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玉
一、案例背景
課標指出: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和運用語言。英文詩歌語言優美,韻律感強,而且文化內涵豐富,是英語教學中很有潛力的教學資源。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一資源,可以激發學生對語言本身的興趣和熱愛,可以創造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語言實踐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能力(林景鴻,2007)。高中英語教材(人教版)選修六Unit 2提供了一些詩歌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了一定的學習空間。然而,英文詩歌作為一種很好的目標學習資源,目前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和利用。除了受應試文化的影響外,有些老師或許認為英文詩歌難懂,覺得英文詩歌的欣賞是大學文學課的任務,要中學生去欣賞英文詩歌太難了,更不用說去創作英文詩。下面,筆者以一節“英文詩歌的欣賞與創作”的公開課為例,談談高中生英文詩歌的欣賞與創作的嘗試。
二、案例描述
(一)教學設計說明
1、文本來源
本課使用的教材是高中英語模塊教學材料以外的三首經典英文詩歌“Reflection”(by Shel Silverstein),“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by Xu Zhimo)和一首非洲黑人小男孩寫的“When I was born,I was black”。學生通過對這三首英文詩歌的欣賞,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理解詩歌的內涵意義,從而學習創造簡單的英文詩歌。
2、文本特點
材料1:“Reflection”為美國詩人謝爾.希爾維斯坦的作品,詩歌簡短,但內涵很豐富,學生在欣賞詩歌的同時,能剖析一些人生的哲理;材料2“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是學生熟悉的一首詩歌,在語文教材中,也有《再別康橋》這首詩。學生能從英文的角度,對本首詩歌進行誦讀、理解;材料3“When I was born,I was black”是一個5歲的非洲男孩寫的詩歌,為2005年度的最佳詩歌之一,文字淺顯易懂,但十分有力地抨擊了種族歧視。此外要求學生嘗試創作的詩歌也是學生非常熟悉話題:“Life”、“Dream”。
3、學情分析
(1)語言能力分析
該理科班60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1人),英語水平總體還不錯,但存在個體差異。在教學模塊6詩歌單元時,他們都接觸了部分英文詩歌,能誦讀、理解詩歌,但由于接觸材詩歌料不多,英語水平有限,他們在詩歌的創作方面還是很生疏。
(2)背景知識與興趣愛好
由于該班不少學生對英語比較感興趣,班級內部有比較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而且在經過詩歌單元教學后,學生們對英文詩歌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有進一步探索詩歌的興趣。從高二開始,在學科代表的號召下,班級組建了“高中生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俱樂部”,借此平臺,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和學習途徑。
4、教學設想
本節課學生的任務目標是賞讀三首詩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獲取詩歌的主旨,并嘗試翻譯詩歌,在同學之間分享對詩歌的理解。學生通過感知詩歌、了解詩歌,然后嘗試簡單詩歌的創作。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要完成這些任務有一定的難度,容易降低詩歌教學的有效性。因此,筆者在課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利用早讀課的時間,讓學生先朗讀詩歌,初步感受詩歌。
(二)教學過程
Step 1 課堂導入
1、讓學生背誦一兩首學過的英文詩歌,如:Summer:Sleepy,salty/Drying,drooping,dreading/Week in,week out.Endless.
2、呈現中文詩歌《靜夜思》,然后給學生展現此詩歌的英文版本:“In the Quiet Night”,讓學生齊誦讀。
本環節的教學設計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英文詩歌的興趣,活躍課堂。
Step 2:英文詩歌的欣賞
呈現給學生三首詩歌,讓學生大聲朗讀。根據詩歌的不同特點,有齊讀,也有學生單獨朗誦,然后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思考詩歌的主旨,翻譯詩歌,分享對詩歌的理解并完成以下學習任務。提出如下思考:
Poem 1:
1、Read the poem aloud then translate it into Chinese.
2、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m?
Poem 2:
What feelings does the author express in the poem?
Poem 3:
What do you think the boy wants to express?
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通過詩歌欣賞,教師引導學生走進英語國家的文學和文化中;通過誦讀、聽說等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接觸英語經典詩歌,陶冶情操;學生借助老師提出的問題鏈,深入領會詩歌的主旨,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分享彼此對詩歌的理解,從而在凝練的文字中看到人生,看到風景,看到自我,生成人生的智慧。
Step 3 Creation of English poetry
在經過詩歌賞析后,教學活動進入了結構提煉方面。讓學生熟知詩歌創作的一些規則,為接下來的詩歌創作做好準備。
Rules of writing poems.
(1)Know your goal.
(2)Use short sentences.(3)Use beautiful adjectives,adverbes…(4)Use images.(5)Pay attention to the rhyme.(6)Express true feelings.
活動一:
體驗、欣賞詩歌后,學生自己嘗試創作詩歌,才能進一步了解英文詩歌。但對高二的學生來說,除了班級中參加了“高中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俱樂部”的同學更有接觸詩歌,其他的同學在詩歌創作方面還是很陌生。根據知識學習的循序漸進原則,筆者打算讓學生從填詞、填寫句子開始,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完成任務。題目:Life(生命)
Life is beauty, it./Life is a ,meet it./Life is too precious,do not it./Life is a ,complete it./Life is sorrow, it. , .
活動二:
通過師生問答的方式,讓學生對接下來要求寫作的話題先熟悉起來。教師從以下問題著手:
Do you have a dream?Can you share your dream with us?
接著教師要求學生以“Dream”為話題,讓學生嘗試詩歌創作。學生能夠寫出有韻律的詩歌最好,也或者可以寫一些簡單的自由體詩歌,旨在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思想。
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經過詩歌的賞析后,把輸入的知識經過加工后輸出。詩歌創作在于作者以高度凝結的語言表達著人們的喜怒哀樂,用其特有的節奏和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詩歌的創作講究聯想,運用象征、比喻、擬人等各種修辭手法,形成了獨特的語言藝術。學生在短時間內寫出一些長短不一的詩歌,使他們自己在創作中獲得了成就感,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寫作技能,而且增強了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活動三
寫作結束后,小組成員進行自評和互評,在作品上劃出寫得比較好的地方,然后評選出小組內的佳作,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對這篇習作進行修改、潤色。為了分享成功,教師在班級選出了部分學生的作品,展示給大家。俱樂部成員也積極主動地把自己的詩歌朗讀給其他同學聽,并交流自己的創作體會。
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不僅讓學生分享成果,而且讓他們獲得共同發展。通過學生自評與互評,讓學生在評價中發揮主體作用,一篇出色的詩歌,是離不開評價和反饋的。以下為班上一個學生的作品:
Dream
Everyone should have a dream./If you do not have it,life must be meaningless,just a waste of time./Everyone should have a dream.
If you try to realize it,life will be more challenging and meaningful./To have a dream is to have youth.To realize your dream is to beat yourself.
三、案例反思
詩歌是高中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賞詩的人不但對于其他種類的文學可以有正確的了解,而且也絕不會覺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東西(朱光潛)。筆者認為,學校不應該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還應該是培養靈魂、優化情感的場所。英語的學習也不僅僅是通過考試,還應該讓英語這門語言成為思想和情感的載體。因此,教師有責任通過詩歌引導學生品讀人生,感受真善美。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一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6[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林景鴻.英語詩歌與英語教學[J]龍巖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