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盼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圍繞這個目的,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需要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朗讀、說話、作文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而理解語言又是運用語言的基礎,只有理解準確、透徹了,運用時才能得心應手、恰如其分。那么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點做法:
一、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
詞語理解是提高小學生閱讀和表達能力的一個先決條件,只有理解了詞語的意思,才能讀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因此,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要從理解詞語入手。要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
第一,可在指導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對文中的詞語進行準確理解,這是小學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二,重視對學生使用工具書能力和查閱工具書習慣的培養。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學生要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離不開字典、詞典等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教學中,教師只教給學生幾種常見的查閱工具書的方法,而忽視了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學生怕帶工具書,字典、詞典成為案頭虛設;教師怕耽誤上課時間,課標中“查工具書學習字詞”這一要求也就成了一種形式。教師越俎代庖的做法,無形中造成了學生對字詞理解能力的低下,從而影響了語文能力的提高,所以這種舍本逐末的行為一定要改變。
第三,教會學生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對比理解。如“功夫”一詞在不同的句子就有不同的意思。
二、培養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理解句子是理解課文的基礎,中年級學生在這方面,學過一些方法,但往往學了還不能靈活運用,獨立的理解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有時碰到一個句子不知從何著手。我在教學中,注意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扎扎實實地進行學法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教會基本方法,理解句子意思。要理解一個句子的意思,學生首先應在文中找到這個句子讀一讀,把句子讀通,這是最基本的方法。比較簡單的句子通過讀就能理解意思了。但是有些句子不是一讀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我們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句子。
1,聯系上下文讀讀、想想來理解。有些句子單獨理解較難明白,如果聯系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如《金色的草地》,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多么可愛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边@句話中草地到底為什么可愛,蒲公英為什么有趣呢?聯系上下文讀一讀就知道了。原來,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花朵張開時,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攏時,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變成綠色的了。因此,草地可愛,蒲公英有趣。讀句子,聯系上下文讀,直至讀懂意思,這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
2,通過演示動作來理解。有的句子中有一個或幾個連續動作的,教師可邊讀句子邊做動作幫助學生理解。如三年級《爬天都峰》這篇課文中這一句:“我奮力向峰頂爬去,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在讀時,教師只要加一個動作演示一下,學生就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來理解。課文中有些句子,如寫景寫場面的,一般可以通過想象,聯系生活中、電影電視中看到過的情景去理解,就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句子的理解當然不成問題了。
4,運用課文插圖來理解。不少句子內容是課文插圖上有的,那就充分利用圖畫去理解。教師應該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圖片、幻燈、投影等直觀教具幫助學生突破理解中的重點、難點,化難為易。如三下語文《太陽》,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太陽遠、大、熱的特點,學生理解得更深刻。
5,引導理解關鍵詞來理解。學生不理解句子的意思,經常是因為句子中有不理解的字、詞。有時句子中并沒有什么新詞,而是因為句子中用了這個詞的引申義或這個詞處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有其特定的意思。這時,理解這個詞語就成為正確理解句子的關鍵。
(二)結合教材安排,強化單項訓練,重視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對于學習理解句意的方法,也分別按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循序漸進地安排在具體的單元、課文中進行。對于教材中出現的學習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教師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數,注意前后銜接,有的放矢地進行單項的強化訓練。三年級主要是通過讀句子說說、聯系上下文說說、學習提問題、體會標點符號的作用、先回答問題再說說、學習比喻句、想想句子之間的關系、分析句子結構等方法來理解句子。那么,這些學法的指導一定要落在實處。盡管有的方法平時也一直在用,但學到了就應該重點地加以訓練,一步步加以規范。
(三)鼓勵積累運用,進行綜合訓練。葉圣陶先生說:“凡為教,目的是達到不需要教?!敝砸虒W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各種方法,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會理解句子的意思。為了鼓勵學生積累各種方法并加以靈活運用,我就采用綜合訓練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用多種方法去理解一個句子的意思。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思活用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加強對學過的知識、掌握的能力的靈活運用,綜合運用。傳授學習方法是使學生在“課內得法”,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達到課外活用,使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以上,我的一些做法一定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在以后的實踐與研究中還要不斷地改進與補充。
三、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休閑活動,將可養成閱讀的習慣,將可獲得各種知識,對于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提高文化素養,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培養閱讀興趣是十分重要的一點。人有學步時,讀有起步時。適時施教,在學生開讀的最佳時段,教師幫助其樹立起閱讀的興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語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機遇。
四、多閱讀課外的文學作品
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僅靠課堂是不夠的,需要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讀書積累的多了,理解能力就增強了。我們語文教師要盡量多的向學生推薦一些中外優美的文學名著,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章所創設的情境的美及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
五、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我們應當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發展多種思維。除了重視教給學生利用工具書理解詞語、句子的方法以外,還應力求使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起來,做到以學路帶教路、以語言帶內容,并抓住契機引導學生領悟。千萬不能把自學局限于讀讀、背背、抄抄。要打破框框,放手讓學生自己從多種角度去預習,能嘗試多少是多少,不求一樣,但求一試。這樣,學生會盡自己的能力去預習,長此以往,逐漸養成自學的習慣。我們還應當努力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要以讀為中心,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學的題目應當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應當根據學生素質的高低、基礎的優劣、能力的強弱等差異,提出不同要求;應當結合學生的特點、興趣提出不同要求。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機會,分享成功的喜悅,既發展了個性,又激發了學習興趣。
總之,我認為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提高閱讀理解力,應在閱讀教學中循序漸進進行訓練。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就應時刻注意培養,且要常抓不懈,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