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宇 李金花
大學生就業創業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輸出與用人單位人才需求之間的關鍵環節。高校共青團作為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群體組織,應充分認識到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重要性,著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使學生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創業中脫穎而出。
創業孵化大學生創業途徑
一、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的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了學習的“第三本護照”的概念,將發展青年的創業能力問題作為重要的議題進行討論,會議認為應把創業能力提高到與目前學術性和職業教育同等的地位。由此可見,創業己經成一個全球范圍內所廣泛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更需要認真對待和重視。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創業環境也日漸成熟,在當今這樣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大學生群體作為其中的中堅力量在這一趨勢中無疑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生群體在專業領域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患有遠大的理想、敢于創新,能夠突破傳統的束縛,對工作充滿熱情和活力,富有朝氣與活力,是最適宜創業的一個群體。在創業的過程中,大學生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運用科學技術與文化創意等方法靈活創業,使得創業實踐活動取得較大的成功和更好的效益。
二、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困境
高校共青團組織是大學生群體中最為先進的青年組織,具有悠久的扎根于高校的歷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于發展和鞏固黨領導下的青年組織、團結帶領廣大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而共同奮斗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如今創業大浪潮的環境下,組織青年開展就業創業教育成為了高校共青團組織幫助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最現實、最緊迫的需求之一。高校共青團在實際工作中應及時轉變觀念,把推進大學生就業創業作為自己新時代的根本職責。盡管在實際工作中,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發現,盡管高校共青團在促進青年就業創業發面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但在定位與執行力等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問題。
由于高校共青團在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中起步較晚,存在認識不足等問題,加上目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實踐經驗普遍缺乏,在高校的創業教育中,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即對于實踐創新方面的教育較少,使得創業教育并未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社會實踐基地的創建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和實踐能力有很好的幫助,但由于財力、物力等諸多綜合因素的限制,使得許多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基地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僅僅依靠學校團委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實踐問題還必須得到全社會有效資源的支持。此外,由于工作范圍的限制,高校共青團組織與外界的溝通并未達到最優,信息溝通的不良導致高校團組織無法為畢業生提供高效、有價值、科學的各類信息。從高校畢業生本身來說,由于剛剛步入社會,本身就存在獲取信息不通的劣勢,面對魚龍混雜的就業創業信息發布平臺,如何確定其發布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也成為困擾畢業生的一大難題。一些創業孵化項目盡管有良好的創意與研究思路,但由于無法得到貫穿始終的指導,加上缺乏科學的管理與市場推廣,最終難以取得理想成效。一些社團干部,對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執行能力較差,無法落實任務目標,存在利己主義的思想和形式主義,在工作中以自我為中心,對于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就業崗位較少、工作難度大等現象表現出一種消極觀望的態度和情緒。還有一些社團干部,為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服務的意識薄弱,沒有正確梳理為青年就業創業工作服務的意識,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也應對有意向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定的支持與鼓勵。
三、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孵化的有效途徑
經過以上研究我們發現,良好的創業孵化基地的知識、技能培訓等組織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創業具有非常正向的影響,而組織社會資本和組織物質資本的影響則相對較小。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與目前我國高校的教育內容滯后密切相關。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期,各行各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都面臨著結構性的轉變,原有的知識架構和理論體系也在不斷的改進與完善。高校作為人才輸出的搖籃,為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的修訂和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內容,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現行的教育體制,對于大學生就業創業技能方面的培訓相對較少,而對于大學生本身來說,先進的技術手段、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以及廣泛的知識積累是影響其人力資本質量的重要因素,直接關系到其自身的創業水平及成效,而目前許多高校在這一方面的教學內容未能達到社會的新需求,亟待進一步的改進。
創業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往往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創業的過程對于創業者來說也是一個不斷克服困難和阻礙的過程。創業在客觀上要求創業者要具備良好的創業素質與技能。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仍然較為單一,偏重基礎理論的教育而非能力教育,這也導致了一部分大學生動手能力較弱,缺乏實踐經驗,在遇到實際困難時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普遍較差,“高分低能”的例子并不少見。高校作為大學生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基地應該在大學生技能培訓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從根本上扭轉高校教育的不平衡的狀態,真正的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與水平,一方面需要政府在宏觀層面上面加強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有制度化保障的創業就業的實踐機會。另一方面,也應注重建設創業孵化基地等多功能載體,為社會輸出更多優秀的創業人才。在高校方面,高校自身也應注意改革教育教學內容,增加對大學生各種實踐能力及管理能力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人力資本質量,使得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更具優勢,真正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勢及水平。參考文獻:
[1]任丹,何震.創新創業教育視閾下高校“眾創空間”的構建[J].傳媒與教育,2016(01).
[2]芮曉雯. 我國大學生創業現狀分析及建議[J]. 現代經濟信息,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