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 許承?!≮w靜
作者簡介:楊博,女,河南商丘人,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團委書記、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趙靜(1975.11-),女,漢族,沛縣人,科級,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行政管理。
許承保(1977.1-),男,漢族,安徽潛山人,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
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確定了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走向,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綱要》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這表明,大學教育應是全面的素質教育,研究和實踐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多年來,大學素質教育研究理論成果豐富,相關著作積累較多,但從實踐的角度研究素質教育卻相對缺乏。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世界和實現自我的客觀性物質活動,并以實踐作為首要和基本的觀點。因此,研究素質教育的實踐,對于大學素質教育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素質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35-01
一、素質教育與大學素質教育的實踐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說,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進而提高全民族素質。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一種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的教育模式,教育內容一般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這雙重屬性的統一體,而人的社會屬性即是人的本質屬性。而教育是人的“社會化”的主要途徑。教育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它以人為對象和核心,立足于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已成當今共識,并成為高校素質教育必須恪守的理念。正是人的這種社會化的本質決定著教育的本質和根本任務,也決定了高校素質教育本質和根本任務。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類的存在,人的全面發展與交往至關重要。在踏入社會進行交往實踐之前,大學無疑是培養社會生存能力與交往能力的關鍵環節?!稕Q定》表明,“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笨梢钥隙ǖ氖?,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都需要在實踐中提升,因此,實踐是實現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二、目前大學素質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素質教育在我國推行的幾十年中,研究與實踐得到了明顯的推進。但是,由于真個教育結構的問題及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素質教育的實踐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缺乏全方位的重視
目前,大學中的素質教育一般由教務部門與學生工作部門共同承擔。教務部門主要負責理論和文化素質類課程的安排,學生工作部門則負責素質的提升訓練。相對中小學而言,大學更重視教學與科研,將素質教育的實踐作為第二課堂,重點放在學生工作系統,而非集全校各部門之力去推行和保障。這就造成了資源有限、資金短缺、學生被動參與的局面。
(二)缺乏明確的規范和體系
素質教育是一種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許多學者對于素質教育的內容進行研究,如“涵蓋了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業務(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幾個方面”[1],但對于素質教育的實踐體系并沒有深入的研究,也缺少系統的體系。沒有規范和體系,素質教育的實踐只能是根據自身情況各自摸索,可以通過交流學習不同學校、不同個體之間的做法,卻不能形成基礎的提升模式,這對于形成濃厚的實踐氛圍不利,也受到教師水平的差異化影響。
(三)缺乏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
傳統理解中,學生接受的教育主要是“文化”的教育,或者是“書本”的教育。評價受教育者是否優秀,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是以考試成績為主要衡量標準。即使是素質教育呼聲最高的小學階段,學生是否全面發展,仍是看拿了多少課外學習的證書。這造成了在大學中的素質教育的目標性和功利性,許多學生看到有學分或者有獎勵就去學習和參與,沒有利益就不參與。從學生個體的角度來看,在大部分高校進行的綜合測評中,學生的素質及能力是通過參與課外活動的獲獎情況和學生相互之間的評價進行;從學校整體的角度來看,素質教育開展的情況,僅僅是通過階段性對于某個部門的考核,或者在教學質量評估時作為一部分指標,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和檢驗機制[2]。
三、關于大學素質教育實踐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實施體系
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強調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進一步明確高校各部門、各機構對于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改善“思想上重視、行動上忽視”的現象。比如,學生工作系統主要承擔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學校給予應有的經費和師資保障;科研部門及教務部門應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及專業實踐的基地,規范實踐鍛煉平臺,在實踐中提升專業素質與創新素質;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應舉辦高層次報告等活動,擴大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吸引學生參與到文化素質教育活動中;各學院應積極聯系校外共建基地,提升學生的社會意識,推動學生參與社會工作,強化交往素質、心理素質、志愿服務精神等。
(二)建立科學的規范和體系
大學素質教育是抽象的概念,其落實在具體工作中,需要一定的導向和機制。筆者認為,一是加強素質教育實踐內容的規范。目前學者們研究的大多集中在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上,缺乏相對應的實踐的實施體系和規范,如政治思想素質如何落實,有哪些二級、三級指標,在這些部門具體的要求是什么等等。建立一套完整和科學的實施體系,能夠有效提升工作的實效性,有利于素質教育活動的落實和積累。二是加強高校自身目標和實施方案的建設。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可依據實際情況,鼓勵高校根據自身層次、定位制定各自的實施方案,督促工作的落實。三是加強素質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主管部門和各高校均可組織素質教育實踐一線教師進行交流、征集成果等活動,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水平,固化素質教育實踐成果[3]。
(三)探索合理的考評機制
考評機制是開展工作的風向標。從學校層面來看,合理的考評機制能夠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保障素質教育實踐的落實;從個人層面來看,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及提升的積極性,有利于實現全面發展。學校層面的考評指標可重點放在活動開展的廣度和深度、學生的參與面和成果成效,學生個人的考評指標更加關注實踐的參與情況、個人收獲以及師生評價。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考評有很重要的導向作用,把握好考核評價的度是重要問題,避免學生形成功利性心理。
(作者單位: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項目支持:本文為南京農業大學中央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學生教育管理角度的農科大學生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KGL2015005。
參考文獻:
[1]張正義.關于推進大學素質教育的幾個問題[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2).
[2]汪莉.大學生素質教育問題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5.
[3]敬楓蓉.大學素質教育實踐體系構建的理念與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