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在兒童身上集中著人類精神的本原:兒童的執著,表現的是人類求真的實驗精神;兒童的爛漫,體現的是人類求美的藝術精神;兒童的率真,反映的是人類求善的道德精神。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也曾撰文說:“我們審視語文的創新教育,不僅要充分發揮‘感性的功能,重視‘理性的作用,更要去尋求不應該失落而遺憾地失落了的‘靈性的價值。”
創新靈性解放
“創新”已成了社會生活里的主旋律,我們教育行業也處處飄著“創新教育”這面旗幟。它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核心內容,而且人們已經意識到。兒童的執著,表現的是人類求真的實驗精神;兒童的爛漫,體現的是人類求美的藝術精神;兒童的率真,反映的是人類求善的道德精神。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也曾撰文說:“我們審視語文的創新教育,不僅要充分發揮‘感性的功能,重視‘理性的作用,更要去尋求不應該失落而遺憾地失落了的‘靈性的價值。”作為語文老師,讓課堂充滿靈性,放飛課堂,發展學生創新思維,開發創新潛能,迎接“花開的聲音”!
責無旁貸。
童心未泯,去偽存真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老師應當有一顆童心。有了童心,才能使自己變得年輕,變得活潑,使教學充滿了童趣;有了童心,才能走進孩子,理解孩子,體諒孩子;有了童心,才能想孩子之所想……有了童心,才能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和探究精神。”課間,他會出其不意地拍拍學生的肩膀,和學生玩“躲貓貓”;課堂上,他讓學生玩“斗雞”,學生玩夠了,看夠了,樂夠了,便讓學生寫作文。雖然明知老師在下套,但沒有一個學生呼“上當”,紛紛“情動而辭發”,“我手寫我心”。瞧,老師懷一顆童心,不僅創設了和諧、愉快的教學氣氛,還和學生建立了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雨點》時,和學生一起欣賞著優美的畫面,并踏著歡快的音樂和學生一起唱歌,一起跺腳,一起想象“春雨還會給大自然帶來哪些變化”。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教師熱情洋溢的鼓勵,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迸射出股股山泉——有的說“春雨飄在果園,點紅了桃花”;有的說“春雨灑在樹梢,染綠了柳芽”;有的說:“春雨落在田野,滋潤了莊稼”;還有的說:“春雨降在池塘,喚醒了青蛙”……一切如開閘洪水奔涌而出,一系列美好的想法翩然而至。在美妙的想象中,學生不僅感受到春光的無限美好,還開通了創新思維的渠道,他們每一個回答無不閃耀著智慧的火花。如果不是教師懷有童心,如果不是教師以真誠的心與之融合,會有這美妙的想象、閃光的火花嗎?所謂“童真可師”,決非言過其實。這種認真和執著,正是創新的科學精神的根基,應該得到我們的細心愛護。
二、解除束縛,敢想敢說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活動的塑形階段,該階段的學生神經系統發育剛剛成熟,中央神經系統中的學習神經反射正逐步形成并固定下來,如果能在這個階段,利用合適的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將會使學生受益匪淺。民主、和諧、愉快的教學氣氛,是學生創新的重要前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尊重他們的人格,為學生解除一切心理束縛。俗話“童言無忌”,說的便是孩子敢想敢說,想什么就說什么,直言不諱,無所顧忌的那種天性。課堂上,讓孩子大膽提問,盡情發表獨立見解吧。當然,很多時候,孩子提的問題往往和我們預設的課標大相徑庭,打亂我們的教學計劃,甚至有“噎”著我們的危險,讓我們手足無措。但是沒有來自孩子“亂點鴛鴦譜”的挑戰,我們的教學水平又如何提高?我們的教育機智又怎么生成?
在語文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很多老師在交流心得時都提到語文課堂常常缺少一種吸引孩子們的力量,有時無法真正帶領他們進入語文的世界,語文課堂教學也收效甚微。當我們給孩子解除了束縛,鼓勵了孩子大膽說、大膽問,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這樣的“風險”后,靈性自然而生成!沒有教師寬松的教學氛圍,孩子怎能想到這樣的“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呢?沒有這樣的意外之“石”,又哪有名師課堂上那讓我們回味的閃光處呢?讓我們一起還孩子們敢想敢說,直言不諱,無所顧忌的天性吧!
三、草長鶯飛,生機勃勃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發出石破天驚的感慨:“兒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師!”孩子是最富有朝氣的,“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沒有很多的害怕、憂愁、擔心和顧慮,總是快樂地擁抱人生、奔向未來。童稚是一種最機智最完美的智慧,甚至這種智慧寓含著最深的哲理。因為孩子的世界里有許多大人們看不透的東西。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不滿足于唯一答案,而喜歡從自我的角度另求發現,這正是靈性的可貴體現。《荷花》一文,當學生理解了“冒”字的美時,老師提出:興致勃勃、迫不及待地長出來的荷花,長出來后想干什么呢?學生的回答思路開闊,富有情趣:“仿佛想看日出”“想跟飛舞的蜻蜓親吻”“想看看整個世界是什么樣的”……這不僅是學生對語文文字的實踐,更是情感的流淌,靈性的涌動。有人說,孩提時期是人生中最富有創造性的時期。因為幼小的孩子心靈是自由的,他們不顧清規戒律的制約,也少有世俗情理的束縛。正是這種可貴的天賦的靈性,給予人們以無限的創意。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始終是伴隨著審美活動進行的,而自由和創造正是審美活動的本質。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異想天開、勇于質疑、堅持己見、活潑好動、敢想敢說……以及許多所犯的美麗的“錯誤”,往往是基于人性的靈性體現。
老師們,放開我們的手,解除束縛學生身心的枷鎖,讓孩子們的靈性得到充分展現;放“飛”我們的課堂,呈現草長鶯飛的春天般的景象!
參考文獻:
[1]顧旭釗.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初探[J].小學時代:教師,2010(07).
[2]陳麗蓮.語文課堂氣場的蘊養.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