勢學科作為主打特色欄目和品牌欄目,精簡學報的頁面,刊發一些與特色欄目相關的優質稿件,解決期刊頁面厚重、欄目綜雜、質量低劣等問題,打造輕薄、專業、精美的期刊品牌形象。筆者認為,高職學報在塑造期刊學術個性和職業教育文化特色的同時,應注重期刊的自身優勢,展示期刊個性風格,使高職學報做到“曲高和眾”。
2.地域特色是高職學報品牌建設的基石
當下期刊市場強手如林、激烈競爭,作為地方性學術期刊的高職學報,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夯實本土根基,走有地域特色的辦刊之路。高職學報地方性定位原則是由高職教育的區域性特點決定的,我國高職院校一般隸屬于所屬省市的教育委員會,區域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其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這要求高職教育在辦學上堅持“為區域產業發展服務”,強調地域性??梢姡瑸榈胤浇洕蜕鐣帐歉呗氃盒5陌l展目標,高職院校直接參與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建設,是地方建設所需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基地和培訓基地。因此,高職學報的主要任務應為刊載高職院校和高職教育領域的專業學術研究成果,發布、傳播高職教育理念和方法,為本地區的發展提供最新的、動態的信息。過去高職學報在政策保護及財政撥款的保護下平穩運行,但在期刊改制及考核改革等沖擊下,這種運行模式將難以為繼。高職學報編輯同人應該走出在欄目設置、編輯方針、選題策略等方面模仿本科學報的套路,尊重高職學報的發展規律,注重刊物的學術性和信息性,力爭成為為地域特色發展服務的領頭羊。
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決定了高職學術期刊的地域特色,高職學報應把握地域特色這一最大優勢,重點刊登有關本地人文歷史研究、本地現實社會經濟現象研究的科研成果,為本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服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各級地方政府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需要地方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為其提供決策上的理論支持、科學的實證調查和應對性的研究成果,以調整和完善有關政策,應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5]。高職學報作為本地區文化研究成果的交流平臺,應緊貼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高度認識本地區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通過各種渠道獲取高質量的稿件,推出有特色、有深度、富有創見性、有較強現實意義或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選題,推動地域文化研究深入開展的同時彰顯自身的地域特色。
三、對高職學報編輯轉型的角色期待
編輯人員應該認清行業發展形勢,擺正心態,勇敢樂觀地接受變革,把握期刊出版可能產生的變化,看到期刊出版的發展機遇和前景。網絡化、數字化帶來的危機感雖然充斥著出版行業,動搖編輯人員對出版的信心,但編輯人員應該認識到這只是傳播形式和傳播渠道的變化,編輯的價值和作用并不會因此而被削弱,編輯角色也不會因此而消亡,“需要轉變——回歸為人作嫁的職業本性——被需要”才是編輯職業存在的價值[6]。因此,編輯人員在做好紙質傳媒時代傳統工作的同時,應思考網絡傳播和閱讀對編輯角色的挑戰,加強對科學成果及科學表達范式的認識,在獲取信息多元化的世界主動建立和駕馭新的出版范式,強化自己的專業技能,以便在未來的大變革中實現自身的價值,立于不敗之地。
高職學報期刊編輯應清楚認識到期刊出版體制改革的影響是實際和深層次的,體制內期刊從業者的改革不應因人的主觀意愿而轉移?!俺霭嬷黧w的確立將成為出版者的必然選擇。主體的確立,帶來的將是更加深刻的改革——學者、商人和職業編輯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需求——學者為名、商人圖利、編輯回歸作嫁” [6]。我們應該認識到,高職學報編輯素質、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期刊的質量和發展前景。在數字化時代下,高職學報編輯要轉變守株待兔式的組稿方式,苦練內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促使高職學報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神、坐得了“冷板凳”的埋頭苦干精神已經不能滿足未來高職學報的發展要求。高職學報編輯在監測學術剽竊的同時,應隨時掌握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積極維持和運用編委和評審人團隊,結識、發展和聯系作者,建設一支高質量的作者隊伍,策劃和創新重點欄目,發掘和培養讀者群,推出有新意的好文章,實現與行業發展前沿的無縫對接。
[1]鄧秀林. 非核心期刊的高校學報稿源問題研究[J]. 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陳青云. 學術期刊泡沫稿源的三維分析[J]. 韶關學院學報,2008(8).
[3]石芬芳. 高職學報發展的困境與路徑創新[J]. 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0(6).
[4]王學青,戴兵,仇慧. 學術期刊轉企改制的困惑與出路[J].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5]李書群. 地域特色——辦好地方性社科學術期刊的關鍵[J]. 中國出版,2007(2).
[6]趙大良. 瞎想:2016年學術期刊出版[EB/O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945060.html,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