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
摘要:近年,微課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而逐漸興起。本文研究了高職C語言教學的現狀,同時對微課的各項優劣勢進行了分析,最后以C語言中的for循環這一知識點為依據,對微課融入傳統教學的應用做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微課;高職;C語言
引言
隨著全球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云計算的大力發展,學習方式也呈現便捷,簡單和趣味的趨勢。微課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即以微視頻為載體,為闡述某一知識點而開發的一種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2011年后,微課因其具有“短小生動、主題突出,交互性強”等優勢在我國迅速地發展和廣泛地推廣。
一、高職C語言的傳統教學現狀分析
C語言是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公認難教、難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通過多年的一線教學,筆者把高職C語言的教學現狀總結如下:
1.課程難,學生弱:C語言是一門內容抽象,語法繁雜的專業基礎課程,不僅是后續編程語言的學習基礎,還需要英語、數學和邏輯的基礎。而高職學生的整體素質偏低,自主學習的意識也較弱。面對C語言的容易出錯,枯燥難學,學生容易滋生畏學、厭學情緒,這使得教學過程困難重重。
2.課時少,模式舊:目前一般學校都把C語言課程定為64學時(36理論+28上機)。作為一門重要的入門級課程,64學時是非常短缺的。師生們普遍認為學習進度過快或者學習的內容不多。而多年來C語言的教學模式陳舊,手段單一,通常為教師講授,學生聽講;學生實訓,教師指導。這種單一的傳統講授模式已遠不能滿足生活在信息技術發達的新一代學生們。
3.教材缺,資源少:高職的C語言偏向實用,需要一種結構簡明、語言精煉、示例豐富、技術實用的C語言教材。雖然目前C語言的教材眾多,但內容雷同,沒有特色。同行之間缺少交流平臺。國外的教材質量較高,但是內容詳實,傳統的教學計劃也根本不能完成。
二、微課優劣勢分析
1.短小精悍且簡單生動:微課的主要載體就是5-20分鐘的微型視頻,圍繞一個知識點進行有趣且生動地分析、講解,極大降低了課程的難度系數,拉近了學生們抽象理論的距離,解決了高職生學習時注意力易散和自控力薄弱的困擾。
2.翻轉課堂且授課新穎:微課掛在計算機“云端”,能突破地域、時間、數量限制,支持網絡學習時代顛倒、移動、和碎片等多種個性化學習模式。解決了課時短缺的尷尬,學生們也可以根據個體差異自定步調,隨時隨地取得教學資源。
3.網絡教研且知識共享:微課通過網絡使得教學資源得到最大的共享和重用,能在前輩們的研究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的微課程的各項資源,使得教師們的專業得到深層的學習、交流和提升。
但微課與傳統教學相比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其一知識點微化之后,易導致前后知識零散化,難形成體系,其二,因為視頻動畫的加入雖然能更迅速、清晰地闡述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但容易形成快餐式學習,看時享受,看后就忘。其三,微課也缺少一些師生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和及時的溝通。
三、微課在高職c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微課和傳統教學,一個簡單精悍一個詳細靈活,一個注重效率一個傾向情感。兩種教學方式各有所長。筆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兩者結合,相互的取長補短,兼容并蓄,具體的步驟如下:
首先需要師生共同注冊一個網絡學習平臺。這平臺能支持微課資源的上傳、各種終端的在線瀏覽、信息留言和消息推送等功能,世界大學城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次,每一個知識點設置三種類型的微課,分別是引入型微課,講解型微課和實訓型微課,在課前,課中和課后融入教學之中。
以for循環的學習為例。在上節課程的結束前,先預告學習內容,要求學生們在課前瀏覽微課。在預習微課中針對whiel和do-while語句的結構分析,并提出缺陷質疑,如循環體中如存在continue語句,寫在循環變量改變的語句之前,會容易形成死循環。這一環節的內容簡單、懸疑且有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為新課的學習做了良好鋪墊。
上課時,把for循環分成“for的結構”、“for與逗號遠算符”、“for的表達式的省略”、“for與break”、“for與continue”以及“for的嵌套”六個微課。在授課的期間,教師可以根據網上預習微課的點擊量、留言提問以及實際的教學情況,有針對性的把微課和講授穿插進行,及時對微課進行補充說明或深化講解,靈活調整教學的方法和節奏。這一環節需要準備充分,課前要了解學生們的預習情況和疑惑,課中利用教學廣播軟件掌控課堂,觀察學生們學習的狀態,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和講解。
課后用實訓型微課鞏固和檢驗課堂的學習,應多以客觀題為主,尤其難度要時鐘且有梯度,如課堂上輸出10行10列的星號三角形,實訓可以打印九九乘法表,并建立參考答案,錯題集,評分標準等。高職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夠強,課后與課前的微課的學習,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教師能每次上次都要及時反饋課后微課學習的情況,表揚先進,激勵后進。
結束語
微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非常適合融入到高職教學中,尤其像C語言這樣的抽象專業課程中。一堂微課制作和設計都容易,但整個微課程的建立絕非易事,如何更有效地在傳統教學中應用更是難上加難。這需要一個團隊甚至多個團隊的協同合作,甚至是一代教師和多代教師的努力。相信經過不斷的改革和實踐,這個微課+傳統教學的教學模式將不斷地成熟,終將為我國高職教育的水平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1,(10):16-65
[2]馬秀芳.高校微課的設計和應用[J].中國網絡教育,2013,(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