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軍
摘 要:校園體育競賽是學校體育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多元化的功能,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教育方式。校園體育競賽具有教育性,體現為“團結、奮進、文明、育人”的教育精神;校園體育競賽具有健身性,體現為能增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強度和頻率;校園體育競賽具有文化性,能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體育競賽還具有大眾性和娛樂性,它對提高大學生運動興趣有不可缺少的貢獻。
關鍵詞:校園體育競賽;功能;多元化;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G812.45;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2-0022-02
大學體育競賽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學體育競賽的功能體現為多元化,具有教育性、健身性、文化性、大眾性和娛樂性。大學體育競賽為促進大學生身體健康、體育參與,培養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活躍了大學生思維,提高了大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能力。大學校園體育競賽是大學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群眾體育的重要基礎,是大學師生為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學習體育知識、提高運動技戰術能力,以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而在學校校園范圍內舉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過程。文章對大學校園體育競賽進行研究,旨在探討校園體育競賽的功能,完善大學體育教學體系,培養大學生的體育精神。
一、大學校園體育競賽的教育性
對奧林匹克的詮釋不僅僅是增強體質、堅強意志和升華精神,還有更為深刻的內涵。《奧林匹克憲章》強調了兩點:一是“謀求把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還有是創造一種“在努力中求歡樂、發揮良好榜樣的教育價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 顧拜旦體育思想中首先突出了體育的教育功能和人的均衡發展。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校園體育競賽是學校體育的一種表現方式,以運動競賽為手段,激勵和教育廣大學生積極參與鍛煉,努力學習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其核心理念是“育人”,并突出教育特色,體現為“團結、奮進、文明、育人”的精神。
校園體育競賽能激發大學生參與運動的激情、營造和諧競爭的氛圍,同時,在規則的約束下能教育學生遵循規則、遵守法規。例如,在班級足球比賽中,運動員必須遵守《足球競賽規則》,服從裁判員的判罰。在學校倡導校園體育競賽不僅可以實現增強大學生體質健康、提高運動技能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培養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實現“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標。
二、大學校園體育競賽的健身性
學校體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眾所周知,增強體質需要有效的體育鍛煉,而這個有效性包括體育鍛煉的時間、強度和頻率。從時間上看,學校體育教學不論如何改革,體育課傳授鍛煉身體基本知識、技術這些最基本的功能是不會改變的。體育課之所以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質,主要是因為課堂教學達不到體質增強所需要的時間、強度和頻次。現階段,我國大學的公共體育課基本上是每周1次,上課時間為90分鐘或者80分鐘,大學的公共體育課只在大學的第一、二年級開設,大學的第三、四年級已經沒有體育課。因此,大學的公共體育課遠遠無法滿足學生增強體質所需要體育鍛煉的頻次。校園體育競賽是學校體育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體育教學的補充和實現增強體質的重要措施。近十年來,高校一線的體育工作者在研究和探討學校體育教學的課內課外一體化。其中,校園體育競賽是重要的手段和杠桿之一。胡小明認為,“沒有這種競爭和比賽,所謂運動、所謂體育,都成了喪失活力的軀殼”。校園體育競賽能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校園體育競賽也是提高學生技戰術水平和普及體育競賽知識的重要手段。運動競賽通過主體間激烈的競爭,給參與者以強烈的身體運動體驗和參與競爭、獲取勝利的心理體驗,使參與運動競賽的主體享受著運動帶來的身心滿足。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運動技術和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掌握的,它需要一定練習時間、頻率和練習強度。校園體育競賽能反饋大學生運動技術技能的不足,使他們更加努力地進行練習,從而使大學生在運動時間、運動頻率和運動強度上多投入,以促進他們的體質健康。校園體育競賽還能掀起大學生在競賽前期、競賽期間、競賽后期的運動高潮。2014年中國青奧會在南京的成功舉辦,掀起了南京市民和南京高校大學生的運動狂潮,南京高校大學生的運動人數比往年增加了34.4%。調查發現,每年南京大學田徑運動會期間,各班級、各學院的運動人數都會大大增加,甚至是平時運動人數的5倍以上。可見校園體育競賽能刺激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需求,為大學生增強體質做出基本的保障。
三、大學校園體育競賽的文化性
《奧林匹克憲章》強調的第一點是“謀求把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伴隨著人類文明史的產生和綿延,對世界產生了全方位的重大影響,具有滿足人和社會發展現實需要的實際效用,這就是體育的價值。體育競賽是人類文明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它不僅是一場競技比賽,還是一次文化盛會。NFL的超級杯(Super Bowl)就是一場全球的橄欖球文化盛會。NBA全明星比賽,已經不單是一場籃球比賽,而是全世界籃球迷的文化盛會。同樣還有CBA全明星周末、歐洲俱樂部冠軍杯聯賽、中超足球聯賽、CUBA籃球聯賽等等,甚至小到學校班級之間的足球友誼賽都是體育的文化盛會。
