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文學家還是音樂家,無論是詩人還是畫家,作為藝術家,他們往往會在其作品中精心設計大片的空白,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使作品含蓄蘊藉意境深遠。語文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空白”藝術,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師教學效率。下面就以《最后一課》為例來具體談一談空白藝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在情感高潮處急流頓住留空白——調節課堂教學節奏
課堂上,教師抑揚頓挫,妙語連珠,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內容設置的意境,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達到學生、教師、教材的情感相通,使學生情緒時而激昂,時而低沉,時而平靜,時而舒緩,使課堂教學既像一篇曲折生動的散文,又像一首旋律美妙的樂曲,自然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教師若一味地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就會把課堂占的滿滿的,致使課堂教學平淡無奇,冗長緩慢,沒有波瀾,沒有節奏,受累不少卻效果不佳。適當的運用“空白”可以使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出一種急緩錯落有致,虛實相映生輝,語速張弛有度,知識點疏密相間的和諧美與節奏感。“風流不在談鋒健,袖手無言味最長”。例如《最后一課》的結尾處寫到韓麥爾先生講完最后一課的情景,這是文章情節高潮部分。在老師的逐步引導下學生的情緒和韓麥爾先生同步達到極度悲痛的程度。這時老師不必再過多講解過度渲染,應急忙剎車,做短暫的“靜場”,讓學生自身去感受和體會韓麥爾先生此刻難以言狀的復雜心態:對普魯士侵略者的憤慨、對法蘭西共和國的深情;亡國的切膚之痛,不甘作亡國奴但又無力救國的無奈……這樣課堂節奏由急入緩,由張變弛,學生在高度緊張極度興奮中得到精神的放松,又在放松狀態中加深了對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感悟。
二、在學生疑難處欲言又止留空白——激發學生思考探知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的作用“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其實這就是在闡明空白藝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及作用。在課堂教學中留有“空白”并不意味著教學設計的空洞無物,而是不讓所有的問題都被老師挖出明確固定的答案,不讓所有的時間都被老師的大講特講擠得滿滿當當,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一方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思索、去品味、去體驗、去品嘗咀嚼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最后一課》是一篇以普法戰爭為背景的短篇小說,學生們對“鎮公所門前布告牌在文中的作用”這個問題的理解往往會有一定的困難。老師可以用“布告牌上寫的什么?出現幾次?小弗朗士對布告牌的態度前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等幾個問題稍加點撥,留下余地讓學生自己分析,就會悟到布告牌與時代背景、布告牌與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發展之間的聯系。從教學實踐中可以得知,當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或在隨堂練習之中遇到困難時,其思維容易陷于“山窮水盡疑無路”的處境,這時教師如果熱情地把什么都講深講透,全盤托出,學生反而會感到一覽無余,無滋無味。有經驗的教師會做到惜語如金,點到為止,甚至有意對某些教學內容秘而不宣,造成“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留下一定的內容空白、時間空白、空間空白,讓學生自己在理解中探討,在思考中填補。他們所做的主要是在學生思維卡殼的時候加以啟發,在思維偏離軌道時加以點撥。讓學生在片刻的空白之后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這樣,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三、在教學關鍵處戛然而止留空白——強調深化文章重點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靠一遍又一遍地多次重復或突然提高聲音來強調重點。其實,巧妙地運用空白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1、重點內容提出后,在講解前可以故意停頓一下,利用剎那間的空白吸引注意力,聚焦思維點,利用期待心理激發學習欲望,以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怎樣理解韓麥爾先生所說的‘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意思”是課文的一個重點。問題提出后,老師無需急忙分析解釋,而應立刻稍作停頓,一方面,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思維從上文的內容轉到這個問題上;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邊思考邊期待著老師的講解。2、重點內容解決后,教師可以默不作聲靜下來,營造空白時段,讓學生或自學自讀,或討論交流,或梳理思路,或歸納總結。因為任何眉飛色舞、精辟絕倫的講解分析,都取代不了學生自己對知識的感悟。3、教育心理學的實驗表明:在一節課內,學生腦力工作節律的起伏變化是有規律的,前10—25分鐘思維處于“興奮波峰”,中間10—15分鐘達到“疲勞低谷”,最后的10—5分鐘又會出現一次興奮高潮。這些都是教師應引起高度注意的關鍵時間段。所以當教師講到一定時候,學生往往會因略知一二而產生自我滿足感或厭倦感,容易分心走神無法深入思考,甚至課堂上會出現一時的騷動,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這時教師既不宜徒勞無效地一味講下去,也不能怒氣沖沖地停下來訓斥他們,可以靈活的把這一段時間留做空白,運用戛然而止促其驚然醒悟、目光暗示使其自我矯正、提出問題激起動態思考等方法以引起他們注意,待其注意力調整到最佳狀態后再講。這樣既能引導學生深化思考又能幫助學生掌握重點。
四、在講課結尾處設置懸念留空白——促進知識總結延伸
接受美學原理認為:“作品的美學原理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和讀者在接受過程中共同創造的。這創造的基礎便是作品的空白”。課堂教學的結尾設計空白也十分重要。一堂好課的結尾處不應該是一個完美無隙的句號,而應該是一個讓人遐想聯翩的省略號,這樣的結束可收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這里的省略號就是教師有意設置的懸念,有意安排的空白。在教學結束前可以留下時間空白,給學生回顧與升華所學知識的時間,幫助學生對一堂課的內容進行系統地歸納總結;可以留下與下次課相銜接的內容空白,為下次新課的順利進行作好準備;可依據教材內容各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為發散思維搭建知識橋梁,“空”下廣闊的課外想象空間。課雖然結束了,但學生的思維活動仍在繼續不斷地延伸,把所學的知識推向更深處和更廣處。例如:在講解《最后一課》時可設計這樣的尾聲空白:小說寫了上課之前、上課之后、宣布下課等情節,想象并續寫下課之后圍繞兩個主人公發生的情況;課下閱讀反映我國抗戰時期學校生活的作品,與《最后一課》比較,理解民族語言與國家尊嚴和愛國感情之間的深刻聯系。這樣的懸念給思維留下了大片的空白,既總結了所學知識,又由所學知識生長深化出許多新知識,起到了計白當墨、以一當十的作用,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留白天地寬,運白學問大,語文課堂教學中空白藝術的運用確實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的課題。
(孫景杰 河北省滄州市第八中學 0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