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
在小學階段,怎樣既為學生們鋪下“求知”的基石,又為他們打好“做人”了的基礎;怎樣把真、善、美、智的良種播進學生的心田,培育出精神文明的茁壯新苗,這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探索,注意對學生的道德、智力、體質、審美情趣、勞動態度施加影響,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一、用良好的環境營造氛圍
學生們上學了。教室布置得怎樣,校園環境如何,是給他們的第一印象,也是精神文明的第一課。
作為班主任,開學之前,我盡可能把教室整理,徹底打掃一番,再布置一新。宣傳畫的選擇、標語的色彩十字體的大小、學習園地的位置等,我都用一番心思。每一期的班隊報,一定做到內容豐富、版面活潑,使學生們愛看。每天,帶學生一起洗抹打掃。水泥地面要基本無灰塵,課桌要橫豎對齊,清掃保潔有明確規定,用制度教育和督促學生們保持教室的衛生和寧靜。這樣,如果有誰扔下一片紙屑,撞動一下課桌,會那樣刺眼;如果有誰說話粗野,行為莽撞,會顯得跟教室里的氣氛很不相稱.
由于事物的聯系,感情的遷移,學生們由喜歡自己的教室,喜歡學校的校園,逐漸產生了對集體的愛。粗野的學生也學著彬彬有禮,莽撞的學生也慢慢變斯文,大家都怕破壞了這美的環境,表現出一種主人翁的精神。妤的愿望在美的感受中萌動,美的環境陶冶了人的性情。講究教育、教學環境的布置,創造一個美的氛圍,對文明班風,校風的建設起了良好的作用。
二、用文明的言行樹立榜樣
重視學生的人品,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實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學生成才的關鍵。但是抽象的道德教育和過多的說理是小學生不能和不愿接受的。根據兒童特點,我實行養成教育,在恰當地說明道理和要求之后,注意讓他們在良好言行的多次實踐中互相影響,提高認識,造成氣氛,形成習慣,從小學做人。
語言是心靈的窗口。我鼓勵學生們課內外堅持說普通話,用規范、健康的語言避免說話粗俗,并指導學生使用禮貌常用語.比如“您”字的使用,學生們不習慣。剛給糾正,“閉口又是你……” 于是告訴他們:懂禮貌的學生一定尊敬長輩,尊敬長輩的學生上定會用“您”,并在一段時間里,互相提醒,隨時糾正,這樣,“您”字逐漸在學生口中安家了
行為是心靈的標尺。對于剛上學的學生,我耐心地指導他們 坐、立、行、走,告訴他們怎樣到辦公室向老師報告事情,怎樣從校長,老師的手中接過獎品,怎樣接待客人……指導他們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使他們在富有情趣的活動中受到精神文明的教育。學生們逐漸做到:自己錯了會道歉,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會致謝,和熟識的人見面主動熱情打招呼,到別人家作客彬彬有禮,校內外尊師愛友,扶老攜幼……家長們說:禮貌的語言讓學生更惹人喜愛;來校檢查工作的領導和老師說:文明的舉止使學生們變得更加聰明、美麗。
成年人的贊揚使學生們是非更加清楚,堅持對言行的指導與訓練,為培養良好的道德習慣打下基礎,我試圖用美的言行孕育學生們文明的精神。
三、用健康的情操滋潤心靈
天真、可愛的學生上進心切,模仿性強,他們有良好的愿望,希望得到大人的表揚,卻常常苦于找不到諸如舍己救人、拾金不昧之類的好事。如果聽到老師表揚哪個小朋友做了一件助人為樂的好事,他們可能時刻注意幫助別人。好的行為不一定說明思想的高尚,為了得表揚而做好事,這是學生的幼稚,但停留在這個水平上,會不利學生的健康成長。我思索著,應該幫助學生從點滴細微處看文明道德的閃光,從對行為的肯定,學習對情操的頌揚,認識什么是真正的美。
適當的時候我經常跟同學們講一些學雷鋒的故事,并讓同學們熱烈的討論,同學看到了了朵美麗的思想火花,大家一致贊揚不圖表揚,不怕委屈的品質和真心實意關心、愛護同學,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大家認識到這就是 “學雷鋒,見行動。”于是,“故事”的敘述和師生的稱頌,使做人的美德像隨風飄灑的細雨沁入了學生的心田。漸漸地,學生們不再是關心自己,開始用心靈去關心周圍世界;我高興地看到了他們能自覺尊老愛幼,從別人的眼神里捕捉信息。
我想,學生們不再是為著表揚而做好事了,這是他們美好情的人。自然流露。兒童心靈的敏感和富有同情心,特使他們成為真正的人,我為學生們 “心中有他人” 而欣慰
四、用美好的未來豐富知識
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做到:重視講課的思想性,保證知識的準確佳,注意課堂的藝術性,調動學生的積極住。當學生們在學習上出現懶惰和幻想,不愿付出努力的時候;我盡量避開空洞的說教,用名人,偉人勤奮學習的故事激勵他們,用畏難逃學、不學無術以致后悔莫及的童話藝術形象去感染他們,使他們懂得現在用心學習,將來才能做有用之人。
知識就是力量。沒有知識就沒有文明可談。為了把求知欲旺盛的學生引向知識寶庫,我鼓勵他們亮起聰慧的雙眼,去觀察美妙的大自然,尋找金鑰匙。我還讓學生們做智力游戲,聽科技講座,……在少先隊活動中,我不但注意內容的針對性,注意活動的趣味性,還重視知識性,比如針對獨生子女多、艱苦奮斗的教育削弱、學生勞動觀點差,勞動習慣不好的問題,我組織了勞動系列教育活動。總之,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們開眼界,學知識,啟迪和發展他們的智慧,培養和鍛煉他們的能力。
五、用真誠的愛心喚醒潛能
對于教育,“愛”不是策略,也不是手段,而是一顆赤誠的心。當老師的應該真誠地愛自己的學生,不放棄對任何學生的教育,特別是學習、表現后進生,更需要我們去愛撫和關心,努力發現和點燃學生心靈深處進步的火花,幫助他們克服缺點,使他們感到自己有優點,有力量,對進步充滿信心。我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有個插班的男生分配到我班,他表現不是很好。對他的策略是犯了錯,我不與他家長反映,等他做了好事,有了進步,再一塊兒去說,他也許比較滿意。開始注意尊重我、維護我。這樣,愿意接受教育這一基本態度,使他少犯了很多錯誤,得到一些表揚,慢慢地,他的言行舉止變了。老師們說,這學生像變了個人似的。
還有個學生經常不做作業。我去家訪了解到是小時候生過場大病,對思維有點影響。于是我對他說:“掃地掃得很干凈,勞動的時候,你最能干!疾病沒有傷害你的大腦,尤其是管學習的那部分很健康!只要你不貪玩,肯下功夫,是可以學好功課的。”他寫了字,雖然不認識,只要寫得工整,我向他點頭微笑;他舉手發言雖然答非所問,我表揚他的好學精神。他終于有了進步。作為去個教師,應該自省。當他們出現缺點和毛病的時候,我們不必盡是聲色俱厲,更不必總是粗聲大氣。我愿意以慷慨的情感交流撫慰學生,以自身美好的言行作學生的表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為了對學生給予道德上的影響,教師本人必須是有高尚道德的人。自己沒有的東西,是不可能傳授給別人的。”的確如此,教師的人格特質對學生有根大的影響,教育者只有嚴以律已,言傳身教,用美的心靈去造就人才,才能獲得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