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海超 韓海敏
在高職三維機械設計教學中探索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分享式教學”,主要關注知識拓展階段學習,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由教師引導分享者作品經過展示、分享、評選,被分享者學生經過討論,評價、提出建議、改善自己作品。分享者與被分享者經過充分討論,共同提高,從而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
分享式教學信息化教學高校教學改革
1問題的提出
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革新,小組合作逐漸成為大學課堂上重視的環節,小組合作的前提是小組成員通過認真的聽講與預習,教師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指導、監督。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就會發現小組合作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方面,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低下,小組合作變為小組聊天,小組成員相互依賴;另一方面,教師對小組合作沒有的具體實施過程設計的不夠周密,這兩個方面造成教學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與評價。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把學習成果充分分享,思想充分交流,教師輔助必要的監督與評價,這將是今后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需要探討的問題。
2分享式教學的基本特征
分享式教學與現行的教學模式都不同,現行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由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在知識點講授,小組合作的前提也主要是教師思想的延續,學生自覺性、主動性、創新性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知識點的掌握上,而忽視學生的能力技能、素質技能、創新思維的培養。分享式教學模式主要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交流,這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通過合作交流充分分享小組成員在解決問題時所采用的方法和思路,這充分利用了他人的聰明才智,有助于小組成員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以及創新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3分享式教學的模式
分享式教學模式是把話語時間充分的留給了學生,學生根據細化的分享規則,努力關注自己學習的進展,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表達自己對知識技能的理解,這里牽涉到學生在分享前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生可以登陸信息化平臺學習教師提供的課程資料,也可以在課堂上教師針對重難點內容進行傳統教學模式講授所以通過分享,可以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4分享式教學的實施
4.1、學情分析
“三維機械設計”是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二年級學生,學生已會AUTOCAD二維造型、對傳統的機械設計思路及方法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意愿;但學生對于三維機械設計的原理以及軟件處理步驟不夠了解,需進一步加強。
4.2課例說明
4.2.1.教學內容:拉伸特征的用法。
4.2.2.教學目標:完成創建拉伸特征的一般步驟,對圖紙上需要采用拉伸命令時,靈活采用拉伸命令進行拉伸特征操作。
(1)基礎知識學習(1學時)
教師在授課前首先通過QQ、微信等主流信息平臺發布課程信息,學生自行登錄到三維機械設計精品資源共享課網絡平臺,下載本節課所需要的教師教案,課件,錄屏資源,微課資源進行課下預習,并做相應的練習,教師可以在后臺看到學生下載上課資料,以及學生練習的效果,學生可以在平臺上針對難題咨詢、成果分享(學習初始狀態下的學習任務完成展示)等。教師根據學生提交問題的情況,針對重難點進行課堂統一教學(1學時),這樣可以保證所有同學在進入到知識遷移前都比較熟練的掌握拉伸特征必備的基本操作技能。
(2)知識遷移(2學時)
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結合學生接收問題的實際能力,布置統一課題設計手機外形實體造型,要求學生在1個學時內設計完畢,學生根據教師設計課題,設計自己手中手機的三維實體,然后截屏,發布到平臺上,學生畫完后都會關注同學們的作品,小組學員之間將會討論評價分享作品的優點和缺點。全班36名同學分成6組,每一組評選出其他組一個作品用來分享,總共評選出6個作品,抽簽確定每組要討論的作品,每組討論后要留有“討論記錄單”,記錄單上提示討論三個方面問題:手機實體設計用到的關鍵技術、手機實體外觀的美觀性、改進建議。討論時間為1個學時45分鐘,前15分鐘主要為小組內討論,每個同學都要有討論記錄單,討論結束后。5分鐘時間,小組相互調換記錄單,對討論結果進行完善。每組派出代表3分鐘時間陳述作品的設計思路。小組陳述完后7分鐘教師對各小組設計的優缺點進行總評,并要求各小組成員繼續完善記錄單,改進自己設計的作品。
(3)改進提高(1學時)
學生對感興趣的作品繼續討論,向分享者提問,向教師陳述自己思路,教師答疑。學生根據分享者的陳述,其他同學的建議,修改自己的作品,并及時上交作品,完成四個學時的教學目標。
4.2.3教學總結
分享式教學模式關鍵在于分享,分享的前提是同學們充分利用三維機械設計精品資源課平臺做好課前預習,在全體同學都掌握拉伸特征命令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分享式教學,分享展示過程中要做好明確、豐富、漸進的討論規則,并及時評價、修改、完善。
5結語
分享式教學致力改善當代高職院校理論課教學效果普遍不高問題,這相比傳統教學更加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技能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學生由單一灌輸,變為主動索取。這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為今后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一條可供嘗試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薛忠慧.分享式教學的內涵特征及實施策略[J].遼寧教育,2015(15):1215.
[2]謝念湘,趙金波.合作與分享式教學模式對大學生的影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83-84.
[3]黃笑冰.在交流互動中分享差異、尋求共識[J].全球教育展望,2011(7): 93-96.
[4]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