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英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在自學中質疑、在討論中質疑、在老師的授課中質疑、在練習中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達到貼近社會的目的。并聯系時政熱點,進行教學,從而跟上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
關鍵詞:質疑;創新能力;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緊跟時代脈搏培養創新能力是當前思想品德教學的要求。思品教學的與時俱進就是指教學過程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要求站在時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實踐,把握時代的特點,認真研究和探索并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使我們的思想和理論充分反映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的要求,體現時代特點和創新精神,勇于和善于在實際工作中創造和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就是創新,創新就是與時俱進,沒有創新就不是與時俱進,不與時俱進就不具創新。思品教學要與時俱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創新能力
讓學生質疑,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找出難點、找疑點,交流信息,解放開思想,與時俱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只會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故要求學生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時俱進的較佳方法。學生能不能提問,會不會提問,是檢驗學生學習深度和廣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時代的要求和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的各環節中滲透質疑,可培養學生創新及與時俱進的意識。
1、在自學中質疑。教師在新授課之前,隨了有一定的自學提綱要求學生自學課文外,還要求學生在自學課文時的粗讀過程中在不明白、不理解的問題上劃符號,以便在討論中提出作為集體研究的問題。
如在講九年級1.1“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時,自學提綱有:“①我國經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原因是什么?②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什么?③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④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什么?⑤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什么?判斷所有問題的標準是什么?”學生自學后,提出:“老師,這五個問題之間是否有聯系,又是怎樣聯系的?”教師即時說這問題問得非常好,便就此問題作為集體研究的對象。通過學生的質疑,從中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這比教師直接導出答案要好得多。
2、在討論中質疑。討論可以對知識的研究更加深入。討論時每個人都要主動聽取他人意見,尤其是反面的意見,尋找證據服從真理,發現問題,培養思維的發展性和批判性,為創新打下基礎。學生在展開討論時,要求學生在某些問題上互相質疑,相互解答,以追求問題的真諦。教師可以給出材料,讓學生列舉問題進行討論,并解答問題。如:“根據上述材料提出兩個或更多的問題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回答。”同一材料中,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有多有少,同一問題解答的觀點也有多有少,有些學生會提出:“為什么你要提出這些問題?為什么要用這些觀點去回答?”等問題。這樣學生可以互相提問,又互相回答。遇到相持不下的問題的時候,就求助于教師來解決,從而學生的質疑就在討論中得到解決,在討論中把握知識。
3、在老師的授課中質疑。就是說學生在聽了教師講課后,還有哪些不理解、不服人的地方,鼓勵大膽提出來,并給予表揚。如在講九年級2.1“走共同富裕道路”時,教師講到:“先富幫后富,我國全面推進扶貧政策,實行對口扶貧。”學生就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廣東特別是江門要幫扶他們,他們可以通過努力富裕起來呀”這個問題教師必須回答,教師就指出:“很多客觀條件決定他們再怎么努力也很難在一定時間內富起來,而且這樣也是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的較佳的做法。”這樣學生的質疑得到了解決。
在引導學生質疑的時候,應注意一些情況,就是會出現學生不提出問題,這就有待老師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教材,向深度、廣度去思考,用拋磚引玉、旁敲側擊、借題發揮等方法啟迪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形成創新思維品質。
二、開展社會調查,貼近社會
社會調查是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知識到行為的轉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社會調查可以促使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可以擴闊學生的視野、增廣見聞,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掌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與時俱進的目的。
如在九年級3.2“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時,要求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的內容是:“①我鎮人口的基本特點、資源分布的概況怎樣?②考察本地一個主要污染源,對此污染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加以分析,并提出你的整改方案。③了解一次性木快的使用、廢舊電池的回收情況。”并根據調查所得的資料撰寫調查報告。通過社會調查,使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實踐活動、使其內在的學習與要求得以激化,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真正體會與時俱進,與社會同行。
三、聯系時政熱點,跟上時代脈搏
時事政治教育是中學思想品德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時事熱點作為時事政治教育內容的一方面,也為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要求學生多讀報,如讀《南方日報》,《中學生時事政治報》等,多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因為看新聞、多讀報能使學生緊跟時代脈搏,使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從而由感性到理性、多渠道、多形式地了解國情,了解時政熱點,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分析社會的能力。
如當新聞媒體報道了為期33天,承載著聶海勝、陳冬兩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并完滿完成此次任務成功返回的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時事時,學生都很積極去看報看電視,教師就應及時把這個時政熱點作為作業的背景材料,考查學生對作業背景材料的理解,結合政治課中有關觀點,去分析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基本都能聯系科教興國、艱苦奮斗、當今國際競爭實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知識去分析這一時政熱點,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意識地適時地聯系社會熱點,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有助于學生養成關心國內外時事的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立場、方法來分析國內外時事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思想品德課教學要跟上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其具有積極探索、勇于開拓的品質。能夠善于發現問題,積極主動地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發展,成為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這也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