校園體育競賽文化主要包含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園體育競賽的舉辦可以促進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譬如,校園的運動雕像、標志性體育場館等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展示著人類的思想、知識和智慧,體現著人們的情操、情感和價值觀等。例如,南京大學的體育館、河海大學的運動場、浙江大學的籃球館等等,都是學校標志性建筑物,是體育競賽文化的重要部分。
校園體育競賽精神是競賽文化的核心。校園體育競賽的開展不僅能夠弘揚“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競賽精神,而且它的最大感染力和最大魅力更是體現在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團隊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體育競賽中成功時的歡呼祝賀、失敗時的惋惜安慰,大學生對支持者和班集體的“敲鑼打鼓”“擊掌加油”的震撼吶喊,CUBA聯賽的廣東工業大學、華僑大學、廈門大學等賽場同學們為主隊的吶喊加油聲,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在主場比賽時,同學們發出齊刷刷的加油聲“北理工加油……加油……”“北理工必勝!”,都感人至深。2016年歐洲杯男子足球錦標賽冰島淘汰英格蘭和1/4決賽中被法國淘汰后,冰島隊員和球迷在體育場發出“有節奏的擊掌——沉靜——隨后就是那令對手膽寒的吼陣聲。這聲音最勾魂奪魄、最鼓舞士氣、最震撼人心,成為震懾對手的歐洲杯最強音,這些舉動與行為體現出他們極大的國家和民族歸屬感和責任感。同時,校園體育競賽能激勵學生的競爭、拼搏以及開拓精神,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學生尊重對手、尊重觀眾、尊重隊友、尊重裁判、尊重比賽的道德意識。體育競賽精神文化由體育競賽實踐中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維方式等因素構成,是體育競賽文化的核心部分。體育競賽最真實地展示了人類之間的競爭、團結、愛國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俗話說:“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體育競賽必須有規則和制度,在體育競賽規則和制度的制定和修改過程中,其始終遵循著“公平公正”“保護運動員”“有利于項目的發展”和“提高觀賞性”這四大原則。校園體育競賽能夠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提高遵紀守法、公平公正的行為意識。約束著學生的出格行為和不健康的思想,使大學生在校園體育競賽中體會社會化的公平、規矩、守法、和諧的競爭意識。在體育競賽中,對手將被看成是與自己共同追求卓越的合作伙伴。勝利與失敗這一結果將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參與競爭,不斷戰勝自己,向自己的怯懦、軟弱宣戰,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不斷向自己的能力發出挑戰,在更廣的領域、更高的層次上取得成功。體育競賽提供了一種更為便捷的自我表現途徑,無論在何種領域,競爭是保持或提高水平、追求卓越的必然手段。
四、大學校園體育競賽的大眾性
奧林匹克精神追求的是“高水平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高度的結合”。校園體育競賽是以育人為宗旨,具有大眾性和普及性,突出大學生的教育特色和綜合效益,體現出體育競賽“團結、協作、奮斗、進取、文明、育人”的精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體育競賽具有強烈的競爭性、高度的緊張性、環境的適應性、潛能的開發性、良好的觀賞性等因素,很容易調動起廣大學生的體育興趣。體育競賽使學生對體育產生強烈的興趣,因而成為促使其參加體育鍛煉的最強有力的內在動力之一。南京大學羽毛球俱樂部每年舉辦一次全校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調查發現,在舉辦羽毛球比賽的第一學期中,校園的羽毛球運動出現熱潮,學生參加羽毛球鍛煉的人數大大增加,羽毛球運動的人數是第二學期的4倍,許多普通學生的羽毛球練習更是多達每周5次。因此,每一次校園體育競賽的開展,都能掀起大學生鍛煉的熱潮,大大提高它的大眾性功能。
五、校園體育競賽的娛樂性
作為生命意志的體現形式——運動和競賽導致了主體對生命的集體享受。首先,即使是競爭中的失敗,也會給參與運動競賽的人在品嘗酸苦的征途上,帶來各種啟迪和激發,振奮起永不言敗的精神。其次,運動競賽以參與者高超的技藝、扣人心弦的對抗、充滿人體動感的力與美的展示和特有的文化內涵,給欣賞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美好體驗。在校園舉辦一場勢均力敵、扣人心弦的班級或者系別的籃球比賽,無論是運動員還是啦啦隊員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心靈的享受和娛樂。校園體育競賽不僅僅能夠調節廣大師生在緊張學習和工作之余的體力和腦力,還能夠進一步愉悅、熏陶廣大師生的身心。快樂是人類獨有的精神層面的追求,體育中的快樂包括知識獲取的滿足感,技能技術提高后的喜悅、興奮,集體榮譽感及成就感等愉快感覺。校園體育競賽能給大學生帶來樂趣和快樂,這種樂趣與快樂是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最本真動力。
參考文獻:
[1]編寫組.運動競賽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
[2]畢進杰.學校體育倡導運動競賽的依據[J].體育學刊,2013(09).
[3]胡小明.體育人類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4]顏天民,何榮.論運動競賽的教育價值[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09).
[5]馬景芹.論體育的價值選擇[D].山東師范大學,2006.
[6]陳安平,韓風歌.對體育競賽文化的思考[J].山西大學學報,2012(04).
[7]許寧.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看體育競賽的價值[J].體育文化導刊,2006(02).
[8]錢華偉.試論體育競賽對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促進作用[J].三峽大學學報,2009(06).
[9]尹從剛.我國大眾體育競賽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05).
[10]李連科.價值哲學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