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溪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建筑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筑設計符合生態文明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建筑設計作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環節,需要從生態文明的視角來重新定義設計的外延與內涵,體現生態文明的價值,將生態文明與建筑設計相統一。這樣才能有效滿足人們對建筑物的要求,提高建筑質量和使用性能,實現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推動綠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文章就對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建筑設計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筑設計;問題
生態文明的主要目標是使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能夠和諧發展,有效解決資源、環境和生態等問題。而建筑行業具有改變環境和建設文明的功能,會消耗大量的資源,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需要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從生態文明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設計工作,明確生態文明對建筑設計的重要性,有效保證建筑物的一體化、生態化和人性化,實現生態文明的目標。
1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建筑設計類型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建筑設計類型可分為以下幾種:
1.1 生物類型建筑
生物建筑設計主要是對建筑和人之間的關系加以衡量,保證兩者之間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該類建筑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將人與自然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展示,并充分認識傳統材料、自然材料和建筑營造模式,合理利用建筑通風技術與自然采暖技術,從而保證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促進建筑事業的良性發展。
1.2 節能接地類型建筑
在設計節能接地類型的建筑時,需要以物質資源和節約能源為依據,盡可能保證資源的循環利用,該類建筑已經成為建筑設計的重要發展方向。同時該類建筑能夠保證人們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合理利用建筑資源與土地資源,以此達到物質資源循環利用的目的,滿足生態文明的要求。例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可通過生活廢棄物來進行沼氣發電或太陽能發電,有效取代高污染的能源,提供相對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實現環保的目標。另外,可以將新的設計方法融入到建筑設計中,這樣能夠在現有的土地資源基礎上,促進人均居住面積的提高。
1.3 生土類型建筑
對于生土建筑而言,其主要是對覆土進行合理利用,以此促進建筑熱工性能的改善,有效降低資源的消耗,節約能源。在設計生土類型的建筑設計,設計方向需從保暖性能等方面進行分析,降低能源消耗,使建筑物可以抵御自然災害。如建筑設計時可借助覆土的優勢來提高建筑物的防震和防風新呢過,減少外界噪音在建筑內部的傳遞,從而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維護生態的平衡。
1.4 少費多用建筑
此類建筑多指利用最少的物質能源來建設更多的建筑物,具有循環利用物資、節省費用、建設規模大等特點,可以形成相對獨立的生態環境,屬于智能化的建筑結構。如利用計算機技術來交換物質與能源,有效利用地熱能、太陽能與風能,使建筑外圍進行自由呼吸具有可能性,并形成封閉獨立的循環系統,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1.5 新陳代謝建筑
在現代建筑設計過程中往往會忽視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等,而新陳代謝建筑則是對這些加以強調,保留歷史傳統的同時科學利用現代化的材料與技術,實現兩種不同文化建筑的共生與發展。
2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建筑設計途徑
2.1 一體化設計
建筑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自然、建筑、人這三者之間的和諧相處,創設舒適健康的生活空間,優化配置資源,有效保護建筑物周圍的環境,達到當前與未來的一體化。可以說,建筑設計需要在生態文明的視角下,使建筑空間環境滿足人類的身心健康需要。要想實現建筑設計的一體化,需要選用對人體無害的建材,合理采用自然通風和直接采光,有效控制各種污染和環境的濕度與溫度,確保室內濕度與溫度達到人體所需的狀態,實現室內外空間的自然過渡。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歷史文脈的連續性,對地方文化差異加以尊重,適當繼承與發展地方傳統的生產技術、材料和工藝等。
2.2 生態化設計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重視自然生態系統的構建,因此建筑設計需要從資源和能源流動角度進行考慮,在生態系統中有效納入建筑設計與建造過程中的生產及消耗,從而保證資源能源的良性循環。通常生物圈中的生態系統具有動態性特征,彼此之間的依存關系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而建筑系統也是如此,其與周圍生態系統環境相互作用,直到使用壽命終結。為了實現建筑設計的生態化,需要詳細了解氣候變化、地形地貌特征、地理位置等立地理環境,結合當地的物質和經濟資源環境,從而保證建筑設計效果,滿足生態文明的要求。以北歐斯堪的納維亞設計風格為例,其將田園風光融入在住宅中,利用天然材料和自然色彩,合理運用民間藝術風格與手法,增強了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因此設計人員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開始轉向“回歸自然”的領域,形成新的肌理效果,將抽象設計作用加以充分發揮,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3 人性化設計
當前人們的消費行為愈加個性化,許多人都希望擁有能展現“個性空間”的建筑,因此設計人員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人為本、為人服務,滿足人類的實際需要,設計出即體現個性又最為合理的設計圖。一般而言,建筑設計的人性化需要結合人類心理與生理等要求,科學處理人際交往、人與環境等關系,有效滿足環境氣氛、美觀舒適、經濟效益和使用功能等多樣化的需求。當然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建筑當地的文化特征加以詳細了解,將其持續性與原發性的特征進行充分展現,從而有效融入到建筑設計中,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實現人性化的設計。
3 結語
建筑設計作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環節,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需要從生態文明的角度出發,樹立科學完整的生態觀念,明確生態文明觀念的主旨,優化設計。這樣才能滿足人們的實際要求,有效體現建筑的使用價值,確保建筑設計的生態化、人性化和一體化,實現人、自然和建筑三者之間的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 王景景.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策略探究[J].建材與裝飾,2016 (10):119-120.
[2] 孫斌.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建筑設計思路探討[J].四川水泥,2016(05): 68.
[3] 趙洋.論生態文明觀下的城市生態建筑設計[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4(06):244-247,260.
[4] 李雅潔.生態文明視角下建筑設計的發展[J].門窗,2015(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