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農村社會的一系列變化,河南農村教育發生了很大變化,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并不斷明顯化公開化嚴重化。
一、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觀念落后,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尤其是農業發展的需要
河南省乃至整個國家的農村基礎教育都有一個天然的缺陷,即師資群體的水平較差。就目前河南省農村師資的狀況來看,大多數教師來自于當地農村出身的大學畢業生,即當地生源,很難有其他的城市生源來到基層農村從事教育工作。這部分教師接受了正規的師范類高等教育,有著較新的專業知識和教育觀念,給農村基礎教育帶來了新的活力,值得肯定。但是這部分教師也是農村基礎教育中最不穩定的一群人,在經過了幾年的城市生活之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向往城市生活,回到農村只是暫時的權宜之計,并沒有長久留下來的打算,因此,難以投進全力進行工作,而是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如考研、調動等實現離開農村的愿望。
除了這部分來自本地生源的教師之外,農村地區的骨干師資絕大多數是畢業于上世紀的中專或大專類的師范生,這部分教師是現有農村教師的主力。其中還有一些稍稍年輕的教師早已通過調動到城里的學校。留下來的都是一些從表面看沒有能力的,或是在農村安家的不能離開的,或者是沒有門路的教師。這些教師迫于一些現實的能力,無法離開農村,顯然會抱持著安于現狀、抱怨不公平,甚至是不思進取等負面心態在從事工作,這都會直接影響到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除了以上師資構成之外,河南省農村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還有一部分教師來自于民辦轉為公辦的途徑。這部分教師,學歷很低,基本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師范教育,單憑個人有限的粗淺的基礎知識在工作。這部分教師的年紀很大,知識嚴重老化,教法嚴重落后,是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的重要因素。
教師作為落實教育政策、理念、知識的載體,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好壞。因此,基于我省農村基礎教育師資的來源,就可以知道河南省農村基礎教育的窘況:教育觀念落后,難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
教育觀念的落后主要體現在,農村基礎教育仍以傳統的傳授課本知識為主,難以給學生提供外部世界的信息,與整個社會創新的氛圍相悖。傳統的教育觀念,也體現在不接受新鮮的事物,因為知識和方法的陳舊,這些教師很難與生于網絡時代的農村孩子和諧相處,孩子們從網絡中獲取的信息和知識遠遠超過了從教師那里得到的資源。
社會在變,孩子在變,而農村基礎教育的師資卻在一定程度上無法與之相適應,終究會被社會、家長、孩子淘汰。
二、農村教育資源短缺,教學質量差,出現惡性循環
(一)農村教育經費短缺。受到長期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一直以來都遠遠低于城市,大量優質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城市,而農村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為了彌補這一差距,河南省近些年傾斜了大量教育資源投入到農村基礎教育,但是仍然無法改變農村教育經費短缺和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據統計,河南省近5年需要接受教育的19歲或14歲以下人口分布比例,市區、縣區分布比例約為2:8,市區、縣城、農村分布比例約為2:2:6。[1]而從公共財政的教育支出在市縣政府層級間的分布情況分析,得出財政支出在市區、縣區內學校教育的分布比例約為4:6。也就是說,就目前來看,河南教育財政支出對于農村的傾斜仍然不能滿足農村教育的現有需求。
農村教育經費的短缺直接影響到學校硬件設施的建設、教育器材的配備、教學內容的開展、教育方法的改進以及高質量教師的聘任等,這些條件的約束就造成了農村教育的最重要特點:教學質量差。
教學質量差的表現有多種:學生考試成績差,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生視野不開闊,不能很快接觸新的事物和信息;學生能力差,不能對所學進行較好地運用;學生的基本素養差等等。
(二)師資力量流失嚴重。農村教育質量較差的另外一個原因,即師資的外流。大量農村優秀教師通過各種渠道離開農村崗位,到城鎮工作,造成農村師資的流失。教師向城鎮流動有著眾多的原因:首先,農村地區生活條件較差,不能滿足教師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沒有方便的購物場所,沒有便利的社會設施,沒有較好的休閑娛樂場地,沒有供子女學習的優良環境。這些生活條件的缺失對不斷追求生活改善的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障礙。其次,農村地區環境條件較差。農村地區環境在近年來盡管有了很大改變,但是與城市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比如衛生條件,農村地區有很多養殖場,污水糞便隨意排放,生活垃圾隨意傾倒等情況司空見慣。最后,造成農村師資外流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待遇的問題。同城市教師有著其他的待遇和兼職收入相比,農村教師的收入非常單一,就是工資收入,沒有其他的津貼和福利。這種城鄉的差別,給農村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心理落差。
(三)農村學校學生生源大減。由于農村教育資源的短缺以及農村教師的外流,造成農村教育質量不僅無法同城市相比,同以往相比也有了下降的跡象。為了保證子女能夠受到較高質量的教育,農村家長不惜代價將孩子轉入城市學校接受教育,大量農村生源減少。《201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6.63萬所,比上年減少1.55萬所,其中,小學減少1.51萬所,初中減少412所。同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126.75萬人,比上一年減少144.32萬人。
農村學校生源的減少,反過來又會造成農村教育資源的浪費,隨著近年來教育資金向農村的傾斜,大批的教學樓建起來了,大量的教育器材買回來了,但是生源卻在不斷減少,很多學校甚至只有幾個學生。造成了大量教學樓、教學器材的廢棄。
參考文獻:
[1]韓良良.河南教育財政支出資源配置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4):47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