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蘭+德吉央宗
建構區域金融安全預警系統有助于監管區域金融安全,對穩定國家金融安全至關重要。金融安全預警系統的運行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通過對西藏金融預警系統框架的設計,為系統的有效運行奠定基礎,并對系統運行機制提出建議。
金融安全預警系統運行機制
1建構區域金融安全預警系統的重要性
金融安全預警系統是運用計量方法預測一個國家、地區或金融機構在一段時間內可能發生金融危機的程度,是在宏觀上進行預警的金融體系監測系統。其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受到不同預警對象、金融市場環境、政府政策等多種因素的交互影響。
區域金融風險與國家金融風險是兩個既有聯系又存在區別的概念。區域金融風險的產生和蔓延會造成國家金融風險,維護區域金融安全是確保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區域金融風險是國家金融風險的一個子系統,影響國家金融體系風險的宏觀經濟現象同樣會影響區域金融風險體系,然而區域金融體系受到地方金融市場影響更巨。故區域金融安全會受到國家金融安全體系中宏觀經濟影響,也會受到區域宏觀經濟、金融機構的運行和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其呈現出不同于國家金融風險的特征。
有效的金融安全預警系統,能做好識別風險、監測風險、風險管理,事先掌握風險制定相應的管理機制和因應對策,降低金融危機。地區存在金融風險、產生金融危機,將嚴重危害國家金融安全;建構符合地區金融市場的金融安全預警系統是必要的,防范未然,維護地區金融市場穩定。
2西藏金融安全預警系統的設想
(1)金融安全預警系統的框架
金融安全預警系統分四個子系統:國家宏觀經濟安全預警子系統、區域宏觀經濟安全預警子系統、區域金融機構安全預警子系統、區域金融環境安全預警子系統。每一子系統各有其任務,彼此間相互聯系。國家宏觀經濟安全預警子系統關注國家層面的宏觀經濟、貨幣風險等因素;區域宏觀經濟安全預警子系統是對地區經濟發展動態和效率的監測,反映地區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區域金融機構安全預警子系統主要監測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區域金融環境安全預警子系統是用來衡量地區企業經營和信用狀況,其影響金融機構穩定性。系統的構成考慮地區本身經濟和金融生態環境,同時考慮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監測危及金融安全的影響因素。
(2)金融安全預警系統的運作程序
金融安全預警系統由許多要素構成,系統運作程序包含建立預警指標體系、確定臨界值、綜合評價金融安全狀況、顯示預警燈號、根據預警指示選擇因應對策等。建構金融安全預警系統,首先要建立金融安全預警指標體系,通過選擇宏觀經濟、金融機構和金融環境等指標,反映金融市場動態變化,偵測可能金融險情。其次,要確定指標臨界值,衡量指標在不同區間顯示的安全性,判斷正常運行或出現警情,根據區間對應的警情分值,映射每一指標的分值;最終,對指標賦權,加權計算綜合評價分數,以此判斷區域金融安全現況。金融安全預警的警度用預警燈號警示,警情分為四個類型燈號:綠燈是區域金融在安全狀態;黃燈是區域金融在基本安全狀況,許多指標逼近警戒值,金融安全狀態在可接受范圍內;藍燈是區域金融出現險情,處于警戒或存在不安全狀態;紅燈是區域金融不安全,出現區域金融危機。監測機構可隨時監測預警燈號的變化,并對不同預警燈號采取因應對策。
3完善西藏金融安全預警運行機制
金融安全預警系統由預警指標體系、模型、制度和信息系統等要素組成,是一個“人機系統”,系統要運行有效,在考慮軟硬件系統之外,更需有相應的運行和管理機制,方能體現其系統價值,避免金融險情擴大,導致區域金融危機,危及國家金融安全。長期以來金融危機的正反經驗都揭示出,放任自流的市場制度只會造成金融市場的動蕩和危機,有效的金融監管對維護金融安全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
(1)加強金融信息監測機制的運行
金融信息監測機制存在問題有,一是制度流于形式,二是監管機構各自為政,不能對收集總匯的信息,有效的整理,三是數據不公開或較晚公開,均影響金融安全的客觀評價。可借鑒其它發達國家的做法,如:建立金融機構數據庫、建立有效的金融信息分析機制、建立暢通信息傳遞機制、建立預警信息搜集協調機制,跨領域多部門合作發揮系統作用。
(2)改進西藏的金融監管制度
金融監管是政府建立金融安全網的第一道線。金融監管有利于克服市場失靈,維護金融安全與穩定,有利于保護公眾利益、提高金融體系效率。目前金融監管逐步走向依法監管的軌道,建立和完善了金融監管組織體系。對于當前存在的金融法規不足、監管主體分散、欠缺風險等級考核制度等問題,應采取相應的防范和化解措施,在資本監管、存款保險制度、監督檢查、預警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進。
(3)加強金融安全預警制度的建立
金融市場的有序運行必須依靠法制環境,金融方面的法律制度早在1995年已初步形成,有從憲法層面、法律層面、金融法規層面、金融行政規章的層面。與金融安全預警制度有關的則分散在各法律法規中,缺乏以金融安全預警為重點的法條及其相關規則。從法制的層面看,金融預警系統作為預防和化解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要從制度上加以保障,使能起到危機防范作用。目前未出臺金融安全預警法,立法滯后帶來的問題日益凸顯。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采用制定地方性法規或部門規章形式,把金融安全預警系統的建立和實施制度化。通過立法的形式將金融風險分析制度規范化,使系統能夠正常運行,實現對信息提供和分析部門的監督。預警機制的責任主體不僅要承擔及時對風險指標的跟蹤監測,同時要將預警信號向相應的機構傳遞反饋,敦促采取相應措施,遏止并化解可能的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譚中明.區域金融風險預警系統的設計和綜合度量[J].軟科學,2010(3).
[2]葉莉,陳立文.中國金融安全運行機制與預警管理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3]聞岳春,黃福寧.國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研究綜述及綜合經營下的EWS框架構建[J].中國貨幣市場,2008(9).
[4]沈慶劼.區域金融風險預警系統構建的理論框架[J].科技信息,2007(6).
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2010GXS5D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