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軍杰
案例背景
籃球是現行初中教學的重要教學內容,而在教學生動作技能中,往往一個小小的動作應學生掌握不了,而困惑著老師們。運球和投籃中的壓腕動作往往要經過教師長時間的指導和糾正,才能使一些學生掌握。在一次教學中,我無意的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捷徑。
案例描述
那年我校剛剛搬新校舍,新的教學樓、實驗樓、體藝樓、塑膠跑道、人工草皮的運動場和塑膠籃球場,還有圍在運動場外的4米高的結實的鐵網圍欄。有次我在為初二(6)班同學上籃球投籃中的投擦板籃課時,剛剛和其他老師撞課都上籃球投籃,我只拿到了一塊籃球場地。為了讓學生加深投擦板籃動作印象,我就先安排學生學習正面打籃板,并分給男女同學各一個籃板,讓學生輪流練習打板。沒過會兒,我就發現學生練習效果打不到我的要求,因為人多而籃板少。而且旁邊沒有高墻可以讓學生代替籃板,只有4米高的鐵網圍欄。非常著急,突然發現有個學生正沒事做拿球向旁邊的鐵網圍欄扔著玩。我靈機一動,能不能把籃球打到有點軟軟的鐵網圍欄上再彈回來接住球。我就走過去,也沒批評學生在玩,順手拿起他的球用力打到鐵網圍欄上,球輕輕的彈了回來,我接住后又用力一試,球又回來了。我發現這與打在籃板上有一定的區別,手腕壓腕要用大力,就可以完成打籃板動作。我馬上組織學生在鐵網圍欄前一字排開,把鐵網圍欄代替籃板練習動作。同時我提醒學生兩者的區別,并加大手腕壓腕動作,而且要接住彈回來的球。“啪、啪……...”沒多長時間同學們都適應了,而且手臂力量繳差的學生,為了接住自己的球都加大壓腕動作。在練習中我發現學生對打鐵網圍欄的新鮮感。
反思與分析
在不經意間即解決了場地緊張的問題,又給學生加大了練習手腕動作,起到了雙重效果。
1.由于鐵網圍欄是較軟的鐵絲網與籃板或墻壁的硬面的彈性相差很大,平時教師不會把它當為代替的練習物。在場地緊張時,能完全解決打籃板這個問題。
2.由于柔軟的鐵絲網在加大手腕用力后也能代替籃板使用。而且能提高學生練習時手腕壓腕動作的用力,提高了學生的練習密度。
3.我仔細研究了柔軟的鐵絲網,鐵網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彈性,只不過面積大了看起來好象柔軟的,但只接觸小面積它就能感到它的堅硬。而彈性剛好能緩沖一部分的力,但還是能回彈還有一部分力。
4.通過這次我還受到了啟發,在練習籃球運球中,把氣打的足足的籃球放出一小部分的氣,讓它稍微有點軟,能運起球但比較吃力,讓一些手腕用力不好的學生練習,可以加強學生的壓腕動作,從而達到提高運球的水平。
5.教師在教學如何運用身邊的場地和器材,或用一些能代替的物品來合理提高課堂的教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