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然
摘 要:加強大學生道德文明建設是新時期高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要求,是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本文結合中的道德文化傳承內容,通過分析大學生道德文明現(xiàn)狀,淺析如何建立道德文明的規(guī)范的必要性。
關鍵詞:高校學生;傳承;道德文明;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D64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27-01
社會道德的各種進步的存在形態(tài)都可以歸結為道德文明,馬克思曾經(jīng)把社會經(jīng)濟關系的情況區(qū)分為“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人的自由發(fā)展”這三種階段,后一種階段對前一種階段的取代,就會引發(fā)和促進道德文明的進步和轉型①。道德文明屬于精神文明,其進步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辯證法來看也將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而不斷進步,事物的發(fā)展既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也是通過自身不斷否定辯證的過程。高校學生作為社會的新生代力量,傳承道德文明既是歷史的需求,亦是責任的使然。
一、新時期大學生傳統(tǒng)道德文明的偏離內容
大學生們的道德文明程度直接反映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日常行為表現(xiàn),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學習生活中的道德偏離。在各種學生中,有些學生的道德文明程度較高,但是有些學生的強調過分強調自我的個性,誤將一些偏離的道德行為理解為個性,從而導致一些不文明的行為發(fā)生。例如一些惡性的獎學金競爭、宿舍的矛盾、考試作弊、打架斗毆、不服從學校管理等。這些不良行為的產生,其實就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道德偏離,這些現(xiàn)象的產生是純凈的校園生活中的一抹黑色,也是學生大學生活中的一個污點。
其二,價值觀的偏離。大學時期是學生價值觀波動的重要時期,他們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干擾。一些自制力較弱的學生,重視個人價值的滿足感和物質生活的優(yōu)越感,盲目的追求一些東西,看重索取,忽略奉獻,對傳統(tǒng)道德文化缺乏學習和繼承。
二、新時期大學生傳承道德文明的原因
我國的悠悠歷史長河中,代產生的大量優(yōu)秀的人類文明,許多文明至今仍舊無法超越,這樣的事實亦是新舊道德文明的寫照。當新道德現(xiàn)象折射出的新的道德文明時候,也要看到了傳統(tǒng)道德文明中所含有的先進道德文明因素。傳統(tǒng)的道德文明必然含有先進道德文明的因素,我們不能一味的拋棄,而應該適當?shù)膫鞒邢聛怼?/p>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發(fā)展的后前段是對前一階段的否定,同時它也會被它的后一階段否定。經(jīng)過否定之否定,道德文明的運動就表現(xiàn)為一個周期,由此構成道德文明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發(fā)展過程。不管道德文明如何演變,都無法取代它的地位。每個時代的道德都有它歷史的可取性。
道德文明不斷的進行更替,高校學生作為新時期的接班人,不因僅僅追求新的道德文明,應學會包容兼并的看問題,強調個性,也要注重共性,這是傳承道德文明十分必要的認識。在分析和探索道德文明的時候,應該多學習、多思考,將傳統(tǒng)的道德文明細細咀嚼、斟酌。不對舊道德文明的簡單拋棄,而是變革和繼承相統(tǒng)一的揚棄。
三、高校學生傳承道德文明的方式
1、注重道德實踐的開展。道德實踐是大學生道德思想、道德文明的外化為行動的過程,是大學生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觀反映。想要查看道德文明的成效其實就是觀察道德實踐開展的情況。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現(xiàn)在,大學生們的道德實踐也是具有較強的個人主義色彩。許多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的道德文明與他們現(xiàn)在的價值觀所背離,因而不為年輕人所接受。但是實踐出真知,道德文明具有教育、指引、規(guī)范等作用,高校學生需要在道德實踐中不斷地檢驗自己的道德文明,從而反省、改正。要學會內省、自律、他律,從而更好地完善自我。
2、營造良好氛圍。道德作為一種能動的精神力量,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的自律和進化機制。環(huán)境是人實現(xiàn)價值的載體,強化校園環(huán)境,突出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校風、班風、宿風的塑造。定期開展特色活動,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fā)揮學校領導、老師、學生的作用,不可忽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相影響的力量,為德育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輿論導向,從而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3、調整學生的自我認識。筆者認為高校教師和家長應引導學生主動找出始終對人類進步產生積極意義的道德文明,幫助和指引學生養(yǎng)成思辨能力、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充分挖據(jù)和發(fā)揮學生自身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讓學生能夠自覺定位價值觀,在日程學校生活中能夠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增強判斷力。
總而言之,道德文明重在建設和塑造,高校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言談舉止都是道德文明的產物,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主要場所,高校應該認清職責,加強德育工作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引導和教育學生不斷調整對傳統(tǒng)道德文明的認識,提升他們的心智,當他們面臨選擇、遭遇困頓時,可以明是非、辨真?zhèn)巍⒂洺跣摹Nㄓ羞@樣,才能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
注釋:
①竇炎國.倫理學原理.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11:319.
參考文獻:
[1]竇炎國.倫理學原理.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
[4]羅國杰等編.倫理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5]羅國杰.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