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探深
音樂在學校的美育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以其獨特的功能,如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意境美等來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從而在實踐中形成行為美。中學音樂教育活動是以中學生為主體,以適合青少年的音樂為客體,通過教師指導和設計的活動使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一種教育活動,也就是教師通過特定的手段使學生與音樂相互作用,從而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其實質即為審美教育。傳統的音樂教育活動僅停留在對學生聽覺的作用上,而忽視了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其實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并逐步轉化為抽象思維的。而音樂形象又是不易直接感知的抽象形象,因此給中學音樂教育活動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影響了音樂教育的質量。要改變這種現狀,解決以上這些問題,我認為現代化的網絡媒體和電教手段是最佳的選擇。
一、利用可視圖片與視頻將音樂內容直觀化
學生以前聽音樂,就是聽個熱鬧,對音樂所表現的內容一點也不理解。如果在播放音樂的同時,提供給學生相關的圖片,二者結合,就會使學生易于理解。適當的運用電教媒體和網絡信息輔助教學,可以營造與音樂主題相匹配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喚起學生的美感,提高音樂學習的興趣,為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我在教學生學習歌曲《大海啊,故鄉》時,課始之際,隨著播放海浪的聲音,我讓初一的孩子們用雙手捂著耳朵作一張一合的動作感受聽到的聲音,有的學生會說仿佛聽到風聲、海浪撲打礁石的聲音……熒幕上同時展現多幅大海的圖片,以及小孩子們在沙灘上踏浪玩耍的場面。學生們被這聲像一體、圖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美景所陶醉了,所感染了……有的同學輕輕拍打著節奏,有的同學隨著樂曲小聲哼唱,有的同學隨著樂曲節奏點動著頭,有的同學兩眼注視畫面,聚精會神地傾聽。我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隨即又從播放了《我的海洋夜森林》的音樂,更直觀的將音樂展現在學生面前。在這里,音樂美加上畫面美展現了音樂深邃的意境美,使音樂這股暖流緩緩流入孩子們的心田,激發孩子們對美的感受。
教師因勢利導,有效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去創設豐富多彩的音樂情境,能激發學生興趣,再現情境,加深理解,很好地調動參與意識,使學生“樂學”,實現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的有機整合。
二、運用電教媒體增強學生對美的體驗
音樂教材中有雄壯、激昂的樂曲,也有輕松、詼諧的樂曲;有歡樂、愉悅的旋律,也有悲傷、憤怒的旋律……音樂情感所表現的姿態美對孩子會產生強烈的感染作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挖掘教材的內在美,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和體驗。
如在教初二年級藏族歌曲《香格里拉并不遙遠》時,我選用了一些反映祖國秀麗山河的鏡頭,如珠穆朗瑪峰、大草原、藏舞場面等等,配上幾段優美的音樂制作成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在學生欣賞畫面聆聽音樂的時候,老師配以深情并茂的朗誦:“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人們都把她向往……”。在學生的眼前勾勒出一幅四季常青、月朗風清的美好家園景象,再引導他們展開聯想和想象,使其直觀的感受到祖國大地的美麗、富饒,增強對美的體驗,加深熱愛祖國的情感。這樣的教學方式形象、生動、賞心悅目,較好的達到了教學目的,使孩子們的心靈變得更豐富、更完美。
三、利用網絡視頻等手段將音樂游戲、舞蹈直觀化
中學生對教師語言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的,但對教師講解舞蹈動作,學生在下邊有時會有點兒不知所措。如果先讓學生對動作先有了感知,效果就不一樣了。如:在教學《草原情曲》一課的蒙古族舞蹈動作時,我先從網絡上搜索了蒙古族摔跤手粗獷豪放的《鷹舞》舞蹈視頻讓學生觀看,使學生對與音樂同步的舞蹈動作先有了具體的形象感知,然后通過模仿來學習。這樣學生學的既快又好,當孩子們學會用動作來表現時,邊歌邊舞,他們的情感已經升華了。同時也給教師省了不少做示范的力氣,也增強了動作的準確性,對于不善舞蹈的教師來說,更是幫了大忙。
由此可見,運用網絡視頻等手段教學,既能節約教師課前準備復雜課件的時間又能節省不少課堂上的無效環節還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強化刺激,豐富音樂課教學內容,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音樂的美,積極地體驗音樂的美,真誠地表現音樂的美,從而美的藝術得到享受,美的心靈得以塑造。
四、挖掘電教媒體潛力,促進音樂教育活動中的優化作用
創造是現代教育的主題,是學生發揮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表現,培養學生創造力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的教學目標上就有(能夠將成語、短句、詩歌或歌詞用不同的節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現。能夠在唱歌或聆聽音樂是即興地做動作。能夠用課堂樂器或其他音源即興配合音樂故事和音樂游戲。能夠運用線條、色塊、圖形,記錄聲音或音樂。能夠運用人聲、樂器或其他音源,創作1—2小節節奏或旋律。)的要求。因此,利用多種方法加強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如:聽音樂,用線條、色塊、圖形記錄;聽音樂,即興創作舞蹈動作;看圖片,為圖片配聲音;看舞蹈,說出可以用哪首歌曲為舞蹈伴奏。經過這樣的訓練,我們學生的創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每次上課,一提到自由創作,他們都是興致勃勃,創作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一段樂曲,由學生創作出的舞蹈就能有很多種。學生們對自己的創作也是充滿了信心,表演起來是興高采烈,其他的學生也從中收獲了很多,學生對自己的創作的記憶也比教師教的要深刻。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又激發了他們學習音樂、創作音樂作品的能力,這是以后音樂教育發展的方向。
五、音樂教育與社會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要引導學生學會從各種途徑獲得音樂知識。網絡、電視、等傳媒都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途徑,要指導學生學會自己使用這些媒體來學習。因為現在這些媒體,已經普及到了每個家庭中去,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資源,如果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那比起課堂來,將是又一片廣闊的天空。
由此可見,運用電教媒體的形象性、直觀性以及網絡媒體的方便簡潔等優點,可以一改往常音樂課上“范唱—視譜—唱詞”的單一音樂教學模式,在音樂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景,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他們的思維,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探索研究,精心地進行設計,才能創造出一個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音樂的美,積極地體驗音樂的美,讓音樂課真正的走到孩子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