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智慧
摘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健康與否將直接關系著祖國未來的發展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日趨繁榮,人口激增及社會結構的改變,導致傳統社會控制功能漸失;致使社會產生各項弊病,青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多樣化、嚴重化,對社會和家庭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大。研究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特征及行為特征,對新時期青少年犯罪預防和懲治青少年違法犯罪,教育改造違法犯罪青少年,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法律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預防
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以來,隨著人類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和嚴重,并一度與毒品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并稱為人類社會的“公害”。自2000年以來,我國各級法院裁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動機,以便更好的制定預防措施,減少青少年犯罪現象的發生,還青少年一片凈土。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點
(一)突發性
青少年在犯罪之前往往很少考慮后果與詳細的過程,通常是跟著自己的感覺,或者只是單純的出于某種目的,又或者是感情用事,這就造成了在犯罪的時候他們并未意識到是在犯罪。
(二)低齡化
由于發育年齡提前和頻繁接受不良文化影響等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青少年人違法犯罪的初始年齡比20世紀70年代提前了2至3歲。
(三)復發性
再犯比例高、有前科,構成累犯的人員占很大比例。青少年在以此犯罪成功之后,往往會有僥幸心理,從而再次甚至多次作案。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模仿心理
青少年好奇心理,喜歡模仿,隨時都有可能面臨善與惡的選擇,而惡的事物往往是披著美麗外表的,而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辯別能力差,法制觀念淡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很容易激發起他們的神秘感,激起想嘗試的愿望。一旦受到不良影視作品、網絡、暴力行為或犯罪分子的唆使與誘惑,極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逆反心理
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的多變期,渴望成長,渴望獨立,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希望擺脫家庭和學校的束縛,獨立自主。當自己的意識受到學校、家庭的反對時就會發展為抗拒社會道德和法律,偏要與成人們的規定、紀律對著干。在遭到家庭、學校或社會不公正對待時,不但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反而遷怒社會,仇視比自己強的同學,仇視自己認為看不慣的人。
(三)意氣心理:“為朋友赴湯蹈火,為哥們兩肋插刀”的心態在少年犯罪中尤為多見。有的青少年模仿一些黑幫影片中的幫派結成團伙,恃強凌弱、以大欺小,狹隘的認為所謂哥們兄弟的利益最大,完全可以不顧其他人的合法權利。
(四)報復心理:未成年時期,情緒的興奮性高,情緒的波動性大,具有極大的沖動性,既表現為熱情活潑,又易急躁,激動,好感情用事。當與他人產生矛盾認為自己吃虧時,十分容易受情緒的影響失去控制,不計后果的進行報復,最終導致違法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預防
(一)家庭預防
家長也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提高自身素質,用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子女,并且身體力行,為子女起好的表率作用。父母要營造良好溫馨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在健康幸福的氛圍中成長,同時也要更新教育觀,與孩子成為良師益友,讓孩子敢說真話、錯話,使家長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便于有針對性的及時進行引導,同時也要敢于承認錯誤,學會向孩子道歉,使未成年人感到自己在家庭中處于平等的地位,受到大人的尊敬,心理得到滿足。另外家長要有“換位思想”,經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想問題,這樣的教育方式也必然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后孩子也必然會懂得凡事多為他人著想。
(二)社會預防
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應該是一個全社會都應該參與的大型課題,不僅僅是家庭及學校的任務。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青少年中受到不良的媒體內容、網絡資源的影響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越來越多。我們要共內努力給青少年創造一個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動員社會力量,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和保護,以控制和減少青少年犯罪。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加大打擊力度,凈化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2、深入開展普法宣傳,切實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3、立足社區,群防群治。
(三)學校預防
學校應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力度。學校作為教育的載體,在開設文化課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孩子的心理問題應該受到廣泛的關注。“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角色的新要求。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是青少年學生心靈的塑造者,是他們心理健康的維護者。
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都應該開設相應的心理課程,并且加大課程量。引導青少年走進心理學,深入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因不適應內外環境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及時調控自己,恢復內心的平衡,提高自己應對各種人生難題的能力;另外,鼓勵青少年在面對煩惱時多進入心理咨詢室,和心理老師們談談自己的煩惱,及時的排憂,以免情況惡化。
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要開展法制教育,將法制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現在的青少年,普遍的對法律不夠了解,學校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應當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普及法律知識的教育,讓青少年知法懂法,不去觸碰法律的底線,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四、結論
沒有健康發展的青少年,國家就沒有未來。對于這一特殊年齡階段的犯罪的增多,無疑敲響了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警鐘!犯罪學者、社會學家,教育家、教師、政府官員們都把青少年犯罪問題當成是頭等大事,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預防和解決。相信隨著工作力度的加大及其他一些社會學科在預防青少年犯罪領域的滲入,青少年犯罪預防領域將會出現一個嶄新的面貌。
參考文獻:
[1]張兆利. 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研究[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
[2]顧軍. 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論與司法實踐[M].法律出版社. 2010.
[3]李曙光.張龍.邵明玄 淺談青少年犯罪心理[期刊論文]-法制與社會 2008(6)
基金項目:本文系佳木斯2015年度重點科研課題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分析、預防及其矯治措施”(課題編號1510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