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
一部人類歷史幾乎可以看作是一部延綿不絕的戰爭史,戰爭始終與不同的國家民族的盛衰緊密相關。古今中外任何人要學習歷史,就不能不與戰爭史打交道。現行的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及選修教材中就有許多知識和內容與戰爭相關。不論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無法繞開大量的戰爭史的內容。
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我發現許多學生由于生活經歷、興趣愛好、閱讀經驗的局限,經常不能理解教材中出現的一些與戰爭有關的術語,諸如戰爭、戰役、戰斗、會戰、戰略、戰術等。這就造成許多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甚至有一些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還會出現較大的偏差。比如不少學生不清楚黃海大戰和甲午中日戰爭之間的關系,甚至將黃海大戰等同于甲午中日戰爭。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教師經常會忽視對這些概念的解釋和界定。本文擬對這些術語進行一個小結,并探討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先說“戰爭”、“戰役”和“戰斗”。這三個詞在教材中出現頻率較高?!冬F代漢語詞典》對“戰爭”的釋義是: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或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武裝斗爭。戰爭是常見的歷史現象,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敵對雙方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大規模暴力行動以獲得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軍事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有一句名言,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發動戰爭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軍人。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對這句話進行了發揮,提出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役從屬于戰爭,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現代漢語詞典》對“戰役”的釋義是:為實現一定的戰略目的,按照統一的作戰計劃,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戰斗的總和。由此可知,戰爭這個概念最大,如果把戰爭比作一本書,戰役就是書里面的一章,戰斗只是這本書的一頁。必修一教材中的黃海大戰屬于戰役,是甲午中日戰爭中最震撼人心的壯烈篇章??谷諔馉幹校袊伯a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堅持游擊戰爭,和日軍作戰規模都不太大,基本屬于戰斗的范疇,平型關大捷就是一場戰斗。百團大戰規模較大,屬于戰役,而且是進攻性的戰役。
在必修一教材中還多次出現了“會戰”這個名詞。會戰也是戰爭的一部分,《現代漢語詞典》對“會戰”的釋義是:戰爭雙方主力在一定地區和時間內進行的決戰。會戰和戰役有相同的之處,但在具體使用上頗有講究。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很少使用“會戰”一詞,多用戰役,如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國民黨一方與之對應的名稱則是徐蚌會戰、平津會戰?!皶稹币辉~在抗日戰爭史中出現的比較頻繁,如必修一教材中提到的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棗宜會戰等。據統計,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軍和日軍先后進行了22次會戰。世界戰爭史上經常使用會戰,在選修三教材中,“會戰”一詞頻繁出現,如一戰期間的馬恩河會戰、二戰期間蘇德戰場上的庫爾斯克會戰等。
與之相關的還有“戰爭狀態”和“武裝沖突”等概念。戰爭狀態通常以宣戰開始,以簽訂停戰或和平協定告結束。一旦進入戰爭狀態,交戰國之間的外交關系、經濟貿易等關系即告斷絕,原簽訂的協議中止,外交人員和僑民也將撤回。1907年海牙第3公約,即《關于戰爭開始的公約》規定開戰前需宣戰。但是,在現代戰爭中,這一規定沒有得到普遍承認和嚴格遵守。為了取得軍事上的優勢和政治上的利益,規避發動戰爭的法律責任,交戰方往往突然襲擊,不宣而戰,如1931年和1937年日本對中國的侵略、1939年德國對波蘭、1941年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和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出于種種考慮,直到1941年12月9號才正式向日本宣戰。但中日兩國已處于實際上的戰爭狀態。武裝沖突亦稱軍事沖突,指國家或武裝集團間使用武力解決雙方矛盾而發生的沖突。武裝沖突未經宣戰,未構成法律上戰爭狀態。國家之間發生武裝沖突時,外交關系不一定斷絕,原來簽訂的條約也不一定中止。新中國成立后,蘇聯、印度等周邊國家曾和我國發生過武裝沖突。
“戰略”和“戰術”這一組術語也經常在教材中出現,但也令學生十分費解。《現代漢語詞典》對兩個詞的釋義分別是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和策略和進行戰斗的原則和方法,人們常聽說“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就是指指導戰爭、戰役和戰斗的方法。,“戰略”一詞在中國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一書。19世紀末,中國開始用“戰略”翻譯西方的“strategy”一詞。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奠定了“戰略”一詞現代定義的基礎。與之相關的戰略學,是研究帶全局性的軍事斗爭指導規律的學科。它在軍事學術中處于首要地位,指導并直接影響戰役學和戰術學。戰術是準備與實施戰斗的理論和實踐,戰略和戰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戰略著眼全局,沒有戰略指導的戰術是一種盲目的戰術,而戰術的成果又會影響到戰略的成敗。
最后一組術語是戰爭罪行和戰犯。戰爭罪行指為個人或集團的私利蓄意挑起戰爭或在戰爭中違反戰爭法規和慣例的行為,包括破壞和平罪、違反人道罪等。戰犯指發動非正義戰爭或在戰爭中犯嚴重罪行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們鑒于德日法西斯挑起大戰、肆意踐踏他國的領土和主權并殘暴剝奪弱小民族生存權的歷史教訓,對戰爭中的行為進行了界定,規定蓄意破壞和平、違反人道即為戰爭罪行,做出此種行為的責任人即為戰爭罪犯。但我們不能把戰犯等同于戰敗者,因為戰爭的結果決定了誰是勝利者,但并不代表誰一定是正義的。
事實上,歷史教材中還有許多的學生似懂非懂的政治術語、經濟術語、文化術語。如果我們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幫助學生理清這些概念的內涵、外延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必將有效的提升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學生的學習必將輕松許多。