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紅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重視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不僅關系到教學的質量,而且關系到2l世紀人才的培養。因此,探索、研究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本人結合教學實際,談幾點體會。
一、激發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創新的欲望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因此,我們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引發其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學“年,月,日”一課中平年、閏年這個內容時,我用講故事的辦法導入新課:“小紅今年12歲,已經過了12個生日;爸爸今年4l歲,只過了10個生日。小紅問爸爸:‘你過的生日為啥比我還少?爸爸笑著不回答,讓小紅自己想,小紅想了很長時間也沒想出為什么。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一個個直搖頭,這時我抓住時機:“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嗎?”從而導人新課。這樣的導課方法新穎恰當,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同時也喚起了學生創新的欲望。
二、創造條件,使學生敢于創新
1.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在學習中保持愉快和不緊張,有利于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讓創新真正走進課堂,首先要為學生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形成一種平等、民主、尊重、理解、關注、賞識的人際關系,使學生身心愉悅,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起來,才能敢想、敢說、敢問,創新的火花才會進發。要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建立這種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應找準自己的基點,不能把自己放在“指揮官”的位置上,凌駕于學生之上;其次,不能局限于課堂上,還要注意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師生的聯系。如課前做一些“腦筋急轉彎”的游戲,比一比誰最聰明,唱一首學生最愛唱的歌或播放一首輕松愉快的音樂,放松學生緊張的情緒,課下把學生當朋友看,給學生以關愛是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的關鍵方法之一。
2.鼓勵提問、質疑。發展智能,培養創新意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學生敢于提問、敢于質疑問難的良好習慣。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要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發明、創造、改良無不是從發現問題開始。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怕出丑,不允許學生提問題,更不允許學生提與教師的觀點及教材結論相悖的意見,甚至教師有時出了錯誤學生也不敢提出來。學生的這種無原則,惟命是從,不能不說是教師長期壓制和“培養”的結果。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題,允許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發生爭論。例如,一次我在教學判斷題“整數的末尾添上兩個零,這個數就擴大100倍”時,學生經過討論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這句話是對的。課上我對學生們的積極思考給予肯定,并表揚了發言的同學。但對于該題的答案我不想一語道破,我想以此為契機,進一步開發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我繼續引導“大家的討論分析很有道理,但是我們還應從整數的范圍上認真對照該題,再進一步思考討論,希望大家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聽后,一個個都皺起眉頭思考,或三三兩兩交頭接耳討論,又進入了思考探索的狀態。過了片刻,陸續有同學舉手發言,我提問其中一位,他說:“老師,這道題是錯的,因為零也是整數,但零末尾不管添幾個零,它還是霉,不會擴大也不會縮小。”聽他說到這里,好多同學一拍后腦勺,對呀,我怎么沒想到呢?這時,我看時機成熟,便對同學們說:“××同學說得很對,其實這道題當時老師也判斷錯了,但后來.通過對以前知識的回憶,才發現自己的錯誤,看來復習鞏固舊知識,對我們學習新知識是很重要的。今天,若不是我們多提問題,尋根究底去思考討論,也許我們也會做錯,望大家以后多思考、多討論,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判斷能力、思維能力。”這道題雖然是一道小小的判斷題,但通過這個思考討論過程,以鞏固了舊知識,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3.科學的評價。“贊許猶如陽光”。的確,每一個學生不論其個性品質好壞,成績優劣,無不渴望得到老師的重視、肯定和鼓勵。小學生常常會朝著老師鼓勵的空間發展。因此,教學中,教師既要熱情激勵學習好的學生,更要想方設法對未成功的學生進行鼓勵,決不能簡單地批評責備,更不能把他們說的一無是處,教師應滿腔熱情地分析肯定其合理之處,以保持和激勵學生的創造欲。例如,有位教師上公開課“十幾減幾”這一內容,臨近下課時,一個學生問:“老師,13減8時,3減8不夠減,我是倒著減的:先用8減3得5,再用10減5得5,因此13-8=5,這樣做行嗎?”話音剛落,就引來了一片反駁聲,聽課的老師也議論紛紛。這時,授課教師不僅沒有批評這位學生,而且高度評價他善于思考,勇于提出問題,敢于發表見解。這位教師采用了靈活的教法,組織學生借助小棒對此問題討論,最后達成一致意見:這種做法不僅合理,而且有很強的獨創性。這樣的教學帶給學生的將是在學習中不斷創新的勇氣和信心。
三、提高創新能力,使學生善于創新
1.加強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當雙手從事精細靈巧的動作時,就能把腦的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出來,否則它們就處于昏睡狀態,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手是腦的老師。操作活動是手與眼協同活動對客觀事物動態感知的過程,又是手與腦配合,把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方式。由于兒童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還不能脫離實際操作去進行思維活動,這就限制了他們的認識能力,所以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
2.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沒有思維的發散,就談不上思維的集中、求異和獨創。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開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質疑,另一方面要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變及開放性練習,誘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盡可能簡捷的解題方法。
3.激活學生思維的直覺性。直覺思維是未經逐步分析而迅速對問題的答案做出合理猜測、設想或頓悟的思維,它是創造的起點,是創造思維的源泉。進行知覺思維訓練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學中適當設計開放題型,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有利于激活學生的直覺思維。例如,學習了圓的面積以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已知正方形的面積是10平方厘米,求圓的面積。多數學生用習慣的思維方式一味追求半徑的具體數值,這里半徑的平方等于10,求半徑等于幾,超越了小學階段的要求,以致大部分學生陷入了困境,而有的學生立足全局、注視目標,以半徑的值直接參與列式,求得圓的面積是3.14×10=31.4(平方厘米),這樣的思考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既能使計算簡便,又能激活學生的直覺思維。
4.運用成功效應讓學生不斷創新。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個孩子如果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成功效應,給學生提供充分表現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并通過這種體驗激發其繼續探索創新的欲望,以爭取更大成功。這樣的教學穩定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人人創新、不斷創新。
創新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只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創設情境,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大膽地想、盡情地說、勇敢地問,那么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就會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