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琰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高中語文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未真正把握新課標的深刻內涵,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忽略對學生進行文本解讀能力等語文素養的培養,在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因此,要結合全方位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素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協調好課堂氛圍與學生語文素養的關系,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機制,設置合理的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新課改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育模式;新課程標準;主體地位
1、新課改視角下高中語文教育模式的實效檢視
1.1 語文教師并未真正掌握新課改的內涵
在新課改的視角下,要求語文教師指引學生展開合作式的學習方式,重視并發揮學生自有個性的發展,促進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學習。然而,部分語文教師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學模式仍然停留在畫地為牢固守傳統滿堂灌的教育方式之中[1]。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始終接受的是固守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在新課改的視角下,高中語文教育模式固守傳統的教育理念,一味的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不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此情況下學生只能被動的學習、接受知識來應付考試。此外,語文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的把握僅停留在使用新教材展開新課程的表面,并沒有深刻的領悟到新課改理念的真正內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套用過時的、傳統的教育目標,加上研讀和掌握新教材不夠深入,所以并沒有實現新教材促進新課程實施的目標。
1.2 忽視課堂上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等語文素養的培養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時常展開討論及課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地位,有效培養學生的散發性思維。有些教師過于重視課堂上的氛圍,這樣是能夠加強學生的參與度,老師也適時的指引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一味灌輸方法,從表面上看仿佛是與新課改的標準相符[2]。但從實際上看,卻是過度渲染課堂的活躍氛圍,教師時常引入與課堂無關的笑點,把課文重點內容的講解停留于粗略層面。長期這樣下去,會導致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牢固。
1.3 多媒體輔助教學不足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現代科技投入、應用于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表現,對傳統教育模式產生極大的沖擊,也為新課改的教學過程中增添了許多活力。但是在借用多媒體開展教學的實際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學校受教學資源的影響,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少甚至根本不用多媒體教學。然而部分學校卻過分的依賴多媒體,致使教師在沒有多媒體的情況下無法展開教學。事實上,多媒體只是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輔助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3]。傳統教學模式有著重視培養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優點,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老師和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展開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多媒體過多的占據課堂教學時間,難以體現學生主體性地位。
2、新課改視角下高中語文教育模式的完善途徑
2.1 全面提升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及教育素質
基于傳統教育理念的較大影響,很大一部分語文教師思想上較為僵化,不能深刻掌握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涵,因而對語文教師進行系統、全方位的培訓十分有必要。通過培訓可以提升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更新語文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轉變其教學觀念,讓語文教師緊跟時代步伐,深刻的領悟新課程改革的深邃及要求,掌握新課程改革的內涵,才能按照新課改的標準進行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終身學習能力。
2.2 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課堂交換給學生,促使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地位,開展開放式教學[4]。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挖掘、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立足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引導其學習。在新課改的視角下,給廣大的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教師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發揮其主體性地位,指引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鍛煉其終生學習的能力。
2.3 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機制
在新課改視角下,教育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統一的過程。師生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平等互動關系,二者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充分溝通交流,促進其思想與情感上的觸碰。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有利于主體交流的深入及教育成效的進一步實現。基于此,語文的教育就不能僅停留在過程中是否有對話、交流等表面形式。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通過開創問題式情景,側重于社會實踐活動,有針對的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真正的彰顯學生主體性地位[5]。
2.4 設置合理的課堂教學內容
新課改的要求是提升課堂教學成效,而課堂的成效應立足于對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提倡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學習方法等要素的權衡,因此要合理的設置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所以,在完成正常的教學大綱內容之外,還要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如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此外,合理的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能過度依賴多媒體的教學模式。要全面、客觀的認識到其對課堂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史軍.試論川西南彝漢雜居區雙語學校教育文化——基于問卷調查的理解與解釋[J].經濟研究導刊,2015,11:159-165.
[2]姚藍.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成效、問題與建議——基于欽州市高中語文新課改適切性的調查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5,04:61-65.
[3]李金云,馬歡.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研究的探索與反思——以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中語文教與學》為中心的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5:123-130.
[4]譚旭,饒佩,張凌云,張磊,周序.2012-2013年我國教育研究的分析與展望——基于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文摘》摘編論文的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4,02:18-29.
[5]《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1-6期(總第101-106期)目錄[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6: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